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拳巧用“四十五度”有奇效!

 招照 2017-12-11

四十五度角,是一个角度概念,实际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四十五度角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在许多领域,四十五度角既是一个标准,又是一个限度,例如:飞机起飞时的角度不能超过四十五度;钢材在重压下,断裂时的裂口角度呈四十五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飞出物品的角度都大于四十五度等等。


在中国古代,表示方位时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八卦定位法。但是单用八卦表示方位时,只能利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出八个方位,也就是说,只能把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细分到四十五度,无法把角度进行再细分。可是,单单在这个四十五度角上就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尤其是在太极拳的演练和应用上,四十五度角更是无处不在起着作用。


清代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就有“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之说。在【太极拳经歌诀】中又有“掤捋挤按四方正,採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走五行。”的论述。

我们在演练和应用太极拳的过程中,人体是在不断地移动和变换方向的,那么仅仅用简单的八卦定位方法,不能充分地说明不断移动和变换方向的人体准确位置,但是,我们的祖先又提出了人体八卦的概念,用来阐述和说明人体在移动和变换方向时的准确方向和位置。



引入人体八卦的概念,就是以人体本身作为八卦方位的定位点,将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左前、右前、左后、右后这八个方位与八卦的八个方位一一对应,这样,在人体移动和变换方位时,八卦的八个方位也随着人体的移动而移动,随着人体方向的变换而变换,从而解决了太极拳演练过程中对方向描述上的难题。


在练习陈式混元太极拳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新学员进行辅导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手向哪个方向伸出,腿向什么方向蹬出,脚往哪个方向迈步等比较具体的问题,费了很大的功夫,好不容易讲明白了,也记住了,但是一旦因为某种原因,练拳起势时面对的方向稍一变化,就又会产生方向混乱的问题。


另外,古典的八卦理论对现代人来说,不仅晦涩难懂,又比较难记。笔者在对学员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试用四十五度角概念,来阐述混元太极拳演练过程中遇到的方向问题,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使混元太极拳演练过程中的方向问题得到解决,对混元太极拳爱好者们的学习和练习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四十五度角的概念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被认为确是一个通俗易懂的方法。


下面,笔者试从混元太极拳的拳式演练中谈一下四十五度角概念在拳式中的应用。



1

步法上的四十五度角

众所周知,人体向前行进是通过两只脚不断地进行虚实转换过程而实现的,这在太极拳练法中称为步法,在练习混元太极拳过程中,向前直行时虽然两只脚的落点是在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上,但是,每只脚在由实变虚向前移动时,总是沿着四十五度角收回,又沿着四十五度角伸出的。


例如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拳式(以下简称拳式)“金刚捣碓”中的出左步和上右步就是这样。同理,人体向后移动时,也是沿着四十五度角收回,又沿着四十五度角向后蹬出的,例如拳式“倒卷肱”中的退步。另外,在人体变换方向时,虚脚的外摆角度也是四十五度,正好满足了人体转向四十五度的要求。


2

手法上的四十五度

混元太极拳的手法包括拳法和掌法。先说拳法,例如拳式“掩手肱捶”中的出拳方向,以两只脚的连线为一条直线的话,出拳的方向与这条直线的夹角正好是四十五度。掌法也是一样,两掌在胸前、腹前运行时,是以两掌的顺逆緾转换来完成圆圈运动的,而两掌由顺緾变为逆緾时,其位置又是在与两脚连线的四十五度夹角的位置完成的。



3

身法上的四十五度

拳式练习过程中,在两只脚不进行转动的情况下,腰部向左、右两边的转动幅度也是不超过四十五度的。也就是说,以两只脚连线的垂直线为标准,鼻、胸、腹的连线,又叫中线的左右转动幅度,也是不超过四十五度的。凡是身体中线转动需要超过四十五度的,就必须要进行脚部的转动,否则,身体中线的转动,决不会超过四十五度。


这里还以拳式中金刚捣碓为例,在掤、捋、按、挤这个圈中,右掤、左掤的角度不超过四十五度,按的位置是在右侧的四十五度角处,左前挤的角度同样是在左前方四十五度角的方向。


4

进攻中的四十五度

在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中,有很多进攻的方向都是四十五度的方向,例如:“金刚捣碓”的前挤、蹬脚,“揽扎衣”的出掌,“六封四闭”的下按,“掩手肱捶”的出拳,“退步压肘”、“煞腰压肘”的出肘以及“白鹤亮翅”的肩靠和背靠……等等,无一不是从四十五度角发出,之所以这样,一是可以使起于脚跟的劲,顺利地到达拳、掌、肘,二是可以化解因攻击对方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起到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手、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目的。


5

防护中的四十五度角

“手似两扇门,全靠腿赢人”,而这“手似两扇门”讲的就是防护,在混元太极拳中叫做“化”。在混元太极拳中两只手不停地在胸前、腹前划着圆圈,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自已的胸、腹部。在混元太极拳的演练中,要求两手在运动中“不过不及”


“不过”,指的是两手向内运动时,不过中线;这是因为,人体在左右转动时,中线转动的幅度是四十五度,若两手向内运动时过了中线,就要超过四十五度了,而超过四十五度,就为对手攻击自己的胸腹部提供了机会。


“不及”,指的是两手在向外运动时,不要超过从两腿连线上垂直线向外的四十五度。这样,在两手运动保护自已时,以两腿连线上垂直线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外开四十五度,则在身前出现了一个九十度角的防护区,做好了这个九十度角的保护区,就会使对手向自己胸腹部的打击无从下手,起到了有效保护自己的作用。


总之,将四十五度角的概念与混元太极拳的演练和教学有效结合,会对普及和推广混元太极拳,促进全民健身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