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自学之路的开始

 昵称42625258 2017-12-09

虽然接触中医至今四年时间,但真正开始业余自学却只有一年多时间,这一年多时间内几乎都是”广撒网、乱捕鱼”书买的很多、视频看了不少,但是没有任何进步。反而对中医了解越多,越觉得博大精深,自学根本行不通。几乎要半途而废的时候,忽然接触到国学教育儒家文化、阳明心学的一些课程时,才有所感悟。因此,分享此文给广大中医粉们,作为参考。

首先,要有信心,乃至信念。有中医粉就有中医黑,批判中医不科学的主要论据就是“大样本双盲测试”,本来中医就不能划分到科学的范畴,中医更倾向于人文学科,治疗也是“一病多治”因人而宜的定制化治疗方式,重点是辩证扶正,调节个人体质,开导病人心情,恢复自身免疫,对抗疾病。所以中医药方很难批量复制,无法做重复的科学实验。于此同时,中医也不太重视导致疾病的外邪(病毒、细菌等),中医重视的是如何给外邪一个出路,恢复人体自愈能力,以人为本的思路;而西方科学做的非常细致,研究如何杀死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却很少关注人的感受,比如西医化疗就是典型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

往往批判中医的并非西医,而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思维的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人,西医反而很少批判。日本很早就废除了中医,但最近学过西医后来转学中医(汉医)的医生在日本反而最受欢迎,并且日本和韩国“汉方”中药几乎垄断全球市场的90%。

最近有人继续炒作中草药导致肝脏损伤的事情,文章指出25%肝损伤的原因是中草药,但是剩下75%没人问什么原因,药物损伤除了中草药就剩下西药了,答案显而易见。老百姓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好的中医师自然知道如何把控量。砒霜是毒药,但经常用于抗癌抗肿瘤。

所以,中西医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作为独立人格健全的人,无需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说一个我个人例子,由于交通事故导致小臂尺骨和桡骨开放性骨折,当即我选择西医开刀加钢板,再开刀取钢板,输液非常多,导致目前体寒、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倘若是单根骨头骨折,接口损伤不大,完全可以采用中医接骨疗法,免去开刀之苦。好的中医师确实比较稀少,更多是因地制宜,避免僵化。

说到这里,很多人觉得中医外科不如西医,其实应该来说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和频率非常高的,《黄帝外经》《扁鹊外经》《白氏外经》应该有很高明的外科技术,只可惜失传了。华佗给曹操开颅、关羽刮骨疗伤并非传说。外科技术消亡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相关,或许汉代之后以儒家为正统,不允许尸体解剖有关;或许也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中国汉族尚武精神消失有关吧。

其次,寻找合适自己的定位。自学中医如果没有跟师父临床实践,取得一定师承资质之前,千万不能开方抓药给人看病,这个是有风险的。对于普通中医粉而言,学习中医首先搞定自身问题:预防保健、强身健体;其次修正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力争活到一百岁;最后把这些好的经验推广至家人、朋友。于此同时,你会发现,潜意识里会用一些中医思维方式处理日常事务,心境会变得平和许多、世界并没有那么烦躁,生活质量也会有大幅度提升。非尤其是家人不太信中医的时候,自身的改变才是最好的说服力。

第三,传统文化是自学中医的根基。“不为良相,就为良医”是很多古代读书人的伟大抱负。又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名老中医之路》和《古代的医生》很多名医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因为科举失利,或者家人被庸医耽误病情病逝而走入中医之门,通过自学医书和游访名医,已经多年实践,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先秦时期儒道不分家,中医脱胎于道医学,但很多哲学思想与儒家相同,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四书五经”的国学经典,必须认真学习,也是进入中医之门的捷径。

相反,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技术的思维习惯来学习中医,就比较困难。反对中医的方舟子就明确指出中医不科学,更偏向人文哲学思维。所以,学中医要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思维,西医各种数字指标仅供参考,并非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在中医上。

于此同时也要学习中国文言文、繁体字,《说文解字》作为参考书,也要涉猎。例如,《黄帝内经》有一篇《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人从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人的过程。“两精相搏”搏字做“对打、捕捉、拼搏、跳动”等意思都无法圆满解释这句话,后来有个文字学家考证这个字由于木板印刷、人为传抄等技术原因,可能用错了,应该是“抟”字(繁体写作摶),跟搏(繁体简体相同)两个字非常相近,极有可能被抄错。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是个动词,非常形象的描述两个生殖细胞二合一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所以我个人更相信这个是抟字。

第四,注重辩证,不要迷信祖传秘方。《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就确定下来,后人很难再有新的超越。但是《内经》当中很少有药方,四大经典的《伤寒杂病论》也不超过300个药方,日韩的汉方基本来源于此。相反,目前已知的中药有9000多种,加上藏医蒙医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估计超过13000种,但是实际常见中药不过三百种。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很多经典方剂不过是按照最常见的中药“君臣佐使”的原则进行配伍而已。跟随师父学习抄方并不是机械的拷贝药方,而是对症抓药、理解老师治疗思路,积累临床经验。

对于各种祖传秘方、经方验方一定要辩证对症,不可贸然使用,尤其是一些毒副作用比较大的药材,如附子、何首乌等,一定要了解药性、用量和炮制方法等。虽然淘宝上可以轻易买到各种药材,但为了避免不良后果,请勿随意尝试。

另外,补充说明一点,很多人说中医派别太多,相互矛盾,比如火神派和清凉派。相同疾病各家药方差异太大了。如果你深入了解“五运六气”就知道了,在不同的时间段,太阳系运行的轨迹对地球气候有很大的影响,360年为周期内对应的人发病也是有对应变化规律的。前些年火神派很流行,除了现代人大量使用空调、冰箱、不运动、阳虚较多外,当年大气候也是偏冷,有兴趣可以考证当年的气象资料。目前来看,如果你用360年前 叶天士(公元1666年-1745年)的方子就非常好使。

第五,从艾灸、推拿和中成药入手。“砭针灸药”是传统中医的基本疗法,对应的就是刮痧、针灸、艾灸和中药。针灸必须拜师,切莫随意模仿;开方抓药没有正规培训之前,不要轻易尝试;刮痧体表有痧印,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艾灸和推拿很容易上手;中成药虽然比现抓熬药的药效差一些,但是中成药都是经过反复实践过的,安全性高。

所以对于中医爱好者,可以考虑从艾灸、推拿和中成药入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了解药性药效。五天为一候,三侯为一气。所以对症服用中成药如果五天没有变化,要及时思考原因,避免误入歧途。

以上就是对中医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各位同修多多指点。

最后,个人看过的一些书籍推荐如下:

通俗读物:《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徐文兵黄帝内经讲座》

大学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对应的网上都有相关公开课视频。

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伤寒和金匮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可以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

再往后可以学习各家医说,内容非常多,就不在推荐了。可以考虑拜师学习了,以师父推荐的书目为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