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楹联匾额与私家园林

 昵称30812926 2017-12-10





园林艺术需要借助文学来表达。众所周知,园林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和多种艺术形象共存的空间,作为一个“四维空间”艺术,园林艺术的形象展现首先是园林中的山石、花草树木、亭廊楼阁等,它们通过视觉、味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把美直接传达给他人,给游人以审美的精神享受。作为园林美,其存在是客观的,当园林美通过人的各种感观凝练综合以后,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即审美意识,但这种美要传达给他人以引起共鸣,则需要借助文学、绘画、音乐等手段来实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出,洞庭湖、岳阳楼顿时名声大振,从此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就是因为文学表达了园林美,传达了园林美,当然,文学的记录也为园林的流传做出了贡献。


    园林楹联匾额作为园林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园林点景


    所谓园林点景就是根据园林中某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色,结合文化艺术的要求,进行高度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及景色的境界,使游人有深刻感受的词或语。

    园林点景在园林中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它既能点出景观的特色,又能让游人通过点景领略诗情画意,了解历史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园林艺术的内在美,是园林欣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造景手法。通过点景的画龙点睛,加强了对园林艺术空间的感受,加深了园林的意境,增进了景观的欣赏价值。可以说,园林点景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点景的园林是不完整的。《红楼梦》中“若大景致,若干亭榭,尽是花柳山水,无字标题,也断不能生色”说明了文学的点景作用。


渲染主题与概括风景意境


    中国园林在宋代广泛运用景题楹联,赋予园林以标题的性质,仿佛绘画的提款,它直接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抒发主人的情怀,传达创作者的审美信息,加深鉴赏者的理解和感受,使园林的意境更加深化。

楹联匾额,作为艺术语一言,不只是一种符号、工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体的建构,作为传达谐趣、透露景观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手段,是景观的“诗化”、“心灵化”,是对于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因而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和审美的价值,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









扩展园林空间


    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常常用写意的笔墨,渲染出园林景观的环境特色,使眼前有限的空间扩展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创造出辽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如扬州平山堂联“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上联巧妙地融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远山来与此堂平”的意蕴,下联语出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送夕阳,迎素月”与苏东坡《放鹤亭》中“平山栏槛倚晴空”的情致。从而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巧妙地点明了平山堂的艺术意境及其自然环境的壮阔气象,使园林空间得到了扩展。


表达和展示园林美


    园林美应以自然美为特点,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统一。园林美是客观存在的,园林美需要借助文学传达审美主体的感受,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如王勃的《腾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诗《黄鹤楼》等使这些楼台建筑名扬千古。

江南私家园林充分利用园林楹联匾额来表达和展示园林美。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表达江南私家园林的幽美。扬州个园中有副楹联:“春从何处归来?洽楚尾吴头,尽留连永昼茶香,抖阳酒暖;花比去年好否?正千金一刻,最珍重绿杨城廓,红芍当阶”,全联写春,层层递进,上联写初春时节,点明扬州春早,进一步写了个园初春时的“永昼茶香”和“斜阳酒暖”,令人流连忘返,下联写暮春时节,浓墨重写“绿杨城廓”和“红芍当阶”,这时正是“千金一刻”的大好春光时刻,抒发作者“莫辜负,须惜春”的情怀。









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楹联匾额集诗词、书法、篆刻艺术于一身,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浙江绍兴百草园中楹联“仰视桑椹熟,府听蟋蟀鸣”,绍兴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匾额。

    园林楹联既是园林艺术又是书法艺术。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学体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对联借书法形式展示流传,书法借对联形式流芳楼播。两种爱好、两种艺术相辅相成,珠联壁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江南私家园林楹联匾额不仅文字隽永,而且书法美妙,各种书法如篆、隶、楷、行、草体等皆有。楷书有端匀严静之美;篆书有蚕头燕尾之美(可以表达平静情趣,书写在幽静景区,使观赏者产生低频率的情感波动);行书有活泼流畅之美;草书有龙蛇飞舞之美(可表达出激昂的情绪,使观赏者产生高频率的情感波动)。江南私家园林楹联有砖刻、石刻,有板对、竹对,有板屏、大理石屏;也有用画面的。但是园林建筑多为敞口,装裱的屏联容易受损,所以室外的楹联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厅堂居室内则用装裱字画。


为园林的营建提供艺术指导


    园林文学可以记载历史,传达信息,中国园林自古以来追求的是顺应自然,模拟自然山水,许多文学艺术家根据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受而创作的文学作品,都被大量借鉴和应用到了园林艺术的创作实践,为园林创作做出了贡献。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问世,在全国就诞生了不少供人游览的“桃花源”园,《桃花源记》可算开创了“景因文生”的先例。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绘了一个壮丽的大观园,从而引起诸多造园家的兴趣,随后在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现了仿文学名著《红楼梦》描绘布局特点而建造的十余处大观园。

根据顾恺之“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的描述,就有了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明代计成的《园冶》,更是一部关于造园的专业巨著,己成为现代造园家与园林工作者的必读之物。


活化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园林楹联匾额以园林空间为载体,用文字的形式来传达出审美的观点,同时活化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这些官场的失败者们,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俗。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北厅内有副楹联:“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告诉游者中国还有那么丰富的传统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