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解红楼》〔130〕:黛玉葬花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10

 

━━《第二十七回》解读之二

 

 四月二十六日,作者将这一天称之为践花日,这里深有用意。

 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雍正下旨责备李煦、曹頫等:“人参在南省售价为何这么贱?”,曹頫预测他的灾难将从这一天开始。

 践,就是告别,决裂,“曹”、“清”决裂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作者将四月二十六日定为践花日,细查,此节无典。所以脂砚其后有批云:“践花日不论其典与不典,只取其韵致生趣耳。”显然,作者这样设典,别有用意。这一天正是曹頫蒙难的开始日,践花,表示正式与《大清》决裂。

关于葬花,脂砚说得更明白:乃诸艳归源。“诸艳”者,十二钗也。归源,就是葬花冡,──坟墓,就是灭亡。作者在这里明确的指明了十二钗的最后结局,──灭亡。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片段,人们都为之倾倒。

黛玉的《葬花吟》是千古名诗,人们都为它的诗句优美,缠绵绯测,悲情万千所倾倒,但对它的隐意却不甚了了。

除了美的诗境,意境,画面外,作者有无其他含义?

脂砚回前批已说得十分明白,他说:

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甲·27F·Z1863

葬花吟系“诸艳”一偈,什么偈?归源之偈。归源,是最后结局,也就是全部被埋葬,而“诸艳”正是指“十二钗”。

《葬花吟》中“红消香断”是最后的结局,花开花落,这是自然规律。规律中却隐涵着一个不可抗拒的法则,──即任何事物都是有败亡之日。

《庚辰本》两批合并,写在回前。第一句就说:“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大观园诸艳”说得更加明确。

“葬花吟”真实涵义,就是黛玉死,曹頫为其送葬,这就是“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送玉”,脂砚斋特有两批: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牡丹亭》中伏代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列·18F·Z0129

《黛玉葬花》,伏黛玉死,同时伏甄宝玉送玉。

吕洞宾度卢生成仙,如何就是伏甄宝玉送玉呢?“成仙”,即升仙,康熙去世,曹頫以升仙来隐喻,“送玉”也就是为康熙送葬。

笔者寻找“甄宝玉送玉”情节,化费了好几年功夫,谁能想到隐藏在《黛玉葬花》之中呢?用这样的理解来解读《葬花吟》,则一通百通。

请看:

“花謝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消香断”,暗喻康熙逝世,“有谁怜”,儿子们忙于争夺帝位,真正怜惜的人没几个。正所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知有谁?”这个谁,让作者格外关注,谁呢?雍正也。

 

一句“梁间燕子太无情”,揭示出雍正时期曹頫的处境:“人去梁空巢也倾”。康熙去了,曹頫的家被抄了。

“阶前闷杀葬花人,”真正的葬花人是谁?表面上是黛玉,其实是曹頫。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是曹頫当时的心境,恨不得随康熙而去。

“试看春残花渐落,但是红颜老死时。”想想看,春残花尽,大清帝王将一个个去世。

“花落人亡两不知。”

最终的结局:大清结束了,我自己也死了,你不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你。

 

第二十八回,宝玉恸倒在山坡上时,想像:

━━黛玉无可寻觅时;

━━宝钗等无可寻觅时;

━━自身不知何在何往;

━━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当不知当属谁姓矣;

━━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宝玉的意思是:十二钗(即大清帝王)一个一个都死了,大观园也不知归谁姓了,那时,自然是另外一个朝代。

作者一再强调“逃大造,出尘网”,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想。

 

注意,这里点出了:“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要到无可寻觅之时,……”

实际上,就是点出黛玉已死。

《王府本》第二十七回回后有一批透露出作者曹頫为康熙送葬后的真实状况:

“心事将谁告,花飞动我悲,埋香吟哭后,日日敛双眉。”(府·27F·L0502

为康熙送葬后,曹頫“日日敛双眉。”再没有高兴过,事实就是如此。

 

也许,你会说:“黛玉不是好好的吗,怎么会是为她送葬呢?”第七十八回,黛玉就站在宝玉面前,宝玉还要诔黛玉,都是荒唐笔。

 

 

201708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