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子评改】刘磊作品点评 特约评改人:游义云

 旷世缘q33hh84b 2017-12-09


书法报网



刘 磊 行书客路中堂 规格146cm×75cm


  刘磊作品评语:通观此作,有黄庭坚行书的风格特征,说明作者取法有继承、有出处,并努力想将所学到的技法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是由入向出迈进的一个门槛。日常中,许多学书者一旦脱开字帖创作,大脑便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也是学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笔法上对黄庭坚行书没能深入理解,比较肤浅粗糙,有其形而无其质,作品失去质量便没有神采了。所谓质量,是指线条的质感,包括力量、动感、节奏、弹性、张力、起收等,没有笔法的熟练运用,就没有气势的飞扬,也就缺乏美感了。细观作品,用笔迟滞,结构生疏,粗头乱服、千篇一律的长方形体颇多,缺少起伏变化。作品中许多“钩画”太过随意,角度不准,没有蓄势待发之意,过于轻佻。“达、边、连”等字的“辶”写得生硬不协调。二是章法布局过于平淡,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少有呼应,也缺少错落避让与空间的分割,如作品下端的“平、归、年”三个字的长线挤在一起显得机械,使通篇沉闷乏神。款字与正文也不协调、不同源。作者缺乏驾驭长戈大戟线条作品的能力,可以先写一些较小的作品,待熟练后再创作大篇幅的作品。总之,书法创作要向精细、精准、精到看齐,勿使粗糙马虎、浮光掠影。建议作者深入细致地临习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体会其用笔、结体、构成的关系,打好基础,在临帖中创作,在创作中临帖,掌握由生变熟、由熟变生的辩证关系,方能日益提高。



经典解读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远离俗尘的《松风阁诗帖》


■游义云


  黄庭坚一生命运多舛,一贬再贬,然而随其年龄的变化,书风也一变再变。当炉火纯青地完成《松风阁诗帖》后,仅仅过去3年便离世了,这是多么可惜啊!其时他也只有60岁,用现代的眼光看,不过是青壮年而已。

  57岁时,黄庭坚因贬来到湖北鄂州樊山,在前途未卜、凶多吉少的情况下,他抖擞精神放眼山川,俯瞰田原,创作了荡气回肠的《松风阁诗》,并书写在一件32.8cm×219.2cm的手卷上。其诗气势大,其字如拳大,其胸襟更广大。流光已过去九百多年,我们抚今追昔,细读《松风阁诗帖》,仍然觉得其强烈的书风个性焕发出无穷的魅力,震撼人心。黄庭坚早年崇尚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后又追摹苏东坡,然而这些都是金字塔下的铺垫物,站在贤哲的臂弯上,他攀越新的高峰,开辟新的风尚。其书作,笔画如长戈大戟,起伏跌宕。如歌舞般的节奏,轻盈明快。旋转的韵律伴随着气势,奔腾跃动。长锋大笔在纸上舞蹈,无拘无束,墨色酣畅淋漓。通篇形体结构变化无常,有长有扁,有宽有窄,如危峰耸立,险象环生,又健劲优美。与其说灵动,不如说是智慧使然。线条无论长短,都有弹性、有张力,又沉着稳定,毫无野俗粗糙之笔,显得高雅脱俗,这种独特的个性风格是上下几千年艺术长河中矗立的一座丰碑。

  黄庭坚屡屡遭难,却坚守节操,拒不变节,他的字与人恰如密密松林中吹来的一股清风,纯净清润,忠贞高洁。“松风”是黄庭坚诗之风、书之风,更是内心之风,值得我们细细地揣摩和学习。



游义云示范作品

节临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规格69cm×46cm




微商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