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花蕙兰:质量整体趋好规模稳中略升

 阳光普照一生 2017-12-10

陆继亮


云南及其周边地区是全国大花蕙兰产销聚集区,其中云南生产规模连续20年稳居全国首位。云南大花蕙兰无论是产品数量、产品质量,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都领先全国。与2015年相比,2016年云南大花蕙兰呈现出产品质量整体趋好、生产规模稳中略升、行情见底反弹的特点。



大花蕙兰增速放缓

经过4年的调整,我国大花蕙兰生产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以云南为主的大花蕙兰生产规模稳中有增。初步统计,全国大花蕙兰总产量在560万盆左右,产地主要集中在云南滇中和四川西昌,云南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9%,四川占总产量的7%左右,辽宁、山东和贵州也有少量生产,约占总产量的2%。云南凭借优良的气候条件,以及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生产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以前年均增幅达23%,其中2007年和2009年增速超过40%。近几年出现了生产企业种植规模增速放缓,而个体户投资踊跃,种植规模增长快速的现象。据调查,2016年云南大花蕙兰生产商已达200余家,较2015年增加30%左右,其中花农增速最快,增加20~30家,新增基地300~500亩。种植商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玉溪市和楚雄市,其中昆明市集中在嵩明县,约45家,以西山村、大城村、小街镇、黑营盘等村镇为核心种植片区,宜良县、石林县、晋宁市、安宁市和禄劝县、寻甸县等县(市、区)也有分布,共计20~30家。玉溪市80家左右,主要在江川区、澄江县、易门县、峨山县。楚雄州1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楚雄市、陆丰县,红河州、大理州和曲靖市有少量分布。云南大花蕙兰种植面积8000亩左右,成品花总上市量500万盆,销售额预计3亿~4亿元,总产量和销售额较2015年增长8.7%和7.14%。自2005年至今10余年里,云南大花蕙兰生产再创新高(见图),占全国总产量的89.3%,已成为全国大花蕙兰产销中心和世界最重要的大花蕙兰生产基地。



产区产品各有特色

从单个生产商的产能看,年产8万盆以上的生产企业与2015年相当,主要有英茂、金兰园艺、瑞仁、金财、美山、巨扬、源创、花友以及四川鲜绿种业等10余家,其中英茂和四川鲜绿种业两家公司产量达75万盆。其他大部分企业产量维持在2万~6万盆之间,且产量逐年下调,有的还考虑转型。与企业相反,个体户生产规模不一,产量从前几年的几百盆、几千盆逐渐增至上万盆,目前上万盆的个体户已占到60%以上。如江川花柏正兴,行情跌落的2012年仅2000盆,2016年的产量已是当年的10倍。

投资大、利润高、收入稳定是吸引众多个体户投资的主要原因。据了解,每亩大花蕙兰总投资大约在13万~15万元之间,其中大棚及设施5万元;中等以上种苗每亩种植2400盆,总成本7万元;农药化肥和人工年均1万元。每亩产出成品按800盆、售价按100元计算,2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略有盈余,第三年后,每年每亩纯收入7万元以上。

2016年,玉溪和嵩明两大主产区的出货特点明显。玉溪市江川县和澄江县的大花蕙兰产量占云南省总产量的70%,因当地气候偏热,11月初已开始订货,当月中旬出货。截至12月下旬,半数以上产品已订购完成,主要供货地为成都、广州等地。嵩明县气温较玉溪低5℃~8℃,加之2016年雨水偏多,气温偏低,大花蕙兰上市时间较以往推迟10~15天。生产商积极采取措施加温催花,12月中旬开始大规模走量。嵩明地区的大花蕙兰长势茁壮,叶片清爽洁净,株形美观,花苞大,花色艳丽,5箭以上的成品优质花率超过80%,销售压力小,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基本完成订购任务,售价高于全省均价的20%,其中加温成本1~3元/盆。楚雄、红河等地虽然因政策环境、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生产规模近两年增长较快,但产品品质还有待提高。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花蕙兰在品种、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力无限,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谋求新突破,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国产苗和病虫害防控技术依然是业界关注的重点。目前,国产苗的生产已逐渐突破技术壁垒,站稳种苗市场,进口苗和国产苗已平分秋色。随着个体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产苗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在稳定种苗品质上多下工夫,在新品种研发上进行战略布局,国产苗优势地位的确立指日可待。浙江传化等企业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选育了一些性状表现较好、出花率高、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批量组培,受到业界的普遍好评。

“植保为大,预防为先”的生产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大花蕙兰病虫害的防治关键在于立春前,即成品花售完的1~2个月内。这一时期的大田管理方法和技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叶色黯淡、株形差、花苞不饱满等的主要原因就是前期预防管理没做好。生产管理技术冗杂繁多,优秀的种植者各有各的“绝招”,各有各的套路,但归纳起来,生物制剂预防红蜘蛛是核心关键。嵩明根伊公司通过引入专业植保技术团队后,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优质花率较2年前提高了2倍,整体质量跃升到业界前列,明年产量预计翻番。据多年从事植保的人介绍,目前海南等地已有了专业打药队、植保队,专门承包连片农作物的日常生产管理。引入专业植保服务理念后,可为生产基地节省50%的成本,而且极大提高产品品质,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因此,特效药、生物制剂开始畅销,尤其是对温室环境整体杀菌杀虫作用的低毒、低残留高效烟雾剂、对付极端低温及防霜防冻害的产品、增加二氧化碳释放提高棚温的产品,以及降低传统水剂农药和传统加温成本等系列产品,颇受大花蕙兰种植者的追捧。



优质花供不应求

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调整,大花蕙兰消费群体由团体性为主转向大众消费为主,产品功能由礼品花转向日常消费,市场回归正常,消费群体逐渐扩大。总体上看,2016年大花蕙兰行情整体保持平稳,均价稳中有升,走势趋好,尤其是好花更受追捧,成为很多门店必备的“压轴”产品,价格走高,基地批发均价120元以上。

2016年,大花蕙兰销售模式多样。一是一些有实力、产量超过5万盆的企业,在广州等终端市场设立自己的直销门店,或者遴选稳定的经销商独家包销。二是经销商直接到基地购货。10~12月,云南的各大生产基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购买商参观考察,一个星期内基本都能完成一年的订购任务。三是网络销售。得益于日益发展的花卉电商,鲜切花、盆栽玫瑰等领域电商尝试“混搭经营”,结合应节活动的开展,尝试销售大花蕙兰。

从品种上看,‘红霞’、‘黄金岁月’、‘金光’等红、黄色系类品种依旧是核心产品,绿色、粉白色产品仅作为补充。其中‘金光’售价较高,A级产品批发价超过120元。价格极差增大,也是2016年大花蕙兰行情的一个显著特点,最低的30~40元/盆,多为“回炉产品或处理产品”,在总产量中比重较小,约占10%左右,但对市场冲击力大,往往造成“烂价假象”,影响生产者信心。整体来看,2016年大花蕙兰批发均价保持在75元左右,较2015年增长7.14%(见图)。



社会化分工渐细

今后3年内,大花蕙兰生产规模还会保持一定幅度增长,但增速将大幅下降。辽宁、广东等地大花蕙兰种植增长空间不大,生产有继续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初步调查,2016年云南大花蕙兰生产基地小苗存量1500万~2000万盆,理论推算,2017年成品将增至520万~540万盆。今后,大花蕙兰产品质量、新品种、鲜切花和小型盆花,以及造型类、垂吊型品种,将受到更大关注。

从生产管理模式创新上看,大花蕙兰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将是今后行业的新变化。大花蕙兰除纸箱包装、物流运输、花箭支撑杆、盆器、基质、肥料等资材和配材行业外,仅种植环节就细分出了成品花种植、大苗生产、炼苗、组培、品种研发等多个行业。“我准备向社会公开招收徒弟,免费到公司学习大花蕙兰种植技术,希望把我多年的栽培技术和心得传授给有志于种植大花蕙兰的人。学徒学历、年龄、性别不限,善良、好学上进、有正能量、乐观肯吃苦即可。学成之后不管是留在公司继续发展,还是投资创业,公司将全力支持。”嵩明博源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李永明说。博源公司是一家大花蕙兰中大苗生产、成品花种植的专业企业。李永明有10多年从业经验,指导生产的基地有几十个,面积上千亩,优质产品率90%以上。在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主办的“大花蕙兰订货会暨全国盆花产业交流会”上,李永明连续3年获得“最佳种植能手”称号。

据初步估计,国内大花蕙兰年需求量约在1000万盆以上。一方面,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消费潮还未启动,很多城市花卉市场上大花蕙兰并不多见。另一方面,随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的形成,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国际区位优势,对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出口开始增长,2016年大花蕙兰出口量估计在60万盆左右。与此同时,韩国进口大花蕙兰较四五年前已减少三分之二,年进口量不到10万盆。因此,大花蕙兰未来市场潜力较大,前景看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