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司马光、司马迁和郭沫若,谁的说法最正确?

 昵称413468 2017-12-10

春秋战国界限,常见的有这么几种。

最常见的,是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以周元王元年(前476年)为起点,前此则为《十二诸侯表》。《六国年表》提到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内争於戰功矣。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显然司马迁是把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同样视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只不过前者是个漫长的过程,齐简公的死在前481年,这一年也是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司马迁以此后新的周王即位,作为《六国年表》的起点,也就是前476年。这是传统上最主流的看法。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司马光、司马迁和郭沫若,谁的说法最正确?

郭沫若于1952年写成《奴隶制时代》一文,为这一断限注入了新的解释:

奴隶制的下限应该划在什么时期才比较妥当呢?我现在经过了慎重的考虑。把它划在春秋与战国之际。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四七五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默契,在这之后的战果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郭沿用了《史记》的断限,但对于春秋和战国的时代意涵,提供了迥异于司马迁的观察。他和司马迁的出入是,对于周元王元年是前476还是475之别,但两者的绝对年代是一回事。这个说法被官方和主流教材所采用,主流的《历史年表》都沿用郭说,目前辞书后附的年表基本都是如此。

《战国策》开端以及杨宽的说法。

《战国策》是刘向汇编而成,“以爲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爲之策謀,宜爲國策”。起于公元前455年,“知伯索蔡、皋狼于赵,赵弗与,结韩、魏围晋阳”,是役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杨宽《战国史》认为:

所谓六国,原是指秦以外的东方六国而言,把秦排除在外,当是沿用东方人敌视秦的习惯,显然是不确切的。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起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这是确切的,因为连年进行兼并战争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但杨宽同样认为,对于表明战国时代的兼并特性而言,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都是重要的事件,杨宽是遵循《战国策》的故辙,并非认为三家分晋有着比田氏代齐更浓厚的历史意义。

《资治通鉴》的开端。《通鉴》始于威烈王二十三年,与《战国策》较为接近。《通鉴》第一段就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司马光发了一大段“臣光曰”的议论,强调名分的重要,批判周王室确认三晋为诸侯的行为。

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嗚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害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胡三省注撮其大意,解释是:

三家者,世为晋大夫,于周则陪臣也。周室旣衰,晋主夏盟,以尊王室,故命之为伯。三卿窃晋之权,暴蔑其君,剖分其国,此王法所必诛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诛之,又命之为诸侯,是崇奬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鉴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从司马光的观念出发,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转折。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司马光、司马迁和郭沫若,谁的说法最正确?

春秋、战国是后人对一个时代的概称。不像朝代更迭,有明确的分割点。以什么时间和事件作为两者的分割点,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人对这一时代的认识。即便选择了同样的叙述起点,也可以是基于不同的历史观(司马迁和郭沫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