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墓丽影(探海宁“三女堆”汉墓)——嘉兴人文地理之七

 杏林春阳 2017-12-10

文\天河渔民 图\胖胖胖

为了去看传说中的孙权第三个女儿的墓,在一个清爽的夏日,我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去了海宁长安镇,一饱眼福。这座墓我已经从相关资料上了解到足够的信息,一直以来都勾引着我的思古之幽情。美术史评论家王伯敏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国绘画通史》里特别提到:“浙江海宁长安镇,有东汉画像石墓,刻有车马、神仙等,规模不大,但在南方少有,值得重视。”民国年间建造沪杭铁路,为了保护这座古墓和它附近的觉皇寺、仰山书院,本来要穿过古墓的沪杭铁路从半爿桥处作了30°转弯,避开3个古建筑,到火炉桥港才回到原来线路上去。

由于大家都没去过现场,我们都在揣测将会看到什么,墓里还能剩下什么,是否那美丽女子的棺椁还在?是否还有陶俑等一类的明器?市文保所的陈建江介绍说,“这个墓虽然早就被盗过,却是嘉兴地区唯一有汉画像的古墓,虽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嘉兴的九里汇和竹桥港都发现了汉墓,但那都是一般的墓葬,规格不高。”他说,“长安镇的汉墓墓主传说是吴大帝孙权的第三个女儿,当地志书中有记载,但是都没有确切的依据。”怀着些许期待和神往,我们出发了。

去海宁的路平坦宽阔,夏日总感觉有些闷闷的。面包车在路面上奔跑,这是一次有目的地的旅行,就像我自己的生命也还在这晃晃荡荡的行驶途中,而墓主人却在很久很久之前就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伴随着我这样的胡思乱想,我们到了长安镇。

海宁的长安在唐朝开元十一年(723)设长安市,“因地扼其要,故名长安”。那时可是大唐帝国最兴盛的时候。北宋时已经成为镇,是运河的重要河段。长安坝闸是运河上的重要设施,宋神宗曾下诏加强管理。南宋时,长安镇是进出首都杭州的必经之地,范成大《长安闸》诗云:“是间袤几许,舳鲈蔽天来”,可见当时的繁盛。

墓在海宁中学内,到的时候,正巧散出了一大批学生,校园突然就宁静下来。在两棵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拱卫下的,就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镇画像石墓”了。为了便于保护,墓上建有飞檐翘角的四方小亭子。亭前有栅栏,栅栏前还有绿油油的灌木丛,我们必须绕过这些障碍才能进入亭内,踏着石梯鱼贯进入墓室。

省考古研究所的王明达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他兴奋地指着墓前室画像说,“隔了那么久,这些画一定又被风化了。这个墓,前室有画像石,后室没有,后室应该是有棺床的。你看,像这左右的两个耳室,都是放随葬品的,可惜大多被盗了。石刻画主要在两汉时期,东汉以后刻的就渐渐少起来,画上去的为多。”他说,“这是长江以南唯一的一座有画像石的古墓,年代基本确定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因为不管任何东西都有特定的要素在。古墓里大量盛行壁画要到隋唐以后,而魏晋南北朝都是在砖头上刻画的,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流行幕墙玻璃,这些都是有时代特征的。”

长安镇文化站的杜建法介绍说,“该墓所处地势是长安镇最高的,发大水时都淹不进来,当地都称作‘三女堆’。”由此可见其地之贵重。而据《嘉兴市志》载:“该墓原名‘古三女堆’,传说是孙权第三个女儿鲁育之墓。从早年出土墓砖侧钱形图案方孔两边的两个字考证,是三国吴五凤年间建墓。1973年3月在学校平整操场时进行发掘,墓平面布局为前后两室加甬道,前室两侧各有一耳室。墓壁下段用长条形石灰石叠砌,条石之上用砖起券。在前室及耳室、甬道的石砌部位布满画像,石刻共63块,刻画55幅,面积为22平方米。内容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就寝、舞乐百戏、祥瑞、历史故事等,均无题记。雕刻手法为减地和阴线相结合,人物面部丰满,衣纹线条流畅。这样大面积、内容丰富的画像石刻,为江南首次发现。”陈建江说,“汉朝人崇尚厚葬,明器很多,但是汉墓比较显眼造成后代盗墓极其方便,使得汉墓十室九空,所以汉墓能保存这些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

墓室内闷热潮湿,人在里面就像洗桑拿一般,而且满是乱舞的蚊子,为了驱赶它们,工作人员在墓室内高高低低置放了多盘蚊香,一时烟雾缭绕。这些蚊子是不是一千多年前随着墓门缓缓关上后,生活在那里的老蚊子们的后代呢?我疑惑着。墓的内室已是空空荡荡,一无所存,不见当年的女子,她已化烟而去了吗?这真让人失落。好在昏暗的光线下,可以瞥见外室的画像石上隐隐绰绰有勾勒出的图案,可是无法直观地看清。但是当汗流浃背的摄影家黄才祥和他的助手把灯光打起来后,我竟不能移步,我惊艳于画像凸现出的精美和流畅的气势了。你看,这儿是凤凰、麒麟、飞鹿、朱雀、蟠龙;那儿是玉璧、灵芝、比目鱼和明珠;这儿是马夫在喂马,那儿是舞蹈的人们;这儿正在表演百戏,那儿正在宴请宾客,还有正在搏斗的武士、驾车的、策马驰骋的、添柴煮水的、手捧烹调的禽物入厨的。这些画像的内容都是给死者提供冥间幸福生活的条件和场景,大致分为墓室建筑图、墓主人生活画像和祥瑞图3类,无不栩栩如生,叹为观止。特别是北边内室墙下一个浮雕拱柱,上端为一斗三升,下垫方形柱础,画面上方有卷云纹边饰,既厚重又不失灵巧,大方而大气,我想,南京的城徽是六朝陵墓神道里的巨兽,而这个拱柱早在东汉末年嘉兴的先人们就已创造了出来,如果作为嘉兴城徽,一定也是嘉兴的骄傲呢。

当年参与发掘的海宁市博物馆老馆长,后来执笔发掘简报的潘六坤说,“当时由省里、嘉兴地区组织了嘉兴各县的文物干部一起搞了抢救性发掘,那时我恰好在长安镇,大家都很惊喜。根据墓的规格和随葬品,可以判断墓主是一位王室贵族。在清理墓室的时候,所见东西都已很破碎了,我们仔细进行整理、修复,像钱币、陶俑等物还拿到省博物馆展览过。当时看到的砖上有石灰,石灰上有彩,但石画像上有无彩是无从考证了。这次发掘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来看过,共有10多人参与,有些人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一工作。”

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明万历己丑年,该墓的墓室已经被盗,但是封土堆尚存。清嘉庆七年1802署海宁知州黄秉哲立石镌刻“古三女堆”4字,保护古墓。清代的学者杭世骏曾作诗题咏:“荒阡谁记赤乌年,金碗难寻玉化烟。只有化城芳草遍,随风青到夕阳边。”海宁诗人吴骞写诗道:“石子冈边改葬时,依稀绨履步来迟。朱颜尚有巫能识,白骨谁言鬼可欺。推刃至今嗔大虎,殃鱼何处问孙仪。纸钱社酒修川路,千古行人一涕氵夷。”

透过这些刻在石上的画,就好像穿越了1800多年的时光,我欣赏着,好像听到了古人的娓娓叙说,透过精、气、神,在和我交流和沟通。我宁愿相信美丽的民间传说,说这儿葬着孙权第三个女儿鲁育,她的小名叫小虎,而她的姐姐大虎嫁给了风流俊雅的一代名将周瑜的儿子周循,她自己则嫁给了卫将军全琮,在流血已成习惯的宫廷恩怨中,小虎被孙峻所杀,香消玉殒,抛尸于南京城外的石子冈。于是两个女巫在一个皎洁的月夜,同时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她头上系着青色锦带的束头,身上穿着是紫白色的夹衣,脚上则是一双丹绨丝履。一个人在满是乱坟的石子冈上行走。走到荒芜人烟的半山腰时,慢慢蹲了下来,用手按住膝盖,长长地叹息着,叹息着,然后飘进了一座墓里。吴国的国主孙皓得知后,认定这位穿着贵族服饰的娇好女子,就是他的姑妈,就是具有高贵身份的小虎,于是把她改葬到长安镇上,因为长安镇还有孙权之妃翟氏的墓,以及孙权的另一个儿子鲁王霸赐死后所葬的墓,亲人们在一起可以免去孤独和叹息吧。

等历时3个多小时的摄影完毕,低着头钻出墓门,不觉已是夕阳将坠时分,虽然看到这久远而残败的景象,我却不由心生暖意,用考古学者西拉姆的话来说,“还有什么话要说呢?世界各地都在进行出土工作,这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以便掌握未来的100年。”人类就是这样去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耳边传来阵阵的虫鸣蝉噪,这是我喜爱的生活。校园的墙外人声嘈杂,不管是甜美还是悲凉,不管是热烈还是平淡,感谢大自然,生活就在这样继续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