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鼹鼠的故事》捷克动画片的“春天”,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名作!

 波兰天际游东欧 2020-09-19

2011年11月30日下午,《鼹鼠的故事》的创作者兹德涅克·米勒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一家疗养院去世,享年90岁。一时间,仿佛全世界都在悼念“鼹鼠之父”的离去——甚至包括这部动画片未曾涉足的美国的媒体,并由此掀起关于这部老动画的怀旧风潮。

兹德涅克·米勒于1921年2月21日出生于布拉格北郊的一个小城市克拉德诺(Kladno)。米勒从小就很喜爱画画,并很早就表现出了绘画方面的才能。他在1936年入读位于布拉格的国立绘画学校,此后从布拉格美术学院的建筑和设计专业毕业。在“二战”结束之前的1942年,他就在一家动画工作室开始了专业动画的学习和制作工作。当年的米勒才刚刚21岁。

“二战”结束之后,米勒在动画领域的职业生涯才算正式开始。很快,他就加入了特恩卡(Jiri Trnka)组建的动画工作室。在那里,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地施展:一开始他只是一名草案人员,没过多久就担任了编剧和导演工作,最终他成为了工作室的核心级人物。

1956年,工作室接到一项“政治任务”,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要求他们制作一部短片,告诉孩子们裤子是怎么制成的。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米勒花了许多时间思索如何为这一部新的动画片创造一个特别的主角。一天,那时只有35岁的米勒在布拉格西边的树林里散步,不小心被一个由鼹鼠打洞扒出的泥土堆成的土丘绊倒。这个土丘一下子点亮了米勒的眼睛,他脑海中立刻就有了一个在动画片中从来没有被用过的形象——鼹鼠。米勒后来说:“沃尔特·迪士尼在他的动画片中几乎画遍了所有的动物,但是这个被我先选中了。于是,我告诉自己,就是它了——小鼹鼠。”

《鼹鼠做裤子》获得了当年的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之后又接连在国际上获奖。1963年,“鼹鼠系列”的第二集短片《鼹鼠和汽车》诞生于1963年。那个时代正值捷克的电视机普及风潮,1965年开始,捷克电视台每晚7点都有一档专门播放动画片的栏目,《鼹鼠的故事》也随着这档节目迅速红遍整个国家。

自此之后,米勒开始把《鼹鼠的故事》做成一个系列片。从1957年到2002年的45年里,米勒总共推出了45集短片和6集长片。在短片中,最短的长度只有不到两分钟,最长的则有14分钟。进入上世纪70年代之后,短片片长基本固定在了4分钟到5分钟;长片则达到27分钟以上。

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米勒创作《鼹鼠的故事》的巅峰时期,1974年和1975年两年中,米勒总共出品了12部短片,而且部部精彩。在那个时代,动画片还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其工序之繁杂和今天制作一部动画片不可同日而语。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也许是因为受到政局的影响,《鼹鼠的故事》制作进程明显放慢下来,整个80年代也不过出品了四部长片而已,而且其中大多反应了人们对于现代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忧虑,远不如70年代的小短片那样轻松。

在《鼹鼠做裤子》中,鼹鼠本身不说话,但是有一个女声用不同语调的捷克语,给片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配音。第二集以后,女声配音消失了,小鼹鼠自己会发出声调不一的声音表达喜怒哀乐。这些声音来自米勒的两个女儿年幼时牙牙学语的录音。创作者不想让小鼹鼠说太过复杂的语言,目的是让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很轻松地看懂这部动画片。而恰恰是这个决定,使这个出自捷克的小鼹鼠能够更快地走向全世界,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

《鼹鼠的故事》会有这样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不是偶然。捷克从来就是一片盛产敢于挑战权威的艺术家的国土:米兰·昆德拉、卡夫卡(虽然是奥地利人但几乎终生生活在布拉格)、《好兵帅克》的作者哈谢克等等。捷克民族有多次对抗各种形式强权的不屈抗争的历史;同时,布拉格曾经作为欧洲大陆的一个中心城市,各种艺术风格在这里激烈碰撞却又平等共处,形成了捷克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勇敢追求真理与光明,独立,诙谐,但深沉。

好兵帅克

动画片一直都是捷克人非常重视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是捷克人一直以来对木偶和木偶剧的热爱。在捷克,木偶戏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娱乐形式;现在在布拉格的街头,还是有无数卖牵线木偶的店铺,在查理大桥上,仍有许多表演木偶剧的艺人。20世纪90年代以前,捷克故事片平均年产量为三四十部,而动画片尤其是木偶片却高达上百部。


中捷合拍动画片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中用电脑做动画显然是种必然趋势,但经典的动画是由心而发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鼹鼠的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原因所在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