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能够想象一个没有音乐之声的萨尔茨堡吗?

 维也纳导游厉伟 2017-12-10

萨尔茨堡的游客总想当然的觉得那里一定到处放着“多瑞米”或者雪绒花的音乐,也一定会有“音乐之声”的音乐剧每天可以给游客听。其实还真的没有。为什么萨尔茨堡人偏偏对《音乐之声》退避三舍?


 

因电影《音乐之声》享誉世界的萨尔茨堡,本地人竟然对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感冒;

电影中那个聪明善良的修女玛利亚,现实里却是截然不同的人设;


《雪绒花》的旋律很美,但不是奥地利的传统歌曲,更不是美国人认为的奥地利国歌……而奥地利人心目中的第二国歌,就是那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果然比电影更精彩的是——电影背后的故事!


看过《音乐之声》的人应该都记得电影结尾那个经典画面,远方巍峨的山峰挺立,不畏德国法西斯强权的冯·崔普一家翻山越岭奔赴自由,动人的配乐让森森树影间都充满着希望的光芒每次看到此处,都会产生一种与主角们休戚与共的满足感,然而,当我知道这个片段里,他们翻过山其实是进入德国后,这种满足感就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了。。。


 

凡故事被搬上大银幕,总免不了一番艺术美化。对于《音乐之声》来说,美化得就很多了。事实上早在好莱坞电影拍摄(1964年)前,《音乐之声》就曾被改编成音乐剧(1959年)在美国上演。音乐剧的原型正是1949年,故事主人公玛利亚在美国出版的自传小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逐渐偏离了轨道。八卦流言四起,坊间版本众多。于是当我们看见真人真事改编的字样时,总有颗好奇心跃跃欲试……


真实的玛利亚和上校是什么样的?电影展现了多少真实?


在玛利亚的自传中,她写道,1905年,自己出生在前往维也纳的一列火车上,仿佛一生注定漂泊,她在九岁的时候不幸成为孤儿,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十几岁的时候,她加入了热衷徒步旅行的青年组织,旅行途经阿尔卑斯山区的时候,玛利亚自觉得到了神的启示,自此决定到修道院中度过余生。

 



侬伯格 本笃会修道院 1这座建于713年的修道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女修道院


不过修道生活似乎并不愉快,她的自传中说,其它的修女认为她粗鲁不守规矩,不适合修道院生活。她自己也认为当时比较像男孩子。


1926年,玛利亚21岁时,被派往一个鳏居的海军军官家中当家庭老师。这位军官就是电影中的男主角冯·崔普(Von Trapp)。


 

·崔普上校

他是奥匈帝国的海军上校,一战时曾担任奥国海军王牌潜艇艇长、奥匈帝国海军潜艇部队指挥官。他的发妻是鱼雷的发明者英国人Whitehead的孙女,婚后育有七个孩子。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不复昔日广袤疆域,成了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家,干不了海军的冯·崔普也就闲赋在家。不久,他的妻子不幸病逝。


 上校的七个孩子

独自抚养孩子的上校遇见活波的玛利亚,二人的相遇的确如电影般浪漫动人。不过与电影人设相反,现实中的上校是个温暖的人,而玛利亚才是那个需要打开心扉的人。两人在1928年步入婚姻的殿堂。


就像其它奥地利人一样,玛利亚热爱音乐,但冯·崔普家的孩子们似乎从不唱歌,玛利亚将音乐带入了这个家庭。但真正教孩子们唱歌是一个名叫瓦斯纳的神父。


 

在德国版音乐之声(电影译名《特拉普一家》)中,这一段比较真实。


后来,瓦斯纳神父成为这个家庭的音乐指导,他们唱的不是电影中那些朗朗上口的歌曲,而是阿尔卑斯山小曲和严肃的圣歌,当时恰逢欧洲民间传统复兴,依靠这些表演,冯·崔普家族在各大民谣音乐节上频频获奖。(这些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


1938年,奥地利被希特勒吞并,据传,有人邀请他们为希特勒的生日献唱,这让冯·崔普一家陷入两难境地,不得不逃离奥地利。避难美国的冯·崔普一家,才真正靠着音乐生活了下来。二战中,他们还为反法西斯筹款义演,两个成年的男孩也参加了美国陆军并在意大利和德军作战。


 

移居美国的冯·崔普一家

1942年,他们在佛蒙特州定居,因为这里有奥地利高山与森林的影子,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奥地利风格的农舍,过着蒂罗尔式的生活,如今这里有牛羊成群的农场、地道精酿的啤酒厂,虽然在不同的大陆,但这里依然是他们对奥地利的所有念想。


所以,若想寻觅真实的故事,应当远赴美国,而追寻音乐之声则应当去往萨尔茨堡



萨尔茨堡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可以说,没有萨尔茨堡,就不会有《音乐之声》,奥地利的高山和它的古典音乐一样闻名世界,是山区特有的气质孕育了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如果有一座城市为音乐而生,那一定是萨尔茨堡”!


 

这里被连绵起伏的翠绿山峰围绕,绿色满城,美丽的萨尔茨河穿城而过,古老的教堂和修道院遍布老城,远望都能让人心生虔诚,紧挨着的楼宇间缝隙狭小,但每一处背后都有未知的故事亟待挖掘。


 

音乐是萨尔茨堡百年不变的主题,每年超过四千多场艺术文化活动在这里上演。教堂、音乐厅、木偶剧院、露天广场、甚至餐厅都有种类多样的音乐现场。


这样一个对世界敞开怀抱的音乐之城,为何对这部音乐治愈系电影视而不见?


我想也许跟电影中将萨尔茨堡人描述为纳粹党有关;


也许是因为本地人不爱做梦,更注重现实;

又或许源自欧洲人对美国电影文化的不待见。

不过对于这样一座拥有莫扎特和冯·卡拉扬的城市,它有值得傲娇的资本。



在萨尔茨堡,大到机场名字,小至巧克力包装纸,文具用品,莫扎特的名字无处不在,是音乐让这个城市显得鲜活,但这座在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还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让你过目难忘。


作为现今奥地利管辖地域内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但同时也是1805年才最迟加入奥地利的城市,城中遍布着细节繁复的巴洛克建筑,街道、商铺、咖啡馆、音乐厅等都显示出一种古典正派的优雅气质,连同伯爵官邸的喷泉、海尔布伦宫的宫殿花园,以及雄伟的霍亨萨尔茨堡都在这种气质的映衬下显出与众不同的调调来。


最为重要的是,无论站在城中哪一个位置,阿尔卑斯山都愿意将自己的绝美风情展现出来。


当然每年依然有无数的游客,怀着对电影的向往涌向萨尔茨堡,他们的足迹紧跟着电影的拍摄地,走过侬伯格修道院的石板路,在米拉贝尔宫的绿色长廊里模仿演员的动作,甚至到上校的家中做客。


抵不过游客热情的萨尔茨堡人最终选择对现实妥协,将音乐之声与本地传统文化结合,开展一些与电影相关的活动。


在萨尔茨堡“Sternbrau”餐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齐聚一堂,欣赏餐厅特别设置的音乐之声表演。舞台上的演员们如数家珍般,将电影中的经典情节轮番演了个遍。



Duo Rei Mi 电影片段


成人扮演孩子的反差、逗趣的观众互动,都让这场表演的形式突出内容而存在,但朗朗上口的旋律与奥地利传统舞蹈的魅力,也在清缓的钢琴声中悄悄溜入游人的脑海。


对一座城市而言,最怕没有名气,而萨尔茨堡的烦恼是名气太盛,我觉得名人光环也好,电影光环也罢,都只是浓墨重彩的外在形式,是人们初识一座城市的方式,但不得不去的理由,唯有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才能告诉你答案。


 

              从米拉贝尔花园眺望萨尔茨堡


《音乐之声》背后的故事 



1959年11月6日

《音乐之声》在百老汇首演

谁能忘记朱莉·安德鲁斯饰的天真善良的玛利亚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的文质彬彬的上校?
还有阿尔卑斯山上一望无际的美丽风景
以及难忘的《雪绒花》


电影版《音乐之声》,我们童年的美好回忆,世界影视上不容忽视的经典。电影版是翻拍自1959年罗杰斯和翰墨斯坦创作的音乐剧版,然而却是电影,让这部作品变成了经典。


而跟电影相同的是,特拉普爵士一家为了躲避纳粹的追捕,以露营的名义搭火车穿越了阿尔卑斯山到了意大利,因此《音乐之声》描述的他们跨过了如诗如画的阿尔卑斯山,都是真的!!只是从萨尔茨堡想穿越到意大利那还有很远很远的一段路程……


Do-Re-MiJulie Andrews;Charmian Carr;Heather Menzies;Nicholas Hammond - 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ollector's Edition


错失《窈窕淑女》演出机会

音乐剧天后证明实力

 

当我心情不好时,就想想我喜爱的事物

When I'm feeling sad,I simply remember my favorite things

我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And then I don't feel so bad


电影里天真可爱的玛利亚,由英国音乐剧天后朱莉·安德鲁斯(Julie Andrews)饰演,也让她在电影界一炮而红。朱莉·安德鲁斯的成功看起来一帆风顺,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音乐之声》之前另一部音乐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选角时,制作人因为'朱莉名气不够',将女主角的角色给了奥黛莉‧赫本

 

赫本在《窈窕淑女》的角色形象堪称经典,但是却仍拿不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影中的歌声不是她自己的!即便赫本努力练唱,电影公司依旧为了好听请来了玛尼‧尼克松(Marni Nixon)为赫本代唱。


而朱莉·安德鲁斯继续稳扎稳打,在戏剧舞台和电视电影累积佳绩。于是当《音乐之声》唱响奥地利山顶的同时,她的身影回荡在全世界的电影院里,玛利亚终于被世人铭记。


My Favorite ThingsJulie Andrews - The Sound of Music - The Collector's Edition



小而白、洁又亮


《雪绒花》不是奥地利国歌

 

雪绒花 雪绒花

Edelweiss, Edelweiss

永远保佑我的家乡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提到《音乐之声》,绝对会想到那首温柔却又清亮的《雪绒花》(Edelweiss)。《雪绒花》也贯穿了整个故事:原本因为丧妻而不苟言笑的上校,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沉浸在音乐之中,让他回想起当年妻子在世的欢乐景象,也让他重拾吉他,为孩子们唱出《雪绒花》。



《雪绒花》歌词简单,旋律好记,电影后面,上校在音乐会上唱起这首歌,想到自己的祖国被纳粹占领,哽咽的无法唱下去。这时玛利亚带著孩子们走到台上,陪著上校一起唱下去。是歌声也是祈祷,希望透过“小而白、洁又亮”的雪绒花,保佑自己的祖国永远平安、顽强。


《雪绒花》的传唱,让许多外国人将其视为奥地利的非正式国歌。或许,就像《茉莉花》的旋律会想到中国一样,《雪绒花》一响,就能让人想起一望无际的阿尔卑斯山,绿草如茵,衬著有著白雪的山顶。而奥地利人心目中的第二国歌,就是那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很遗憾,因为版权问题,在萨尔茨堡一直没有长期可以观看的音乐之声音乐剧的演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