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的词法和句法(讲座稿)

 灵山白水 2017-12-10

 蓝云昌

 

诗歌是一门精湛的语言艺术,它以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而备受世人青睐,传承千年。

诗词是以文言(书面语)为表达工具的,古汉语语法是文言规律的总结。一些诗词作者没读过多少古诗文,对古汉语语法知之甚少,写出的诗词就难免露出破绽。因此,了解古汉语语法,尤其是掌握一些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对诗词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写得一首好诗,不但注意到它的格律美和意境美更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炼字和炼句首先要懂得古汉语的特殊词法和句法。

一、诗词词法举隅

1、单音成词

现代汉语双音词多,还有不少多音词;古代汉语却是单音词(一字一音一义)为主。明白了这个特点,我们从事诗词创作时就会尽量用单音词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情感。此外,而今不少双音词,在诗词经常得看成两个单音词

比如我的一首首绝句《咏笔》:

鼠鬣狼毫各自携,黄绢白壁任凭题。

江郎才尽非关梦,胸次抛荒意自低。

其中“任凭”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而这里承前应解作“任(你)凭着(它)”;另,“胸次”是书面语(不用“胸中”、“胸怀”),有心里的意思。

以单音词为主来作诗,显然信息容量大,能够在有限的几十个字里表达更丰富的情感意韵。有这样一首诗:                                                                        

服从需要听安排,劳动农村逐队来。愿把身心献工作,相期换骨脱凡胎。

这首诗从语言形式看,押韵,平仄都做到了,却没有什么诗味,有点不伦不类,其原因就在于诗中大多是双音词(末句稍好却是现成话),造成整首诗不具备诗词凝练含蓄的特质,语言浅露直白,诗味寡淡。

同样写劳动,聂绀弩就写得别出心裁,他有首《伐木赠张先怡》,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

百日皆夸茅屋暖,一冬尽与赤松游。

大呼乔木迎声倒,小憩新歌信口流。

由于灵活运用古汉语词汇(其中“赤松”即赤松子,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以单音词为主,语言容量大了,形象鲜明,情感丰富,主题表达到位,让人读来会心一笑。

2、词性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一个“绿”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得别开生面,既形象又凝练地描绘了一年一度、春到江南的盎然生机。据洪迈《容斋续笔》说,他曾亲见诗稿,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等字,都不满意,最后为绿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咽”,“冷”在这首诗中很精彩,是诗眼。这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一动词,一形容词,可以对仗,是“冷”活用为动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这里,“寒”活用作动词。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嵩山石淙侍宴应制》)

传说,宋之问游灵隐寺,见景生情,吟了一句: 观沧海日,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来。这时,旁坐念佛的老和尚,却信口对出:门对浙江潮。当夜,宋之问见灵隐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意,心有所触,又吟一句:岭边树色含风冷,然而,任他如何苦苦思索,总是难得有合适的下联。宋之间眉须不展,在寺内踱来踱去,反复吟哦。此番情景,又被一旁打坐的老僧看到了。老僧对宋之问说:我替你再对下联如何?接着吟道:石上泉声带雨秋。宋之问大喜,一把抓住老僧的手,请告法号,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原来这位老僧,就是隐居在这里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这故事未必属实,却说明了一点,后一联的名词对动词,古人是认可的,不仅认可,且奉为佳对。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两字都是使动用法,其效果是让所描绘的情景更加生动传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溅”和“惊”都是使动词:繁花使人泪溅,鸣鸟使人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而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关于词性活用,王力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有对仗的关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这段话可以加深我们在对仗中理解和使用词性活用技巧。

在宋词中,词性活用的例子也不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红”形容词活用为借代名词,写得生动活泼而含蓄别致。

总之,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用如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
   
3、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有很大变化,要注意其区别。古代一些词语与现代词语相比较,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完全不是一个意思。例如:

臭:可以是气味的总称,也可以指难闻的气味,还可以指香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床:古代的坐具,相当于马架椅子,李白是在院子里坐在椅子上上赏月,这才能举头望明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夜思》

恨:怨、遗憾。“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去:离开。“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用俩“去”字,意为越离越远。(柳永《雨霖铃》)

妻子:妻子儿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可怜:可爱。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抵死:总是。“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辛弃疾《沁园春》)意思是说,权贵们都笑他,总是一身的尘土。

掌握古今异义的字词,灵活运用它,诗句就富于古典色彩。

4、叠词、连绵词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构词法为主的,但为丰富表现力,诗词中常出现双音的叠词,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诗经《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连叠四个字,仅以一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李清照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这“临行密密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衣服结实,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临要远行时,母亲或妻子都要密密地缝衣服。""""同音,希望的是早日相逢,主要目的是图个吉利。叠词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味或起强调作用。

还有一种双音的连绵词,在古诗中也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词,律诗的中二联经常运用。

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却只有一个语素。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韵部相同,如“窈窕”;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连绵词的存加强了诗句的音乐性。连绵词一般不能拆开使用,如果是在对仗联中使用,上下联必须呼应相称,连绵词只能和连绵词相对,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也不能相对。

名词连绵词:鸳鸯 鹦鹉 凤凰 琉璃

②形容词连绵词:酩酊 磅礴 荏苒 离披

③动词连绵词:踌躇 踊跃 辗转 觊觎

例句: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自河南经乱》)
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韦庄《思归》)

二、诗词句法举隅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由于表达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了解这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写作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1省略句。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脱。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写的是两人对话,却巧妙地把作者问童子的话全省了。从童子的第一句回答“言师采药去”,可知问的是“师在何处”;从第二句答话“只在此山中”,可知问的是“在何处采药”;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回答的是“究竟在山里何处”的问题。这是句间省略,或者说情节跳跃。

句中省略的例子很多。省略主语的诗句俯拾皆是,这里以一阕小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有些诗句,表面上好像有主语,有动词,有宾语,其实仍是省略句。如苏軾《新城道中》:“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掛铜鉦。”这不是两个意思,而是四个意思。“云”并不是“披”的主语,“日”也不是“掛”的主语。岭上积聚了晴云,好像披上了絮帽;树头初昇起了太阳,好像掛上了铜鉦。

还有一种跳跃式省略。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跳跃式省略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在诗词中,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各种各样,这里不一一阐述。应当指出,所谓省略句,只是从语法上去分析诗歌的。诗的语言本来就像一幅幅的画面,很难机械地从语法结构上去理解它。诗的语言要比散文的语言精炼得多,写诗不能仅仅拘泥于常规句式。

2、倒装句。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使“华发”“早生”。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很常见。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江雪》)

蓑笠翁钓的是什么?当然是钓鱼。有人却解为“钓雪”。这句子应理解为:在寒江雪中独钓。这是个省略介词“于”兼倒装的句子。诗句表达了柳宗元在政治改革失败后的孤独处境,他钓的是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
   
倒装句的应用,不仅仅是韵律的需要,还有使诗句活泼,增加诗味,突出被调换词语语意的作用。我们不妨细心体会,适当借鉴,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3、意象组合句。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温庭绮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成功运用名词的佳句。这两句诗,没有动词、形容词,只抓住六个典型事物,用几个名词就勾画出一幅乡村破晓的风景画,把旅人早行的情景写得极生动通真,充满着清新、静美的诗情画意。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4 互文见义。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王昌龄《出塞》)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5、折腰句

折腰句有别于折腰体。格律诗中的七律,通常是上四下三格,间有上三下四或上五下二,皆为折腰句。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黄庭坚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所以常有弃官归隐的念头,而有时还不免夹带一点牢骚。这首写给他朋友孔毅父(名平仲)的诗,题头冠一“戏”字,正表现了他对自己浮沈下位、无所事事的生活境遇的自嘲自解。诗意是我被降职后,只有笔墨相随(管城子是笔的别称),只有笔墨无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而钱,更与我绝交了。此对仗句即用了上三下四的折腰句。

又如: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白居易《答客问杭州》)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我们写诗,不仅要熟悉正常句式,也要适当变换句式,采用一些特殊句式,以丰富表现力,产生多姿多彩的语言效果。

    当今诗坛浮躁心态较浓,突出表现是:静不下心来去研读古代优秀作品。大部分诗词作者的古文修养还比较欠缺,大部分诗词作者碰面讲的都是你最近写了多少诗词,而极少交流读了什么经典佳作,有何读诗心得,这样学诗是不会有大长进的。今天这个讲座如果能在有关阅读和写作关系的问题上对大家有所启发,能促进大家多读点经典古诗文,进而对写作有所帮助,在下就十分欣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