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奏考回琼赋

 陈锦尧 2017-12-11
  邓光华

  茫茫南海之中,突兀宝岛;恢恢大陆之外,孤悬琼州。虽受困于鲸波,望断天涯,然得益于文化,不逊中原。重教兴琼,屡有庠序美谈;励志成才,不乏功名佳话。

  国学精粹,儒生刻苦钻研;科举龙门,琼士踊跃攀登。科考取士,逐级遴选。乡试取举人,会试荐贡士,殿试赐进士。

  明朝定制:应乡试者,须经院试①。院试权专于提学②,轮回于府州。琼虽偏僻,然亦置府。依据朝制,应设院试。提学惧险,拒绝入琼设考;儒生何奈,冒死渡海应试。海途险恶,常有惨案。或丧命于骇浪,或受害于海寇。嘉靖三十六年,数百考生殁于海难。眷属泪淹南疆,含悲至极;怨魂滞留海峡,饮恨难书。

  琼士怵之,忧院试之险途;时人恻然,悲殒者之惨况。院试入琼,呼声日沸。然提学唯求自安,祸端难除;院试仍须越海,狼途依旧。

  嗟乎!皇恩不逮兮,谁敢谏君?民愿未遂兮,孰可成全?王公弘诲,卓尔不凡。身在朝廷,心系桑梓。哀琼士之多难,痛心洒泪;嗟朝廷之寡恩,决意谏诤。万历四年,慨然上疏③。直陈渡海院试之弊,详述琼士求学之苦。力主院试入琼,期解学子危难。其言凿凿,砭时弊而惊朝廷;其意切切,彰仁爱而感天地。

  朝臣有梗,曰琼州才寡,无需设考。圣从其言,未予准奏。

  公不服,临朝复陈。云琼州儒风日盛,人才辈出。祈求朝廷恩准,院试入琼。虽和声渐多,然反诘亦烈。仇者以王公不避忌讳,临狱探视海瑞④为辞,诬其结党,忤逆朝廷。王公坦然,针锋相投:海瑞冒死谏诤,尽忠朝廷,乃万世楷模。吾敬贤而探视,何罪之有?彼理屈词穷,唯唯而退。然上寡于明察,未能从善。

  公不馁,孜孜以求。效海瑞之耿介,谏而无惧;奋武灵之精诚⑤,锲而不舍。几番诤言,昂昂兮气壮山河;一片丹心,恳恳兮情动乾坤。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万历五年,圣上准奏⑥。旨下之日,琼岛欢声雷动;院试之时,琼士激情泉涌。琼岛考生,免涉渡海之险;天涯俊彦,欣展登科之才。由是文风益盛,莘莘学子乐读;儒学昌兴,佼佼英才涌现。文光普照,事业繁荣,欣欣兮空前盛景;翰墨飘香,世典辉煌,熠熠兮壮丽华章。

  然公不炫其德⑦,唯颂朝廷;时人终悉其情,倍敬王公。

  善哉!循天之道,顺人之意。为民请命兮,臻忘我之境界;替国分忧兮,举济世之方舟。推义胆于苍穹,格标万仞;留佳话于世间,名垂千古。诚如公者,能有几人?

  琼士感奋,云集定城,赞尚书郎功德,建“忠铭公生祠”⑧。其状拳拳,其情殷殷。

  伟哉!奏考回琼,功昭日月;王公弘诲,德著春秋。

  【注】

  ①院试:分为岁试与科试。一年一次考录秀才之考试,谓之岁试;三年一次推举乡试人选之考试,谓之科试。

  ②提学:即学政,独掌一省科考大权。

  ③上疏:万历四年(1576),王弘诲向朝廷上《拟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疏》奏本,请求授权海南兵备副使兼管科考事宜,允许在琼单独设立院试考场。

  ④探视海瑞:海瑞因直谏皇帝入狱,身体孱弱。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不久的王弘诲不畏狱吏恫吓,早晚探望,关怀备至。

  ⑤奋武灵之精诚:即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奋发图强,破敌卓著;精诚:专一执著。

  ⑥准奏:指《拟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疏》得到神宗皇帝准许,史称“奏考回琼”。四百多年来,人们对奏考回琼之准奏年份说法不一。余据王弘诲《重修定安县学明伦堂记》,认定准奏年份为明万历五年(1577)。该《记》载明:“天子始下章礼部,如所请(指院试入琼之请求)。命下之日……适定安修学事峻(明万历五年)”。

  ⑦不炫其德:指王弘诲“奏考回琼”获准后,闭口不谈自己功绩。多年后其门生陈之屏偶然发现《拟改海南兵备道为提学道疏》奏章草本,遂传扬开来。

  ⑧生祠:指为表彰某在世人士功德而建造的祠堂。万历十九年(1591),琼州儒生集资在定城建造“忠铭公生祠”,以彰王弘诲“奏考回琼”之恩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