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解密|鼓 吃多了肚子鼓 跟鼓字的字形有什么关系呢

 秦岭之尖 2017-12-11

每当我们生活中,碰到了喜庆的事,人们都会兴高采烈、敲锣打鼓,表达愉悦的心情,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鼓”字的来历和它的文化内涵。


在甲骨文当中,鼓是一个象形字,左边中间的部分是一面鼓的形状,鼓形的上面是一个装饰物品,下面是鼓座,是放鼓的地方。而右边的部分的字形,表示的是一个人手拿鼓槌在击鼓。


金文的鼓字基本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





小篆的鼓更加线条化和规整化了。《说文解字》中说:“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壴,支象其手击之也。”意思是说,声音是从那个皮革裹住的物件中传出来的打击乐器,称之为鼓,所以鼓的本义就是一种能发声的打击乐器。



楷书的鼓字进一步符号化,右下角的手型演变成了又字,右上角的鼓槌形,演变成了十字形,打鼓的意思从字形上已经看不出来了。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古文献中所说的“鼓琴瑟”就是在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们所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甘肃省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



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 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 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 我国古代有一个曹刿论战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684年,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曹刿主动请缨,迎战齐军,两军对阵于鲁的长勺。齐国将领鲍叔牙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军 鲁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说:“不可”。 齐国人擂了三次鼓以后,曹刿说:“可以了” 。这时鲁军战鼓擂响,同时下令冲杀,鲁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出来,杀得齐军全线崩溃,落荒而逃。鲁庄公就问曹刿什么原因,曹刿说:“战斗,打的是勇气,擂第一次鼓时,是能够很好地鼓舞士气,到第二次擂鼓时士气就衰弱了,到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就基本耗尽了。当敌方的士气耗尽,我方士气正好充盈,所以能够战胜他们。”后来人们就用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除了指打击乐器这个本义之外,还引申出了其它的一些含义,由于打鼓发出的声音激越雄壮,可以激励人心,所以鼓就引申指激发,比如鼓励。鼓舞。 鼓也可以引申指煽动,比如摇唇鼓舌、鼓噪。我国古代的鼓大多数都是粗腰筒形状,因此人们会借用鼓的形状来表示身体充溢、鼓胀,比如吃了太多的饭,肚子都鼓起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