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的原因,有两种说辞,一是减负。一是淡化民族矛盾。 小编个人认为,减负说是比较搞笑的。说得好像不删除,历史课就会有存在感一样。 近年来,历史教材一直在删除,而历史课,从来就没什么存在感。删与不删,都是摆设。小编高中时,高二上半学期就分了文理科,读理科的小编自此和历史课说了拜拜。当然,选文科的同学,大多是考政治的,所以也和历史课拜拜了。 小编的个人历史教育是这么完成的。从小跟着家人听评书,什么《楚汉争霸》、《三国演义》、《康熙大帝》、《杨家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等,许多历史人物根本就不是从课本上认识的。 当然,那个老师是教委特派员,来我们学校做教学实验的,而且是以兴趣课形式教的,所以小编也就上了一个学期,不过却也足以让小编对文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岁月中,自觉自发地去吸收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在小编看来,历史课本,需要的不是删除,而是重新梳理、整合,并与语文课本、政治课本配套。所谓,文史不分家,文化和历史是很难割裂的,而政治课本则是补充经济和社会制度。这样三位一体,梳理下来,才是正真的减负。 我们就来看看,现阶段初中历史教材有多么混乱:
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中国古代史),主讲历史大事件。八年级下(近代史部分),开始加入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等,但这些内容,政治课上本来也有啊,这一阶段的历史课和政治课,简直傻傻分不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课本,中国古代史部分压缩得太厉害,近代史部分和政治课本重合太多。也不知道处女座的老师和学生怎么办…… 至于时间轴上,中国史和西方史,就不能横向一起说吗?两个时间轴各说一遍,相互之间又不能完全避开,尤其是近代史部分,学生不混乱才怪,这才是学生真正的负担所在! 那么,初中历史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小编个人认为,初中是个打基础的阶段,所以历史的编排,肯定是以大事纪要、关键历史人物为主,不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这个朝代讲讲文化,那个时期讲讲经济,太叫人抓狂了。 以大事件为线索的历史课外,语文课补充文化部分,政治课补充经济、社会、思想部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大文综教学考试体系。(历史、政治明明可以放在一张卷子上考,这才是减负!) 七年级上:远古文明~春秋战国 七年级下:秦汉~两晋南北朝 八年级上:隋唐~宋 八年级下:元明~清前期 九年级上:清中后期,以及鸦片战争为开端的近代史 九年级下:新中国 以上历史划分阶段,应以大事纪要、关键历史人物为线索讲述,并横向附录相关世界史。并结合配套语文课本补充文化部分,政治课本补充社会、经济、思想部分。 再来说有些敏感的民族问题。 民族矛盾是基于近代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观念和说辞。封建王朝时期,主流思潮是为君、为国、为民。那就按当时的历史观念,来阐述当时的历史,何必删除? 以大事纪要、关键历史人物而言,卫青、霍去病,汉朝与匈奴的争端是不可以删除的。这些个问题也没什么交待不清楚,会伤害感情的。 匈奴一再打仗,就是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以畜牧为主,居住地不固定,抢地盘就是为了能畜牧,能过冬。由于草原气候变化多端,他们的居住也无法固定,所以也没什么长久发展的概念,部落争霸、首领更换,对他们来说是很常见的事。 话说,现在出了沙漠种田种草技术,到是可以解决当时的问题。感兴趣的,可搜如下标题:
而汉朝时期对匈奴,既有保卫战,也有主动攻击,主动攻击匈奴是为了扼住匈奴的经济要道,实现战略储备,以便长期应对边疆战事。 这其实就是一个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战争。而战争中,最受苦的总是老百姓,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比起战争的功勋,战争的苦难更该被铭记,而贫困、落后、不平衡发展会带来战争,这一点,也值得我们警醒! 所以,对于历史,应该有还原、有与时俱进地认知,但绝不该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