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损失规避,得到100元和失去100元真的不一样!

 我爱知识爱文摘 2017-12-11



商业概念:损失规避


简单来说就是,“得到”的快乐,并不能等效缓解“失去”的痛苦!


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理状态,称之为“损失规避”。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这种损失所带来负影响,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影响的2.5倍。


例如:


我们今天上班时捡到了100元,这时候是很开心的事。。


如果一不小心又丢失了100元,这时候则会变得很郁闷,并不会因为我们损失的100元,是别人丢的而心理不受任何影响。


其实最终结果,我们并没有任何损失嘛。但正是由于这种底层的“损失规避”心理,而导致感受到损失的痛苦,要高于得到的快乐。


运用场景1:


我们拍婚纱照时,往往预算是2000元,最终大多人花了5000元、8000元,甚至上万元。


影楼就充分利用了客户的“损失规避”这个心理。


先给我们拍上几百张、不同服装造型的照片,然后服务的小姑娘会让一张一张挑选,不满意的当场删掉(往往都有备份,便于我们后悔。),删着删着就心态起来了。。这张不错啊留着吧,那张也挺好看的留着吧,噌噌噌的大大超出了预算范围。


其实这个现场删照片的过程,就在强化我们的损失心理!


往往选照片的时候,身边还会有几个影楼的女孩,在一边狠夸,哇,这张好漂亮啊,哇真美啊。。从而影响我们的选择心理,从而也不好意思删除了。


相反,如果我们是反过来,一张一张的加,那估计影楼早就关门了。


就好比我们买水果,水果老板称的时候,一点点往上加,我们就感觉占便宜了,“老板真实在啊,下次还来你家买!


如果他是先称的足足的,再一点点减少,我们就心疼起来了,“我擦,别减了,多给点能死啊你,瞬间怒火中烧,算了算了,我不要了。。”


……


运用场景2


商家在卖家具时,自然会产生配送物流费用(假设50元),如果把这个钱让客户出,肯定一般客户都不会接受,买上千元的家具,连配送费还要自己出,觉得商家小气,从而可能产生赌气心理而放弃购买。


如果懂的今天的“损失规避”这个商业概念,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完美处理好这个事情。


把这50元的物流费成本,加到家具的价格里面,如果客户愿意自己提货,则可以优惠50元,这样一来,客户就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心理压力了,因为自己少了50元的损失嘛。


相反,如果自己有车,可能还会屁颠屁颠的自己开车提货,就为了“赚”这50元。


……


运用场景3:


又是卖家具的,很多客户购买家具时候,会担心物流途中买到的家具会损坏,而产生出现损失的风险。


如果卖家可以给出“7天、甚至30天无理由退货”,那么就会打消客户的这个担心,从而大大提高了成交量。


这一点电商行业做的特别出色了,各种包邮、无理由退货等等,都是围绕着提高成交率,尽量减少打消客户的购买疑虑而展开的。


其实真正“无理由”退货的人极少,只要质量可以,大家谁买回来闲的没事折腾退货呢!


……


运用场景4:


这次是卖电动车的了,很多人买新电动车时,都有老的电动车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个时候卖家就说话了:“可以以旧换新呀,你老的电动车可以折300元。”这样就解决了客户无法处理旧电动车的顾虑,这样做甚至比打折更有说服力。


在购买的时候,往往关注损失(旧车),比关注得到(打折优惠)的注意力会更多。


其实,以旧换新的300元,商家也会加到新电动车的价格里了,不然咋还会再给我们打折呢?!


又是打折,又是以旧换新,又是活动就剩最后一天了。。搁谁也抗不了啊。


就一个选择,买买买!


……


总结:


一、用换购(以旧换新)的方法,替代打折的方式,会更有力。


二、用获得的表述框架,替代损失的表述框架。


三、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产品足够好时,可以试着推出无理由退换货服务。


果然说:


这真是所有商业背后的逻辑,都是赤裸裸的人性之战啊!


而一切套路,都是为了让买卖双方 皆大欢喜,从而促使交易可以顺利的进行。


所以,若是做为商家,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替他解决一切后顾之忧,那么十有八九生意很难做好。


因为这是一个靠诚信经营、靠口碑传播的全新商业时代,靠坑蒙拐骗的哪点伎俩,早已行不通了,只会把生意作死。


吃点眼前的小亏,长期来看往往就是占了大便宜。


占点眼钱小便宜,长期来看往往就会吃了大亏!


……


再说一个自己从中体会到的感悟,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哈。


几年前,因经济出现问题,从朋友那里借了点钱,虽然当时承诺有钱了马上就还。


但当手头稍微宽松了一点,手里有多余的钱可以还给他时,内心却迟迟不愿意主动还给他,当时心想“反正他现在不缺钱,又没开口找我要,说明他不当紧用,我先拿着吧,放在自己手里,心里也踏实,万一我马上又要用到呢?”



后来,直到后来朋友要用钱,主动开口要了,才不舍的把钱给他。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损失规避”心里。


借来的钱,时间长了以后就的当成自己的了,并且会不自觉的把借来的钱,算在自己的资金数目里去,当有一天“被迫”把钱还给人家了,还会产生一种自己的钱凭空消失了的失落心理。


这就是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也透支了朋友间的信任。


不是有句俗语嘛,“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好借不还,再借困难。”


这也是后来才悟到朋友间相处的真谛,我们一定是要给别人加分,而不是减分,更不要把别人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让帮助过我们的人,信任我们的人占到“便宜”,也就是说帮助我们是会有“好处费”的,这样才能产生正向良性的结果。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俗”,虽然口中说着不要不要,但你给了,他真要!


人性使然!


前几天,又和上边提到那个朋友喝茶聊天,说到了借钱一事。


他一个表弟,想要做生意投资找他借钱,还借不少的样子。


他说:


“我才不借给他呢,他拿我的钱去做生意挣钱,挣了钱又不会分给我一分钱,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还给我,还不如我自己投资点项目,或者买点理财产品呢,起码多少能挣点。钱如果不挣钱,就会处于赔钱状态,毕竟每年通货膨胀也让钱一直在贬值。”


咱先不做其他评判,仅站在个人投资理财的角度来听,人家说的也是在理。


为啥要把可以下蛋的母鸡借给别人呢,下的蛋又不会分给我们吃,还可能说这都是他们养鸡的苦劳。。而忘记了母鸡是谁借给他的。


如果我是他表弟,我就会灵活利用今天的“损失规避”心理。


“哥,借你5万想投资做点生意,每月给你1000元的利息,就当是我做生意给你的分红了,如果生意做的好了,我再多给你点,绝对不让你吃亏,你看怎么样!”


然后先给他支付宝转1000元,这时候就算他还没考虑好,也会产生“损失规避”心理,因为这1000元如果不同意而返回去,就等于白白损失了,从而可能开心的就把钱借给他了。


皆大欢喜!


我想,这才是借钱的最高境界吧。


借鸡生蛋,如果我们只借鸡下蛋,却不懂的分给鸡主鸡蛋,那么谁还愿意借鸡给我们呢?


我们往往都忽律了母鸡本身就是有价值的,鸡下单,也是有“损耗”的。


鸡主肯把鸡(本金)和未来的鸡蛋(本金产生的利润),借个我们,就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要不他杂不把鸡借给邻居呢。


……


学商业知识,明白事理,洞察人性,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自我修行之道!


越来越感觉商业的世界,甚是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