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知识付费的最好方式是多读书

 bbss5566 2017-12-09

最近读的很多文章,其中都提到了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并称知识付费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举的例子不约而同都提到罗振宇的得到,知乎Live,喜马拉雅上的付费订阅和分答。对其进行一番头头是道的分析。

还说现在的城市中产阶层是巨大的潜在用户,因为他们都患了一种病,叫知识焦虑症。经过诊断后,发现他们病得不轻,所以,知识付费具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功效,可以挽救一大批中产阶层于水火之中。

为知识买单没错,可是看见那么多文章叫嚷着2017年将开启一个知识付费的年代我就有点疑问了,难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为知识买过单?难道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买书花的钱,都不算是为知识付费?怎么到了2017年就全民爆发知道花钱买知识了。

如果你曾经订阅过一些199的课程,或是听过一些在线直播课什么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他们凭什么可以在那里指导其他人,而你只是网络另一端万千拥趸中的一个?

这个思考带给你的,远比199的课程里所谓的干货要多得多。

我没有在网络上订阅过任何付费课程,也没听过知乎的LIVe,当然这不能反证我是多么牛的人。理由很简单,我更愿意把同样的时间花在读书上。

我唯一听过一次在线直播就是李笑来谈如何读书。他讲了很多自己读书的故事与方法,告诉大家读书一定能改变人生。可是我发现听众的很多问题其实与读书方法没有多少关系,有让帮着开书单的,有对他的个人财富感兴趣的,有对他的生活感兴趣的。而具体到读书的方法上的问题,其实没有几个。

稍加思考便很容易发现,很多人不是不懂读书的方法问题,是根本不读书的问题。这是一个告诉你二怎么写的课程,可是很多人还没学会写一。

推此及彼,很多人在参加网上各种课程时,是不是也应该问问自己,对这一类课程,我有没有基础?是为了锦上添花,还是你现在仍处在需要雪中送炭的阶段。在网上付费订阅时,在痛快地花掉那不关生活质量的一百多块钱是很容易的事情,与任何一次淘宝剁手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于是,正如很多东西买回来就扔在那里一样,很多为知识付的费,也都打了水漂。

网络付费课程不是拯救知识贫乏的神药,更不是提升认知的捷径。要是2017年真得变成了所谓的知识付费时代,只是预示着人们病急乱投医,开始寻找神药与捷径,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不值得为此振臂高呼。

我始终觉得,为知识付费的最好方式仍是读书。那些知识大咖哪一个不是读书的高手。他们通过阅读输入后进行的输出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实际的效益。而通过订阅网上课程是不是能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实际的效益呢?这个问题在心里一定要有清晰的答案才行。

同时,还要学会分辨几件事情。

1.分清知识与信息,有选择地加以吸收

罗振宇说罗辑思维公众号粉丝即将突破一千万,得到App2016年的年销售额也突破了1个亿,罗振宇最常挂在嘴上的是他是个知识服务商,跨年演讲上气场十足,说要办二十年,与在场的年轻创业者们共同成长。

20年后的事谁也说不好,现在这时代的速度连两个月后的事都没人能预测准的。但一个人要真能连着做20年的跨年演讲,也是挺牛逼的一件事。

可是罗振宇自己也说,这是一个知识高速迭代的社会,人们的认知在不断升级。你如何能保证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又如何保证提供的知识可以转化成能量?

罗胖保证不了,其他冠以知识输出为主的各类大伽也保证不了。但是很多粉丝以为他们能保证,因为他们告诉了一些你不知道的道理和方法,这些正是你心甘情愿掏钱的原因。可是,知道了之后呢?你不加选择地加以吸收肯定不行。那些无效的知识最后会变成无意义的信息,有效的知识才会于你有益。

2017年,有着16年历史的北京老牌报纸《京华时报》正式宣布停刊。这份承载着很多北京上班族记忆的报纸,以后在报刊亭里再也看不到了。

音像业死了,报纸也行将就木,杂志现在基本是植物人,纸质读物也就剩下图书一息尚存。

这说明什么?

报纸和杂志更多地承载着的是信息的传递,图书不是,图书是知识的集成。

报纸与杂志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而与广播与网络相比,这一优点已经丧失殆尽。而图书不玩时效性,打破时空限制。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读书读到的是知识,读报纸杂志读到的更多的是各类信息,或是信息加工过的资讯,知识含量过低,导致其无法持久。而信息传递的手段太丰富,一个今日头条或是网易新闻客户端,一个普通人想获得的信息就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了。还读什么报呢。

而趋势是,信息的获得将更便利,更快速,也将完全走向免费。知识的获得同样也会有更多的通路,不同的是,知识从来不是免费的,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

人们以前在网络上获得的那些免费资源,不可否认与虚拟世界的开放性、分享性有很大关系。但是,这样的免费资源充斥着太多的不准确,不完整。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觉得吃到了免费的东西,是会很容易消化不良的。

2.碎片化知识与系统性知识,做好选择不容易。

2016年12月3日,喜马拉雅FM搞了个一二三销售节,庆贺知识的生产。仅此一天,喜马拉雅的销售就突破了两千万。这个时间越来越紧缺的时代,通过听来获取知识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读书,听不能代替看。肉眼停留在一个字上的时间在0.04秒到0.4秒之间,听完一个字用掉的时间是看的两倍以上。而相比用眼睛的阅读,听书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可是,读书又要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见缝插针,怎么办?喜马拉雅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可以在跑步的时候听,做饭的时候听,坐车的时候听,等等。

可是,这种利用碎片化时间学到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是碎片化的知识。而很多所谓的知识内容平台上,这样的碎片化知识不计其数,宣传上也是大打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噱头。

比如各种平台上都很火热的历史类,就有这个特点,我在喜马拉雅上听过一个点击量很高的历史栏目。一集一个历史知识,几集听下来,东一下西一下,既没讲深入,也没与其他历史知识产生联系。

所以,在利用碎片化时间吸取知识时,更应该谨慎,这些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更应该多珍惜。在碎片化时间里,多阅读一些系统性,或是专题类的知识,才不辜负时间里的智慧。

当然,如果你只是追求娱乐性与趣味性,大部分碎片化知识完全可以满足。

3.应用型知识与娱乐性知识,你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哪个上?

考研老师张雪峰的讲座视频火了以后,很多人打趣道,看得我都想去考研了。可张老师在视频直播时则说,我也不想这样讲,可这个时代不讲段子,就没人会关注。他也是被逼的。

可如果对付了费的学员他还这么讲,那考研就真悬了。

其实知识的应用性与娱乐性并不冲突,好的内容一定是既有应用价值又具娱乐性的。只是当我们目标具体,比如就是为了考研成功。这时候就要放弃一些娱乐追求。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些生活里的谈资或是兴趣爱好,娱乐性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不然,兴趣都没有了,谁还会愿意学那些所谓的干货呢。

4.知识更新仍是知识,认知更新是刷价值观

每年的一月份北京都要举行一次全国的书展。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要来参加。现场会搞很多的读书活动,一些新书发布也会放在这样一个场合。场面还是挺热闹的。都说图书行业太传统,可你要置身书展也许会觉得这行业挺好的。

就在书展期间,中信出版集团的CEO施宏俊写了一篇文章,给热闹的书展当头泼了盆冷水。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出版业的最大危机是死得太慢》。其中也提到,面对网络上汹涌澎湃的知识付费内容,出版业如果不主动求变,很快就要被动死亡。

出版业不是应该庆幸还没死吗?怎么成最大危机了。这就是一个刷新认知的观念。

出版业是知识的最大起重机,可是想用更多的书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很难的事情。这样的书有,但是极少。而现在的网络付费内容,目标很直接,就是为了帮你刷新价值观来的。比如李笑来的“付费的内容才是最便宜的”,罗振宇的“时间战场”概念,都是一种认知上的升级变化。而这些,大部分图书都提供不了。

知识在图书里不断更新,但还是知识;认知在网络上不断升极,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这也许比知识焦虑更能佐证知识付费为何被称为下一个风口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来衡量一件事,一篇文章,一个演讲,一段视频或音频值。而不再是金钱。

既然如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你衡量时间的价值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我无意劝别人更改选择,也做不到。但是我仍然觉得,无论风口如何变化,读书仍是最好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