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中医圆运动读书笔记之原理篇

 择而学之 2017-12-10

胡文青

 

导言:

中医学,其实是一个缩小版的宇宙的学问。通常这样一说,受过传统正规教育的人,可能是受现代科学影响太过原因,大部分人都太过自大,到处去糟粕,乱去糟粕,这其实自大,没有敬畏心的一种表现。认为老祖宗的东西已经过时,其实却不知是老祖宗的东西其实是太过超前了,以致现在大部分人还不能够接受,只可惜现在传承出现断层,导致更多后来人想学古文化古中医而无门,转身即认为中医是糟粕,其实这是并没有深入了解而得出的结论。中医是一门精英才能学好的学科,并不是谁都能对它随便评论的,必须深入之后才能做出客观评论的,此篇文章意在大概推导一下中医一些名词概念的由来,深入学习之后再来看看它是真科学还是迷信。

 

                                                                               胡文青

                                                                         ——2017.1.30

思维导图:

一、阴阳五行六气背后的内涵是什么,背后是如何演绎?

二、六气圆运动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三、中医的十二经名应该如何理解?

四、二十四节气圆运动是如何运动?

 

注:想要学好中医,必须认识十二经这些名词由来和具体的意义,想认识这些名词又得先认识阴阳五行六气的由来和具体意义,而要知道阴阳五行六气,又得先知道二十四节气在地面上受到太阳照射,地面接受到热能后,热能的“降沉升浮”的圆运动规律。

 

阴阳五行六气背后的内涵

 

阴阳

 

乾为天,纯阳也,名曰:龙;坤为地,纯阴也。乾坤相交,生三子三女,分别是长男震卦,中男坎卦,少男艮卦,所以说乾道成男;长女巽卦,中女离卦,少女兑卦,所以说,坤道成女。乾坤六子中,不管是长,是少都是乾坤性情之偏。只有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中正。所以坎离是人生立命之根。

一个生物所在的地方,太阳能照射到地面的光和热,是阳,而太阳下山之后的与太阳日出之前的这段时间,为阴,这个不难理解的。阳性向上走,阴性往下沉,一上一下。阴阳相交合,彼此相随相追,就成了一个圆运动。阳性动,阴性静,动则浮,静则沉,由静而动升,由动而静则降。这样升浮降沉一周,则生中气,中气就是指生物的生命,这就是大气圆运动的由来,也是造化个体的由来。先认识大气的造化的乾坤阴阳,也就能认识人体的阴阳,毕竟天人合一,一个大宇宙,一个小宇宙。

所以,沉降是阴,升浮是阳,大气阴阳如此,人体阴阳随大气阴阳而动,也是如此,天人合一,此之谓也。

 

五行

 

五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在进行升浮降沉的整个运动中五种物质,为什么是五而不是四,因为升浮降沉运行一周生成中气,加上前面四种故叫做五,而“行”读做(xing),意指运动,所以“五行”可以理解为升浮沉降中五种物质的运动。

一年的大气,夏气属性是火。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夏天最多,热则会上浮,所以夏天大气因热而上浮的大气属于火气。夏天太阳旺于南方,故又叫做南方属于火气。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它的四季。一日之午时既是中午 11点到13点之间,这时阳光和热照射到地面的热最多。春分到立夏的热,称为君火。小满到小暑的热,称为相火。

秋气属于金,这时太阳往南,地面的压力因为热量的减少,大气逐渐下降,因此地面的大气压力逐渐增大,将热气逐渐压如土地中,此时天空之间,金气弥漫,东升西降,降气属于西方,故西方属于金气。一日的酉时(17点到19点之间)也属于金气,是凉降之力。

冬气属于水。夏天热至极,经过秋天肃降之后,大气进入土中,到了冬天热气被完全压入寒冷的水中保存,所以此时土地表面会比较干燥。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热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收藏起来了,藏在水中,所以即使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冰雪下面的水也至少有4摄氏度左右的。坎卦中一阳就是这个热,两阴包住一阳,从“象”上来说,是水火相融合,阴阳相交万物生的象,所以这个藏很重要,就象我们白天工作将力气用完之后,需要晚上睡觉休息积累更多的精力,并不是说晚上睡觉人体就完全没有阳气一样。这个冬天藏阳也是这个意思,为了来年春天生长释放积攒热能。

春属于木,冬天藏于水中的热量,在春天水火化合感到温暖,逐渐将热能释放到土中,这时是开始生发的时间点,草木借助热能开始生发,故春气温暖升发释放而属于木气,升气旺于东方,所以东方也属于木气。一天的卯时(5点到7点之间)也属于木气。木者,水中火气随着温度上升,由封藏在转为升泄和释放之气。

中气属于土,一年的大气,春木升,夏火浮,秋金降,冬水沉。而夏气和秋气之间为圆运动的中气,地面的土气居于升浮和降沉之中,为大气升降的交合,故中气属土气。

综上,木火土金水,大气圆运动之物质也,行,运动也。这就是中医五行二字的来源。所以天有春夏秋冬中,东南西北中,人身亦有之。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物质,各有各的能力。木气有疏泄的能力,火气有宣通的能力,金气有收敛的能力,木气有封藏的能力,土气有运化的能力,中气有运化的能力。能力也称作势力。

春气热能由动气封藏的热能而来,故叫做“水生木”。夏气由春气而来叫“木生火”,长夏之气由夏气而来,叫做“火生土”。以此类推出“土生金”“金生水”。

收敛克制疏泄,曰“金克木”,宣通制约收敛,曰“火克金”,封藏制约宣通,曰“水克火”,运化克制封藏,曰“土克水”,疏泄制运化,曰“木克土”。运化者,运动化合,宣通者,宣热通散,土克水者,土能伤水分也。

相生是大气运动的先后次第,是补其不足;相克是大气运动平衡手段,是制其太过。所以五行融合只见中和,不见五行;五行一见,便失去中和,就是生病了。一年的五行运动,也可放到一日之五行运动,一日五行运动也可放到一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来看。天人合一由此而来。

 

 

六气的圆运动

 

春木生,夏火长,中土化,秋金收,动水藏;生长收藏化,五行运动顺利完成的规律。当五行运行不顺畅不正常的时候,就会生出偏邪之气,即是“风热暑湿寒燥”。五行生病发生故障时有邪对应,只有火不同,火生病时一分为二,君火和相火。故曰六气。君火负责上升,相火负责下降,所以名为五行,实际是六行,就因为火可以分为二火。所以知道六气是因为五行(或者说六行)运行不正常的时候,产生出来的:君火生病,则热;木气生病,则风;相火生病,则暑;金气生病,则燥;水气生病,则寒;土气生病,则湿。

综上,五行和六气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的,五行处于正位的工作时,六气消失;五行运作偏斜时,六气生。这六气分化成具体的元素,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四节气,一气由四节组成,六气组成如下:

1.初气: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厥阴风木

2.二气: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少阴君火

3.三气: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少阳相火

4.四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太阴湿土

5.五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阳明燥金

6.六气:大雪、小雪、冬至、小寒 ——太阴寒水

 

厥阴风木:厥阴——地上属阳,地下属阴。初气的时候,大气由寒转温,地下封藏的去年夏气阳热,开始生发释放上升。这个释放的热与水化合出来的气,是一年之根,称为木气。为什么叫厥阴呢?厥者,《康熙字典》解为极也,是因为大寒节气,当阴极之时所以称为厥阴。风木——为什么是“风”木呢?木气是初遇温气,开始释放,但是又不能完全释放出来,而且即使释放出来,土地也还没有完全松动到可以将热气释放出来。所以这个时候属于热气动,但是土层没有完全打通,气受热运动速度加快,撞在土层上,正所谓,动而不通,则成风,故称风木。此之谓厥阴风木也。

 

少阴君火:少阴——此时地下热气释放,大气较温热,但不像厥阴那样极端,所以称少阴。君火——因为这股上一年收藏的阳气,在此时由地下升到地面上,被太阳赤裸的照射,处于上升之象,就像君主登基一样,所以叫君火,大气由温而热,又成热火。

 

少阳相火:少阳——此时地面上的阳热不少但地下所得阳热并不多,所以称少阳。相火——阳热开始降入地下水中,生出中气,中气旋转形成太极图那样,上下交济,就像宰相的位置在君威之下,万人之上的中间做承上启下作用。故称君火,此火不降,暑热熏蒸,又称暑热。

 

太阴湿土:太阴——此时地面阳热弥漫,地下残余热气也会上升上来,造成地面非常热,地面非常寒凉,寒属阴,称太阴。“湿”土——火在水下蒸煮则生气,火在水上烤则生湿,如露珠就是湿。地面上的热尚未降入土下,寒热相逼夹杂在土中,故称湿土。

 

阳明燥金:阳明——此时经过秋气收敛,正当下降,中土之下阳气开始充足,湿气已经收敛,雾气尽散,阳气通透明亮,所以叫阳明。燥金——湿气已收,压力下压,燥气弥漫,故称燥金。

 

太阴寒水:太阴——经秋气收敛,阳气降入土下水中,中下阳多,故称太阳。寒水——外面大气压力大将阳气压入水中,封藏起来不会泄露,此时卦象为坎,两阴夹一阳阴多阳少,水外即寒,则水内藏阳称寒水。

 

综上:五行运动,处于阴阳和合的阴阳太极状态合成一气,风、热、暑、湿、燥、寒就不会出现,就是正常的天气,就是正常人状态;反之,六气生。另外,初气之时,宜养木气,二气之时,宜养火气,三气之时,宜养相火之气,四气之时,宜养土气,五气之时,宜养金气,六气之时,宜养水气。相火下降到水中,是君火开始上升之气;君火是相火之终气,随相火下降。两火互为君相,一来一往也。初气-一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六气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六气的圆运动。

 

中医十二经名词

 

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

 

人秉大气的木气而生化肝脏和胆腑。一个木气生出阳木和阴木,用甲木和乙木表示。肝胆主筋,有疏泄作用。人身处处有疏泄作用,处处有木气

人秉大气的火气而生心脏和小肠腑。一火生阴火和阳火,分别用丁火和丙火表示。心和小肠主血,有宣热散通作用,人身处处有 宣通,处处有火气

人秉大气的金气而生肺脏和大肠腑。一金气生阳金和阴金,阳庚金和辛金表示。肺和大肠主皮毛,有收敛作用

人秉大气的水气而生肾脏和膀胱腑。一水生阳水喝阴水,用壬水喝和葵水表示肾脏和膀胱腑主骨,有封藏的作用

人秉大气的土气而生脾脏和胃腑。一土生阳土和阴土,用戊土和己土表示。脾脏和胃腑主肉,有运化作用

人秉大气的相火而生心包脏和三焦腑,主油膜,有燃烧的作用

 

综上:大气的五行是融合不可分割的。五行之病,就是运动不圆造成的。圆运动的升降轮的旋转是先天,有轮升降旋转就生成轴,这个轴就是中气土气。轴运动是先天生成的后天,后天轴旋转又生成升降轮圆旋转。先天是体,后天是用,体用结合就是阴阳和合。五行运动就叫做宇宙:宇——大气圆运动的个体;宙——大气圆运动的范围。这个宇宙是大宇宙生成地球宇宙系统,而人又是地球宇宙系统的遗传小宇宙系统。所以,人身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宇宙。

 

 

十二经气的圆运动

 

主升的六对升降经气(用升——降表示)(阳阴顺序:甲乙 丙丁 戊巳 庚辛 壬癸)如下:

1. 阳明 大肠经 庚金 之气(升——降)手 太阴 肺经 辛金 之气

2. 少阴 肾经 癸水 之气(升——降)足 太阳 膀胱经 壬水 之气

3. 厥阴 肝经 乙木 之气(升——降)足 少阳 胆经 甲木 之气

4. 太阴 小肠经 丙火 之气(升——降)手 少阴 心经 丁火 之气

5. 少阳 三焦经 相火 之气(升——降)手 厥阴 心包经 相火 之气

6. 太阴 脾经 巳土 之气(升——降)足 阳明 胃经 戊土 之气

注:用上南 下北 左东 右西的标准方位来看。六对经气主升的全部在东北方位:左升,六对经气主降的全部在西南方:右降。这样就成了一个十二经气圆运动。如图所示

 古中医圆运动读书笔记之原理篇

古中医圆运动读书笔记之原理篇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的详细说明

 

    大暑、小暑: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为“暑”。大暑,一年的地面热最大。太阳的热,是生物生命的元素。此热经过秋天,由地面降入地面以下,再经过冬天则下沉并且藏到地底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并“升”出地面;交夏“浮”于地面之上的天空中;再经秋,此去年“旧热”混合今年补充的“新热”,一起“降”入地下,并在冬天“沉”入收藏在水中。这就是宇宙一年的圆运动。“热”本来是轻而浮的往上升的,但是却能下降沉入地下收藏起来,这就是地球上万物生灵存在的本质原因。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 此二节,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之时,距离地面不远的上空,压力开始往地面降压,降到处暑时压力不断增多,此时就是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的“热”,逐渐压入土内。所谓,“处”暑的处,归也,入也。言地面之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伏者,言金之降气,降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与土内,一过“处暑”地面的热就基本入土了,地面上开始感觉到清凉。这里的金气指,大气的压力。秋气肃杀,降“阳”于土,阳入根也,落叶归根也,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就会比较健康。

    白露、秋分:阳热降,液体生。暑气入地,地面上由露水时,地面上于地下的热一样多,上下评分,故言秋分。

    寒露、霜降:地下比地面上的热多,此时地面上逐渐寒冷起来,地下热逐渐增多而暖起来,西北居住洞穴的人尤其能感觉到这种变化。这时人身的下部也开始增温。

    立冬、小雪:一年的大气,春升夏浮秋收冬沉。虽然借气之名来描述大气四季升浮降沉的规律,其实是讲大暑和小暑时的阳热的升浮降沉的过程,假借名气,实言阳热也。如果这个时候阳热不能收敛沉降的话,来年不但庄稼收成不好,而且人身也会增多虚寒死病。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转寒,地面以下则由温而热。矿坑以下的工人会感受的变化应该是:夏着棉衣,冬着赤体。此之地下夏寒冬热的缘故。

    大雪、冬至:大雪之时,阳热下沉得越来越深了,地面上的雪则越来越大。这就是阴阳切换的规律,阴阳一定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自然;此时的阳热逐渐被寒封藏起来

    小寒、大寒:降极则升。这直上直下的热是不能生化万物的。此时,是将阳热封藏之后再封藏,将这种阳热转变为万物发生的生命根本。如果这时封藏的阳热比较足,来年的生长之热力就很充足,就能够丰收,能够减少疾病。如果冬季封藏的阳热不足,甚至有泄漏的话,那就造成能量不足,会衍生出很多问题,自然是这样,人身也是这样。

    立春、雨水:寒冬过后,春气转温。这时冬藏的阳热逐渐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大气就会温和,雨则成水。此时小儿多生虚病。

    惊蛰、春分:沉而蛰藏得阳热,此时交春,动物开始活动,草木萌动,万物也随阳气生发起来。春分之前地下阳热多,地上阳热少,地面下的阳热开始逐渐升起而逐渐减少了,说要这时的时令病,一般是下虚之病居多。

    清明、谷雨:阳热初升到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多雾气,如果阳气再继续升发,则地面清明也。这时地面上冷暖气流相交,雨水也多了起来,所以适合耕种。地面上的阳热增多,地下的阳热则会减少,这时的外感发热病居多,不宜吃寒凉的东西。

    立夏、小满:立夏以后地面上的阳热增多,满着,地面上的阳热满了。言小是与大暑相对而言。此时地上阳热小满,地面以下阳热已经大虚,所以小满过后,一般下寒的疾病居多。

    芒种、夏至:雨水充足,麦穗生芒,庄稼就快成熟了。夏至,至,极也。升极而降。

 

综上:二十四节气,就是夏季的阳热,经秋降入地下,再经过冬天封藏再土下的水中,经春则由土下升出地面,经夏则浮于地面上空,再协同夏季的余热一起降入土中封藏。就这样不断循环升降一周,就能生出中气,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

 

注:节气的节字指“竹节”,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就比较难过去,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之前不能通过者多死。病在节前有起色,以后愈合的就快。所以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必须要用功夫,一点不可以含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