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天童老僧 2017-12-11

上海城隍庙是国内外闻名的道观和旅游景点,老上海人习惯称之为“老城隍庙”,因为上海曾经有过一座“新城隍庙”,如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按照惯例,一个地方只有一座城隍庙,为什么上海曾有新老两座城隍庙呢?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新城隍庙大殿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11月上海沦陷,南市被日军控制。租界当局为防止难民大量涌入,在与华界相邻的不少路段设置了障碍。在这种局势下,租界内善男信女去南市城隍庙烧香拜神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当时吕宋路(今连云路)近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处有一片空地。1941年秋,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中央大戏院经理卞毓英等集股筹资,在这里动工另建一座城隍庙,至农历除夕(1942年2月14日)初步建成。

由于时间紧迫,庙房和各种陈设都因陋就简。来不及塑造神像,从老城隍庙移借了小型城隍神像一尊;一众判官、小鬼、皂隶则由画匠直接在墙壁上绘画,这在全国各地庙宇中是极为罕见的。虽然与泥塑鬼神像不可同日而语,租界市民总算有了一个可以供奉祭拜的地方。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新城隍庙的香客

一些精明的商家在庙周边搭建房屋210间,出租给摊贩。除沿街面为仿古建筑外,其余均为简陋木屋。正门悬挂匾额“邑庙市场”。

除夕下午邑庙市场开业,初一上午城隍“开光”。上海闻人黄金荣、虞洽卿、袁履登、林康侯、金廷荪为邑庙市场启幕,并邀请王人美、周璇、王汉伦、童月娟、章遏云、王熙春、徐琴芳、袁美云、白虹等名演员剪彩。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邑庙市场开业广告

新建的庙与南市城隍庙格局相似,但规模较小,仅在西北部有城隍殿一楹。殿门两侧各置一铁质香炉,中间有五只柏油桶,供香客焚烧锡箔;柏油桶前竖一旗杆,左右各设一口水井,以防火灾之用。数月后,补塑神像100多尊,城隍殿始具规模。庙内有庙祝一人,杂役七八人。从此人们称这个庙为“新城隍庙”,南市的城隍庙自然成了 “老城隍庙”。

邑庙市场开设店面和摊档120余个,主要经营香烛、冥锭、花炮、年画、玩具、化妆品和日用杂货,周围还有看相、测字、杂耍、照相、小吃、花鸟虫鱼等摊位,花色品种繁多,无所不有。市场中部设有百花厅,上午开茶馆,下午和晚上为书场。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上世纪40年代的邑庙市场

1942至l945年是新城隍庙和邑庙市场最旺盛时期,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抗战胜利后,老城隍庙再度兴旺,这里香火渐趋冷落。但是上海市民依然把这一地区统称为“新城隍庙”。

1946年,邑庙市场成了美军剩余物资倾销场所。大量罐头食品、奶粉、巧克力、药品、玻璃器皿、不锈钢餐具、服装、毛毯、胶鞋、雨衣、望远镜、肥皂、香烟等充斥店铺,一时人满为患。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1943年春节邑庙市场热闹场面

1956年,新城隍庙停止香火,大殿改作玩具工场。邑庙市场进行店摊调整,共有商铺113户,其中玩具业40户,百货业、赛珍饰品业、文具业各10户,牙骨塑胶业、竹器业、照相业、剪刀业各3户,还有蚕丝、宽紧带、橡皮筋、棉纱线、料器、旧货等商户。花鸟虫鱼是特色摊位,每天顾客络绎不绝。小孩子喜欢到这里买“拿摩温”(蝌蚪)和蚕宝宝,回家去喂养。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1947年新城隍庙和邑庙市场平面图

至1966年上半年,此处依然是小商品、旧货和花鸟虫鱼较为集中的市场。文化大革命中,花鸟虫鱼被斥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旧货也被驱逐出市场,这里仅剩几家文具、百货小店,市面极为萧条。1972年拆除庙宇和商场房屋,建造了四排五层楼的新工房,底层开设南苑饭店、连云食品商店、革新皮革商店等。1982年起,连云路上沿街设摊,供应鱼缸、鸟笼、钓鱼具、金鱼、鸣禽、肉鸽、鱼虫、鸟食等,后又开设小商品综合商场。延安东路口有著名的洪长兴羊肉馆和新庙花圃店,靠近金陵西路口开设新城隍庙点心店。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1972年新城隍庙旧址建起了工房

本世纪初建设延中绿地,这一带成为风光旖旎的城市山林,昔日香雾缭绕和商贩云集的景象已全无踪影。

史话|消失的新城隍庙

新城隍庙原址已经成为一片城市山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