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地质角度看风景

 山海天明书馆 2017-12-11


——贵州省地矿局114队胡丽

缘起

大学时期,我就常常背了包到处溜达,看山,看水,也看人。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被老师知道我有这个爱好,就问我:“你都看到了啥?”我回答:“就风景啊,大山大河什么的,很美,很好看。”老师接着问:“还有呢?”我愣住了:“还有?没了啊。没了吧?”老师显得有些失望,最后固定成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嘿,白教你这么多年了!你学什么的啊?你学地质的呀!出去走一圈,居然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什么也没看到就回来了?那些是风景,更是活生生的地质现象!想当年,你老师我一走到景区,讲起这个地貌的成因,那个风景的由来,听得那些游客把导游都扔了!还有啊。。。。。。”以下各种吹嘘,省略一千字。末了,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啊,境界还不够,以后要多用点心啊!”留下我呆立当场。

我一向是个乖孩子,最是听老师的话,用我妈小时候总结出来的说法就是:老师喷出来的唾沫星子都是香的。既然老师把问题都指出来了,那就改呗!所以以后再出门,就下意识的把所学的东西放进去。几次试验下来,倒真有点“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觉了,借此机会,写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风景也是别有趣味的。

赤水丹霞

赤水地处贵州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气候独特,风景优美,素有“桫椤王国”、“丹霞之国”、“千瀑之市”的美称。虽然来遵义已经有两年,去的地方却不多,赤水也一直未有机会一览。终于在五月的一天,有友人问要不要一起去赤水,我当然是求之不得,一下班就背上背包,开始了去赤水的旅程。

车一直在高速路上奔驰,行至元厚,丹霞地貌逐渐开始显现。土壤开始呈现出红色,零星有赤色的崖壁出露在青翠的竹海中,颜色分明,对比强烈,油画一般。路过元厚集镇,一车人的视线全被集镇后方那一片赤红的崖壁所吸引,无不感叹,争相拍照,这其中也包括我。垂直高差六七十米的崖壁上生长着竹林和灌木,红绿掩映,极像是放置在集镇后面的一块巨大的山水屏风,更衬得元厚风光秀丽。只是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以为的元厚的丹霞崖壁并不全然是自然的,而是我们单位施工的一个危岩治理工程。当时崖壁岩石坍塌威胁下方居民安全,我们单位临危受命紧急治理,治理工程完成之后为了与环境协调,细心的施工人员特意将岩壁涂上了与丹霞地貌想近的淡红色颜料,效果几近乱真。危险险解除了不说,更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知道真相的一瞬间我囧了,不知道是该悲哀我们集体眼神不好呢,还是该感叹我们单位的技术人员把工程做的太漂亮了。

到了赤水,遍尝美食,江边品茗,然后各自休息,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兴致勃勃的正式开始了对赤水风光的游览。四洞沟、燕子崖、佛光岩、十丈洞。。。。。。一路上桫椤、丹霞、飞瀑美景相伴,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佛光岩,赤红的绝壁,在山间弯曲呈长近一千米的半弧,像陡然在天地间矗立起的一道铜墙,铜墙的中间悬挂这一条银瀑,恰似白色的小龙,从两百多米高的山头轻盈而又飘逸的飞跃而下,跌落在深深的谷底,发出巨大的轰鸣,直撞在崖底的巨石上,飞散开珍珠无数,如银色的礼花绽放。那景象!只能用壮美来形容。

到底是什么铸就了赤水这独一无二的绚丽风光呢?回程的路上,我尝试用地质的思维去回看这一路看到的风景。

首先是丹霞地貌。丹霞,顾名思义,“丹”者为红,“霞”者彩也,丹霞地貌即是指由红色岩层经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等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赤水地区及其周边出露的均为侏罗系及白垩系的沉积岩,其时地球气候炎热干燥,大量铁、锰物质经氧化形成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锰等沉积在砂岩及泥岩当中。由于这两种物质都是红色,而且是天然的矿物质染料,它们在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后果就是使得那一时期的岩石都呈现极其鲜艳的红色效果。而在新构造运动中,受地壳抬升和流水侵蚀的共同作用,红色的地层被抬升、风化、侵蚀,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由此诞生。而赤水,也是由于雨后地表流水携带大量含有三氧化二铁的泥沙汇入河中才使河水呈现浓烈的红色而形成的。

那么“千瀑之国”呢?到赤水的前一天晚上刚好下雨,所以参观的时候各处景区的瀑布无不是水量充沛,气势恢宏。就算是在路上,但凡有个陡坎或断崖,就一定会有水幕从上至下悬挂其间,或如珠帘丝丝水珠晶莹剔透,或如白龙嬉戏惹来水声隆隆,风格各异,且数量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数不胜数。如此景色,在贵州其他地方甚至在全国也是独有的。为何赤水会在瀑布一景上如此得天独厚?答案还是地质的原因。赤水地层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这几种岩石都是渗透性相对较差的;而在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间歇性抬升导致岩层坍塌多形成陡崖或陡坎;赤水温暖潮湿,雨量充沛,降雨过后,大量雨水不能迅速渗入地下,就只能在地面以片流的形式向沟谷内汇集,遇着有陡崖的地方,就跌水形成瀑布了。有的地区,虽然也是砂岩,地壳抬升也会形成一定的陡崖,但要么气候干燥少雨,要么植被稀少,纵使形成瀑布景观,也终究不如赤水这般景色怡人。这也可算是造物主的偏心吧。

回想起来,这一路旅行,除了看到大的地质现象如丹霞之外,还见到不少小构造。比如斜层理。红色砂岩的岩壁上倾斜的细小纹路清晰可见,层层叠叠,整齐的朝同一个方向排列,是沉积环境中水动力条件强弱的反映,通过辨别角度可以知道水流的方向。又比如生物钙华。虽然不少碳酸盐岩地层,但砂岩中也含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流水将其溶解后经过植物根系作用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淀,在崖壁上形成薄薄的钙华层。还有巨大的极其典型的“X”型节理、差异风化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奇石景观等等。

再把看过的东西这么细细一咀嚼,原来真是看到了不少的东西,长了很多知识。很像回到了以前实习的时候,虽然没有了老师的讲解,但是只要自己用心去思考,也一样可以收获很多。这种收获的快乐,远比单纯的欣赏山水带来的美感更让人觉得满足。

末了想起一个问题:我看风景看得如此认真,老师应该是会感到一些欣慰的吧?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我的老师一样,在游览山水的同时可以自信满满滔滔不绝向游客们讲述,讲述从地质专业的角度看到的那些壮美风景背后的故事。说不定也能逗得他们把真正的导游都扔了呢! 

沧海桑田话敦煌

从兰州一直向西北,行一千一百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敦煌。傍晚坐火车从兰州出发,窗外从繁华的城市景色变成雄浑的黄土高原,再变成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到最后归为一片沉沉夜色,把旅行中的人们带进深远的梦乡。凌晨时分,列车终于到达。下车时,我的心情是期待,脚步却莫名迟疑。从南国到北地,就这么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一路奔袭而来,只为一睹心中念想已久的那一道风景。然而一路走来,西北的荒凉远超我的预想,敦煌,我心心念念渴望到达的地方,在那里迎接我的将会是怎样的风景呢?

十月的北地,清晨的空气清新冷冽,深吸一口,觉得整个人都被净化了一遍。走出车站,天空还是淡淡的蓝色,几颗星子在天边闪烁。只几分钟的光景,浅蓝的天边开始泛起橙色的光晕,仿佛只是一瞬间,金色的太阳从地平线上一跃而起,那光芒如此耀眼,令人不敢直视,却把地上的景物照的十分的清晰:宽阔笔直的大道、挺拔伟岸的白杨、宽广无垠的农田。。。。。。不远处的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但却丝毫不觉荒凉,反而使我充满期待,期待尽快在阳光下踏在它的上面。凌晨六点半,出站的旅客和接站的人们挤作一团,更显得分外热闹。《汉书地理志》中注释:“敦,大也。煌,盛也。”从古时起,敦煌就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而今日单从这一路走来见过的城市来看,盛大辉煌这几个字,它当之无愧。

到敦煌,莫高窟是不能不去的。莫高窟也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约25公里的西水沟河谷西侧的峭壁上,背倚鸣沙山,正面三危山。来之前我并不知道莫高窟前竟是有河的,书上的图片并没有拍摄到河。从敦煌城中出来一直向东,也尽是戈壁,到莫高窟前才发现崖壁前竟是一道宽约二三十米的河床,河床大都干涸着,只在最中间有半米宽的地方有水在流淌,浅浅的,辜负了那样宽阔的河床;流水太细太浅,听不到半点声音,那样子看上去让人担心随时可能断流。河道两侧的堤岸上,高大的白杨直指向天,在洞窟的墙壁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在参观洞窟的过程中我发现,莫高窟所有的洞窟都是开凿在第四系的砾岩及砂岩层中的。这些灰黄色扁平排列的小砾石,或呈尖棱状,或呈圆角状,以泥质或钙质胶结的方式聚合在一起,在地质上被看做是古代河流存在过的标志,而在古人那里,却因为其易于挖掘且相对较稳定的特性而被用于开窟造像。站在莫高窟前,除了感叹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我更感慨自然的力量:曾经的河流只留下干涸的河道和沉积的岩石来证明它一度的喧嚣与盛大,但日益增强的风沙还在不停地剥蚀这些残存的遗迹,终有一天,连这最后的遗迹也会消失,彻底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无迹可寻。

令人产生同样感慨的还有位于党河河岸峭壁上的西千佛洞。洞窟旁边的岩石上,河流冲积物的特征十分明显,成分不同的砾石大小不一,磨圆极好,证明它们在被运到这里之前经过了漫长的打磨的过程,彼时的河流必然是十分宽广的,水量也必然是充沛的,所以搬运能力极强。再看现在,洞窟前面遗留下的党河谷地虽然宽广,足有六七十米宽,但其上红柳丛生,古木参天,真正的河道隐藏其中,不过一米多宽,还不如我家乡的一条小溪。他们说,因为上游水库蓄水,党河下游已经濒临断流。人为的不科学的干预自然的警示太多太多,比如比如三门峡,比如眼前。若不采取措施,党河消失,绿洲变荒漠,都是可以预料的事情。

沧海桑田的故事,就在我们的眼前演绎。

大自然的变化会让人感叹世事变化无常,因此大自然中某些不变的,才会更让人啧啧称奇。比如鸣沙山,比如月牙泉。早在东汉时期的《三秦记》中便有关于它们的记载:“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沙角山便是鸣沙山,沙井就是月牙泉。千百年来,敦煌绿洲边缘的这一片沙山一直环绕着这汪清泉,纵使风吹不断,流沙却始终不曾掩埋它,留下这沙水共生的奇观直到今天。

因为去的时候正值假期,游客众多,无数的游人上上下下,一天下来,山脊就被踏得一塌糊涂。细软的沙子,一脚陷下去,往上走一步退半步,留下不算浅的小坑。一边艰难的攀爬,我就一边在想:照这样子,不出半年这沙山不就没了么?等到下山才听当地人讲,其实根本不用担心。无论有多少人,把鸣沙山踩的多不成样子,晚上的北风总是会把沙子又吹上山顶,只要一夜过去,那沙山便被修复如初,仿佛无人来过一般。这就是自然神奇的力量,自然的造化,真让人敬佩。

至于鸣沙山环抱之中的月牙泉,由于其在地质上位于党河冲洪积扇和西水沟冲洪积扇顶端的交界低洼处,冲洪积扇由于其成分以砾石为主,结构松散,赋存有大量地下水且水位埋深较浅,两个冲洪积扇中的地下水均由扇底向扇的顶端流动,在地势低洼处汇集溢出地表,便形成了月牙泉。因为月牙泉的补给全来自于地下巨厚的砂砾层,因为不管地表形态如何变化,它仍旧波光粼粼,清澈见底。

或许,单从人类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月牙泉和鸣沙山也可算得上是“永恒”的代表了。至少,四十年前还是可以这么说的。近几十年来,月牙泉的水位以每年40厘米的速度不断下降,除了气候干燥少雨缺乏降雨补给外,党河上游水库修建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也被直接切断,而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导致区域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种种因素共同导致月牙泉逐渐枯竭。或许,这是自然在警示我们:如果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总有一天,月牙泉里,留给我们的,只有我们凭吊它时流下的惋惜的泪水。

曾经有人在歌里唱道:“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仿佛又回到月牙泉。。。。。。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至少我现在去看的时候,因为有人工回灌的原因,月牙泉依旧保持美丽的风貌,但如果某一天,当已无水可灌时,那景象就无法想象了。

统观下来,证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变是暂时的,变才是永恒的。只是,我们就不能做点什么来延缓这些变化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哪怕只是让那些美好的风景,那些文化的瑰宝,存在的更久一点,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值得的罢?


您先转发以上内容到朋友圈,然后回来,可欣赏到胡丽女士的以下另类作品

关于罗盘的妙用

欣赏完之后,请再按手机下方的回退键回来,千万不要迷了路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