分享

最新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zhaode 2017-12-09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入侵: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

2、清朝抵制: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3、鸦片危害:①国库空虚、财政困难;②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危害中国人身体健康。

4、林则徐上书道光帝:“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附:林则徐画像及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5、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销毁全部鸦片。

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二、中英鸦片战争

1、原因: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借口:虎门销烟

2、时间:1840——1842

3、结果: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最能反映战争目的

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③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

4、条约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5、条约影响: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6、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漩涡,中国社会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补充:鸦片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著《四洲志》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为了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

2、时间:1856年

3、侵略者:英法联军

4、性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5、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自由进入内陆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

二、火烧圆明园

1、时间:1860年

2、侵略者:英法联军

3、逃跑皇帝: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

4、结果,签订《北京条约》,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5、《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三、沙俄趁火打劫

1、沙俄通过武力强占、签订条约的手段,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2、1858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割占面积最广,达60万平方千米。

3、沙俄把中国版图从“海棠叶”变成“大公鸡”。

4、沙俄并未直接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却是最大利益获得者。

3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1851年,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号“太平天国”。

2、洪秀全称天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由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二、定都天京

1、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名“天京”;

2、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并没有真正落实

3、北伐和西征: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三、天国悲歌

1、1856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天平天国由盛转衰

2、1864年,在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的湘军围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性质:天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4、意义: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5、失败的原因:①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②定都后领导人进取心衰退;③天京事变消弱了自身的实力;④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4课  洋务运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主持

2、负责外交和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开矿、筑路、办学等方面,成为洋务运动最高行政机构;

3、意义: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

1、洋务派: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

2、主张:师夷长技”;

3、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前期

后期

时间段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70—90年代

口号

“自强”

“求富”

工业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著名

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上海、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上海、最大民用企业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学堂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汉阳铁厂

张之洞、亚洲最大钢铁厂

4、新式陆海军:19世纪80年代中期,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只海军,北洋最强。

5、民间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补充: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课   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日甲午战争

1、时间:1894年,农历甲午年。

2、过程:①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是一位民族英雄。光绪帝赠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②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③1985年,日军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3、结果: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签约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

4、条约内容: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注:通商口岸中最深入中国内陆的是重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冲击最大的是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性质:《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租借地

2、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6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意义: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思潮的传播

1、严复:译述《天演论》,把西方的进化学说介绍到中国。

2、论战:维新派VS顽固派,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三、“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1898年,农历戊戌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变法开始。

2、变法内容:①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②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③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④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3、变法影响: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4、变法结局:变法最终失败,仅保留京师大学堂。谭嗣同被杀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变法性质:自上而下的改革

6、失败原因:①受到以慈溪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②维新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③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

7课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2、地点:山东、直隶

3、口号:扶清灭洋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即义和团运动)

2、时间:1900年

3、侵略者: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4、狙击地点:廊坊、杨村;围攻:外国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5、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慈溪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

6、评价:①义和团运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压迫的反抗精神;②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及其笼统排外倾向,留下了深刻教训。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签订者:李鸿章

3、内容:  

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2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4.8亿两;赔款最多(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影响: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第八课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①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总理。 ②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④三民主义:是纲领的概括,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又称辛亥革命

2、革命军:武昌新军

3、结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地点、人物:1912年(即民国元年),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名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3、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4、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终于结束。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5、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四、补充

1、辛亥革命: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的是孙中山一系列的早期革命活动

2、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①成功之处: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失败之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九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1913年,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控制国会,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2.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由于国民党 力量分散,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3.1944年,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行 《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拥有和皇帝一样的权力。

4.1915年5月,袁世凯部分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

5.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军阀混战

6.袁世凯死后,势力强大的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 为首,主要势力在直隶、江苏_、山东;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掌握北京政府的实权;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主要盘踞在东北。

7.此后10余年间,大大小小的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扶植下,割据一方,为了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了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为了维护专制和复辟帝制,下令尊孔读经,掀起一股封建复古逆流。

2.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后迁到北京 。

3.旗帜(口号):“科学”(“德先生”),“民主”(“赛先生”)。

4.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锋芒直指封建迷信思想。

6.代表人物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首先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2)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3)胡  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4)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批判。

7.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地位)它给                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8.中国近代化过程(技术-制度-思想)

时间

事件

内容

目的

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

主要学习器物、武器、练兵方法 ①“自强”:兴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求富”: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等) ③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1898年

 

戊戌变法(政治近代化

主要学习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③文化上:开办京师大学堂 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变法图强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思想近代化

主要学习思想文化

①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②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解放思想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

3.经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五四运动前期中心)爆发,运动的主力是学生 ,6月初,发展到上海(五四运动后期中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主力是工人。

4.结果(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5.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6.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3)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7.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8.代表人物

(1)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阐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9.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0.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年7月23日。

11.地点: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画舫船上。

12.内容:(1)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 “中国共产党 ”。

(2)党的奋斗目标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3)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领导工人运动。

(4)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是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13.意义: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4.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15.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同点:领导阶级不同、革命前途不同、革命性质不同

12课国民革命

一、国民党一大

1.背景: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寻求中共的帮助与支持。

2.时间:1924年1月;地点:广州。

3.主要内容: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中国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二、黄埔军校

5.时间:1924年。

6.地点: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又称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7.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

8.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9.作用: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时间:1926年。

1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1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13.战略方针:首先集中兵力进攻湖南、湖北,打垮吴佩孚;之后移师东南,消灭孙传芳;最后再向长江以北推进,消灭张作霖。

14.结果: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

四、合作破裂

15.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随后,在各地“清党”和“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武装斗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 在湖南举行了秋收起义。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率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意义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二、红军长征

5.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6.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7.起止点: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大三主力会师)。

8.主要经过: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9.遵义会议

(1) 1935年1月长征途中,贵州遵义。

(2)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长征的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4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日本侵华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它是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结果(1)蒋介石对日冲突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下令东北军退入关内,不到半年,辽宁 、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2)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拒绝执行不抵抗命令,奋起抗击日军侵略。

(3)不屈的东北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日义勇军,燃起了民族自卫战争的烽火。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背景:1935年,日本又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5.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运动迅速扩大到全国,史称 一二·九运动。

6.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7.背景:面对民族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严词拒绝,坚持剿共政策。

8.时间:1936年12月12日。

9.概况:张、杨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10.结果:在中共等各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这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5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一、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北平西南的卢沟桥。

3.经过:日本进攻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结果:掀起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二、共赴国难

5.中共军队

(1)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2)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在大江南北开展对日作战。

6.国民党的军队:开赴抗日前线,从正面抗击日军。

三、南京大屠杀

7.时间:1937年12月。

8.手段:集体枪杀、焚烧、活埋、砍头、军犬撕咬等。

9.对象:南京平民和被俘的中国士兵。

10.人数:30万人以上。

11.性质: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16课“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一、台儿庄战役

1.时间:1938年春;地点:山东枣庄台儿庄地区。

2.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 指挥者:李宗仁。

3.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1万多人。

4.意义: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二、百团大战

5.背景: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6.开始时间:1940年8月;地区:          。

7.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指挥者:彭德怀

8.目标:破袭敌人交通线, 摧毁日伪军据点 。

9.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三、众志成城

10.民主企业家坚守民族气节,积极组织工厂内迁支持抗战。

11.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而发愤工作。

12.教育界辗转办学,延续中国教育命脉、存留中国教育精髓。

13.文化界人士积极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宣传抗日。

14.海外华侨节衣缩食,捐献钱物,大力支援祖国的伟大抗战事业。

15.一大批国际友人支持并参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17课抗日战争胜利

一、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

2.内容: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通过了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4.史实:1945年8月15日,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进攻下,日本被迫宣布                       。

5.原因(1)1945年春夏起,八路军 、新四军不断发起攻势,8月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国军队大反攻。

(2)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3)苏联派遣红军进攻侵占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6.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抗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三、收复台湾与南海诸岛

7.收复台湾: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收复南海诸岛: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复日本非法侵占的南海诸岛,恢复行使主权。

18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却企图垄断抗战胜利果实,决定发动内战。但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过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3.结果:10月10日签署了《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二、国民党策动内战

4.秘密大量印发蒋介石编写的“剿匪手本”。

5.大规模调动军队,抢占战略要地和重要交通线。

6.接受日军武器装备,收编大量伪军。

7.镇压反内战运动,制造“下关惨案”。

三、全面内战爆发

8.时间1946年6月。

9.标志:国民党军队悍然进攻山东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

10.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集中兵力打运动战。

19课走向战略反攻

一、粉碎重点进攻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时间:1947年3月。

(2)过程: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西北野战部队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孟良崮战役

(1)时间:1947年3月。

(2)指挥:陈毅、粟裕。

(3)战果: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第七十四师。

二、千里跃进大别山

3.时间:1947年6月。

4.指挥:刘伯承、 邓小平。

5.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时间:1947年7月。

7.内容: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8.意义: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0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国统区的危机

1.原因:国民党政权军费激增,财政赤字。

2.表现:征收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二、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3.时间:1948年9—11月。

4.参战部队及指挥者: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

5.战果: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淮海战役:6.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7.参战部队及指挥者: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8.战果: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平津战役9.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0.参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

11.战果:北平和平解放,基本上解放华北全境。

三、渡江战役

12.时间:1949年4月21—23日。

13.过程: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

14.意义: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张謇办实业

1.弃官经商:清末状元张謇受“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弃官经商,1895年创办了大生纱厂。

2.张謇的企业形成一个大生集团,人们称他为“状元实业家”。

二、荣氏企业

3.创建:20世纪初,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始创办面粉厂。辛亥革命后,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建保兴面粉厂,逐渐成为“面粉大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上海创建申新纺织厂,后来发展成为“棉纱大王”。

4.艰难发展:受南京国民政府盘剥,侵华日军的破坏,荣氏企业衰落。上海解放前夕,荣德生反对迁厂逃资,为新中国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三、化学工业

5.化学工业的先驱是范旭东,1915年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

6.艰难发展:20世纪30年代,他创办 永利制碱工业公司,侯德榜任总工程师。日本全面侵华后,他坚持到大后方重建,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

一、剪辫和放足

1.剪辫: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剪辫令,限期剪去象征清王朝的辫子。

2.放足:辛亥革命后,政府非常重视禁缠运动。孙中山还下令,内务府通令各省一律劝禁缠足。

二、服饰的变化

3.清末男子传统服装为长袍马褂。到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整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4.晚清时期女子传统服装为宽袍大袖。民国初年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对传统旗袍加以改进,使其更加称身合体,旗袍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女装。

三、礼仪的革新

5.民国政府废除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政府职员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称“先生”或“君”。

6.民国时期,简化了传统婚仪,创造出新式婚礼。

 

23课文化教育的进步

一、新闻出版

1.新式报纸出现:著名报纸有《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申报》于1872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2.出版机构成立: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二、新式教育

3.创办新式学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开设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4.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

三、废除科举

5.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

 

24课文学艺术的成就

一、文学家

鲁迅1.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2.他的杂文批评时政,揭露黑暗,伸张正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他通过《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对劳动人民抱以深切同情,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茅盾4.他创作的《子夜》等小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二、画家

徐悲鸿5.他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相结合,创造了新的中国画艺术。

6.擅长以马喻人,托物言志。代表作《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等,饱含着他赤诚的爱国之心。

齐白石:7.他把古代传统的文人画风与淳朴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大写意风格。

三、音乐家

聂耳:8.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冼星海:9.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