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说说:“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李传亮094qk148 2017-12-10



精华笔记· 文化生活


本文新鲜度:★★★     口感:鳕鱼炖豆腐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获得归属感的方法有哪些?

  • 别人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如果让我列出人生最爱的书,这本书肯定是其中之一,所以忍不住向你推荐。这本书叫《幸福的勇气》。它的上一部《被讨厌的勇气》,也是我的最爱。

 

还记得当时读完书后我的感觉——“大吃一惊”,那是一种发现新世界的喜悦。

 

下面我顺便给大家把世界三大心理学之一讲讲。


一、阿德勒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讲的是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齐名,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图片左起: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材矮小,由于疾病和车祸曾经还差一点死于非命,儿时的创伤经历和死亡恐惧就让他一度非常自卑。所以,他的心理学都是围绕着“克服自卑”进行的。如果你自觉有比较严重的自卑问题,一定要学学他的心理学。

 

后来,由于阿德勒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被邀请加入了精神分析学会,成为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是后来,他对心理问题的成因,逐渐和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了,创立了自己的阿德勒理论。

 

他俩因为啥吵架呢?往下看吧。


二、目的论


弗洛伊德强调精神创伤,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过去受过创伤。

 

阿德勒觉得弗洛伊德错了,错在“过去”两个字。

 

如果一个人童年受过欺凌就会造成心理问题,为什么拥有同样经历的别人就没事?

 

况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都从过去找原因,过去却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又该怎么办?你去找大夫治感冒,大夫说,你这是因为昨天吹空调吹的,然后就让你走了,这样行吗?关键不在于原因,在于怎么解决现在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解决方法在“过去的原因”里可找不着。一切在于“现在的目的”。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一个病人一要出门就紧张,几十年走不出家门。弗洛伊德会从他过去的创伤找原因——童年受过欺凌。但阿德勒认为,他是先有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然后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挑选出过去受欺负的记忆,制造出了紧张的情绪。

 


没错,情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想想看,为什么上一分钟你对亲近的人那么凶,下一分钟却对你领导那么和善?凶是为了说服、压倒,和善当然是为了拉拢。这就是情绪,为了达到“目的”,收放自如。

 

没错,过去也是为了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


过去和历史一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引申一下——

 

为什么你对现状抱怨连连,却总是改变不了自己?

 

因为改变现状需要勇气,而维持现状最为简单,所以,其实你每天还是抱着维持现状的目的,并没有真的决定改变。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不愿意主动去社交?

 

因为你在那一刻不想改变,所以才挑出了过去令你自卑的经历,达到逃避当下社交活动的目的。

 

为什么你总说找不到白马王子/真命天女?

 

根本不存在那种东西,你是在用这个巨大而虚幻的概念,达到避免涉入一段关系的目的。

 

目的,就是你心中的一个决定,心随念转,随时可以改变。同温的一杯水,冬饮觉冷,夏饮觉热。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里,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你的世界就会改变。

 

这整个过程,和过去没有半毛钱关系,过去早就不存在了,纠结过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一切都在于今后要怎么做,在于此时此刻、每时每刻的目的。

 


再进一步想想,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断旋转起舞的连续刹那,只要关注如何度过这一刹那,跳好“此时此刻”的舞就已足够。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人早年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未来”,这样的强调过去的理论是一种决定论、因果论(却也是平时我们最习惯于接受的理论);而目的论使得我们对未来更加重视,让我们觉得当下和未来才是改变我们人生轨迹的关键,而不为过去所束缚。这就是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分歧所在。

 

对于我们来说,什么论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在每时每刻、此时此刻,你有没有接受并改变“目的”的勇气?


三、课题分离


这是阿德勒另一个非常牛的观点。

 

他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再深究,就会发现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课题”可以理解为“事情”)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读者大侠们怎么想,那是屏幕前的你们课题,我根本无法干预。而我越纠结于你们怎么想,就越没法专注写这篇文章,那么结果也就越不好。

 

大家回想一下在台上表演的经历吧——猜测观众的想法,或专注于自己的表演,哪个效果好?当然是专注表演了。

 

因此,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

 

也就是说,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那么,怎么能分清课题属于谁呢?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考虑一下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大家想想,有多少人在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被别人干涉?

 

多说说:“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

 

四、共同体

 

既然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那幸福呢?幸福也来自于人际关系。

 

怎么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幸福?答案就是,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就是把他人当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人只有体会到“我对集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思考“我能给予什么”,才能获得你的位置,得到归属感,从而得到幸福。

 

获得归属感的方法很简单,分为 3 步:“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就是如果做不到,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不和别人比较,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他者信赖”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如何条件。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能构筑更深厚的关系。至于对方是否背叛自己,那是他人的课题,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了。如果想要逃避痛苦,就无法和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是为了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只要能产生“我对他人有用”这种主观上的“贡献感”,就有了幸福感。

 


还记得前面阿德勒说过人生是什么吗?复习一下: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断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好“此时此刻”的舞就已足够。

 

那么,此时此刻该跳什么舞?

 

答案就是:只要这件事对他人有贡献就行,这也就是 “他者贡献”。望着“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跳着跳着,你就会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地方。

 

没错,人生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目的地,不是你想走到哪就到哪的直线。你应该专注做好每一个当下的那件“他者贡献”的事情,到达谁也不知道的那个地方。

 

看见了吗?这个把每个人都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伙伴的共同体,是不是和“众生平等”的佛学很像?

 

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这里就不多展开讲了。

 

五、关于爱

还记得前面讲的课题分离吧?

 

我们应该先分清“我”和“你”的课题,自立起来,然后才能把“我”和“你”都升级为“我们”。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小时候,由于必须依靠大人才能生存,所以我们的行为大多是以得到大人认可为目的。在争夺认可的过程中,我们和身边的人就成了竞争关系。

 

但是关键在于,长大以后,人有了能力,应该自立起来了——

 

我们不该再以别人的认可为目的,而应该以自我的认可为目的;

 

我们不该在把别人当成竞争者,而应该当成伙伴。不和他们竞争,而是和理想中的自己竞争。

 

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做到,都还是“巨婴”而已。

 


所以,首先,我们要先做到自立。然后,再去谈爱把主语变成“我们”。

 

还记得前面我说的获得“共同体感觉”的3步吗?“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就是这样的过程——

 

你要先做到喜欢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然后才能去信赖他人,进而去为他人贡献。这样,才能建立爱的关系。

 

强调一下,爱并非“被动坠入”。自立以后,你必须主动去贡献,去付出,用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对待对方,然后才会产生爱,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爱,最终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六、两本书

前面所有都是我从《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两本书里学到的。最后回到开头,推荐一下这2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作品,用《理想国》一样的对话体形式,以一个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方式,讲述阿德勒心理学。


这本书评价非常高,日本亚马逊年度销量冠军,在中国豆瓣评分也高达8.5,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评价是“犹如一把钢刀,直接的刮着灵魂上的毒”。

 

大家读完这本书纷纷表示震惊,颠覆了为人处事的方式,刷新了人生观,但是,谁也没想到竟然还会有下一部。

 

《幸福的勇气》是最近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新写的完结篇,在日本出版后,依然是亚马逊销量冠军,刚刚被引进国内。蔡康永、樊登等人在杭州或各种不同场合推荐了这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讲的是如何自立,《幸福的勇气》讲的是如何爱人。

 

《幸福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扫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