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针刺,《内经》之取穴

 江湖小郎中7c5s 2017-12-09

《黄帝内经》咳论篇中,针对不同的咳嗽症状,咳嗽取穴的原则是:

凡是治藏咳的,宜取背部该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治腑咳者,直刺该病经之合穴;面有浮肿者(已经伤及胃气),宜刺该病变经之经穴。

大家可能会认为:“我又不会针灸,有什么用?”当“久咳”折磨你的时候,你会四处求医,恨不得立马药到病除!可现实很残酷,一朋友说,她从小到大就在咳,咳到甚至吐血,觉得自己要挂了,找了很多医生,如今已经70岁了,还没治好咳嗽!

我本人咳嗽半年,西医无望换中医,一直扎针3年,才缓过来!可当你了解了自己咳嗽的症状,做到心中有数以后,如果再有“十二正经之五俞穴”等相关知识,你就不会盲目从医,更不会苦一辈子,而且也会明明白白消费。真所谓自知者明,知人者智!

首先,你知道治疗咳嗽有很多种方法,等你有了足够的知识,你就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其次如果选择针灸,通过辨证和取穴立马就可以判断医生的水平了!真正的高手,针灸一定是“立竿见影”的!

一、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在我们身体上,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这十二条正经,每一条经络,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是六条。分别是: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奇经八脉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

二、井荣俞经合与五行对应关糸

十二正经中,所有的阳经及所有的阴经都有“井、荣、俞、经、合”,而这五俞穴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具体十二经脉的五俞穴等相关知识可看前面微文,有详细介绍)

——任何阴经的“井、荣、俞、经、合”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

——任何阳经的“井、荣、俞、经、合”对应五行的“金、水、木、火、土”

——阴经和阳经的每一条经,经上面都有一个络,称之为“络穴”。

——阳经比阴经多一个东西,称之为“原穴”。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非常重要,平时小毛小病,根据自己的症状,就可以用刮痧、按摩、艾灸等方法解决了,第一时间就将疾病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井荣俞经合与金木水火土的关系,是确定该穴位到底是子穴、母穴、还是本穴、原穴?一般来说主要用在经脉的补泻上,换句话说就是新病还是旧病上。(详情以后会陆续介绍)

三、咳嗽的取穴

(一)凡是治藏咳的,宜取背部该藏的俞穴及四肢上的俞穴。

解读:

1、脏咳——心、肝、脾、肺、肾、心包

2、背部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厥阴俞、

3、四肢上的俞穴——神门、太冲、太白、太渊、太溪、大陵

比如:冬季肾咳——取背部“肾穴”、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

(二)治腑咳者,直刺该病经之合穴。

解读:

1、六腑——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

2、合穴——曲池、足三里、小海、委中、天井、阳陵泉

比如:胃咳——取“足三里”

(三)面有浮肿者,宜取该病变经的经穴。

1、五脏经穴——肺(经渠)、脾(商丘)、心(灵通)、肾(复溜)、心包(间使)

2、六腑经穴——大肠(阳溪)、胃(解溪)、小肠(阳谷)、膀胱(昆仑)、三焦(支沟)、胆(阳辅)

因面肿已经伤及胃气,涉及到病变。一般来说,女子早上起来会有面目浮肿现象,这是因为肺有积水,平时要多加运动。

《神农本草经》第二七一——葶苈(子),【性味】味辛苦,性大寒,无毒,【主治】为下气行水要药,功能降肺气,逐痰饮,止喘促,下膀胱水,治面目浮肿。(肺癌一般都会用到此药)

到这儿,你是不是至少可以知道,如果选择针灸治疗咳嗽,这些原则取穴是必须的,就好比处方,就是根据辩证,在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基础上做加减,否则,当成肺咳,后面会怎样?因此,针灸只要辩证正确,穴位选择到位,补泻得当,真的是“针到病除、立竿见影”,很神奇!

当然,具体针灸时,除了上面基本穴位,也可以选择“近取穴”、“远取穴”、“原络治疗”、“俞募治疗”、“会郄治疗”,或者“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当我们不小心生病后,尽量不要轻易吃药(尤其西药),我们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力求彻底治愈,不留后患。但前提是你要有这个意识和起码的医学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无价,学海无涯,书到用时方恨少!

版权声明:文章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