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颜氏家训之十五  成长的道路上要敬慕贤才(1)

 墨香笙樵 2017-12-11

     “贤人”或“贤才”通常是指品德跟才能高出一般人的特殊个人,敬贤爱才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孔子早就说过“才难”,就是指人才难得。 

    中国的历史证明,国家兴亡,天下治乱往往取决于是否用对了人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这里的“人”,一方面是指人民、人心,另一方面也是指人才、贤才。一个国家有几个贤才在位,这个国家就能稳定,就能昌盛;反之,如果在位的一个贤才也没有,都是庸才,甚至小人,就会动乱、衰亡。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篇里就特别教导自己的子孙,如果自己身边有人才出现,要懂得景仰,他说:“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古人说:“一千年出现一位圣人,就好像早晚之间那么快;五百年出现一位贤士,也好像一个接着一个那么多。”这是说圣贤之人非常难得,相隔邈远到如此地步。倘若遇上了世所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去攀附景仰呢?)

    圣人罕见,就是贤人也不易得,如果一千年能够出一个圣人,五百年能够出一个贤人,这都已经算很频繁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家公认的圣人就只有一个孔子,全世界像孔子这样的人,掰着手指头也就数完了。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设想历史上没有孔子,没有释迦牟尼,没有苏格拉底,没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没有耶稣,没有穆罕默德,人类社会将是什么样子?暂不说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就是像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这样的诗人,我们又有多少个?如果没有他们,中国文学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习惯于说“人民创造历史”,这当然不错,但是要明白,这“人民”里面就包括圣人和贤才,他们对历史的贡献要大过普通人,历史如果没有这些圣人和贤才,肯定将不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对这样的圣人和贤人,我们怎么可以不崇拜、不景仰、不认识他们的价值、不努力向他们学习呢?所以颜之推在家训中再三告诫自己的子孙,一定要懂得景仰贤人。

    道理虽然这样讲,毕竟圣贤在生活中很难碰到,所以把这个道理进行日常化应用,得出的基本结论就是:对于周围有才能的人、比自己强的人,都要主动接近,积极向他们学习。

    颜之推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人在年轻的时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亲密相处的人会互相熏陶濡染,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效仿,但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会有相似之处。更何况操守技能、那些明白而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善人相处,如同进入满是芷兰香草的居室,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变得芬芳起来;与恶人相处,如同进入满是鲍鱼的店铺,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腥臭起来。墨子有感于染丝而悲叹,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结交朋友一定要慎重。孔子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哪里是每世都可遇到的!只要比自己强,就值得敬重了。)

                                              ——摘自《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

 

               解读颜氏家训之十五 <wbr> <wbr>成长的道路上要敬慕贤才(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