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省公布“公众十大不良用药习惯”

 铁道之旅 2017-12-11


  那么,针对“公众十大用药不良习惯”,有多少人存在这些不良习惯呢?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年龄在20—80岁之间,其中有25位市民表示存在着用药不良习惯,5位市民表示一般会直接找医生看病拿药,听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

  在省会联强小区,年已八旬的许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她感冒咳嗽,服用了一些相关的治疗药物,觉着病情减轻了就停止了用药。谁知,这种做法却造成了她病情的反反复复。“最后,折腾了我大半个月,病才好了。”许女士说。

  在柏林北区,30岁的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前段时间他的亲身经历。三周前,张先生牙疼,就从药房买了点布洛芬,结果吃了两天还是不见轻。于是,张先生干脆加大了用药剂量,可是不仅症状没有缓解,还出现了恶心、呕吐的现象。张先生来到医院后,医生告诉他,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是因为他擅自过多服用药物,产生了药品的不良反应。

  公众十大不良用药习惯

  ●用药原则颠倒

  药物具有两重性,既能“治病”又能“致病”,不同的给药途径“致病”的风险也不同。外用、口服、注射、静脉输液是给药的四种常见方式,无论从安全性、便捷性来说,都是外用>口服>注射>静脉输液。“能外用不口服,能口服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的用药原则不能颠倒。

  ●药物掰开好服用

  对于缓控释片(胶囊)、肠溶衣片(胶囊)、胶囊、双层糖衣等药物剂型一经掰开或研碎服用不但影响药效发挥,还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应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服用药物。

  ●多种药物叠加用疗效好

  公众在同时使用多种药品时,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并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识别各种药品的通用名,判断药品成分,防范因为药品成分叠加、剂量超量而导致不良反应,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提倡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病就不用两种药。

  ●担心药物依赖,不打胰岛素

  胰岛素是人体正常分泌的生理激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适时的外源性胰岛素补充,可以使自身的胰腺β细胞得到休息,休整以后,自身β细胞继续发挥降糖作用,也可辅以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注射是不会成瘾和产生依赖性的。

  ●贵药就是好药、新药就是好药、进口药就是好药

  药品价格高低是由药品研发经费、原材料成本、工艺过程、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价格贵不一定是好药。大多数新药上市时间短,收集到的病例有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其疗效,不良反应也存在不确定因素,新药是否比老药好,需辩证看待。进口药与国产药的好坏也不能一概而论。无论是新药还是老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安全、有效才是好药。

  ●保健品当灵丹妙药

  一些保健品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添加药物成分,公众购买保健品要注意成分和含量,标注不清的不要服用;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无临床治疗作用,不能代替药品使用。切勿因食用保健食品擅自停药。

  ●盲目补充维生素,越多越好

  健康成年人通过均衡膳食完全可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药物。如确需使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补充,但也不能替代天然食品的维生素功效,提倡合理膳食。孕妇补充维生素尤其要慎重,过量服用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不遵医嘱擅自调整剂量

  部分患者治病心切,对医师开具的药品擅自增加用药剂量,可能会产生药品不良反应;减少用药剂量则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耽误治疗。患者需要换药或调整药品剂量时,应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多病多药,盲目联合用药

  多病用多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时, 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大于50%。因此,用药一定要遵从医嘱,尤其是老年人,切勿自行增加用药。

  ●症状减轻就停药

  一般疾病痊愈之后便可停药,但有些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抗癫痫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镇静安眠药等)不能突然停药,否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甚至加重,引起更大的危害。公众用药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合理用药,切勿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记者 李惺 刘琛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