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波罗

 zdjphoto 2017-12-12



梁波罗获“第16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


在相识好些年之后的某一天,梁波罗这么跟我说。从这一天开始,我便对他以“梁兄”相称,若是在微信里,则称他“亲爱的梁兄”。


以兄相称,还有一个好处。我在梁兄身上有许多发现,若还是仅仅将他看作师长,距离就遥远,大可敬而远之,不必去仿效。既然是以兄相称,那么兄之路,弟之履,亦步亦趋,才是常理。


梁波罗和刘燕如

梁波罗可谓少年得志。1961年《51号兵站》公映,梁波罗是片中的男主角“小老大”。在我印象中,当时中国内陆一年也就是十来部电影,能够在仅有的十来部电影中演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已是荣幸。彼时的梁波罗,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进入海燕电影制片厂仅一年多。我看过《51号兵站》的“卡斯”,很强大,孙道临,高博,张翼,顾也鲁,李纬,陈述,仲星火,阳华,毕克,曹铎等都在影片中担当大小不同的角色。男主角是我亲爱的梁兄。我知道梁波罗当年很年轻,但是一直没有细究拍这部电影时梁兄几岁,大概将近而立之年吧。为了写文章,我特地做了一遍算术,“小老大”年方22岁。


梁波罗朗诵《你从那里走来》


“小老大”确实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形象,梁波罗演得出色是自然的。最初,人们是将梁波罗当作了“小老大”,当作了英雄。尤其是一个穿长衫的美男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符合大众审美和追星的一切想象。这些年,“追星”发生了变化,有不少当年做过与“小老大”相似工作的前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要与“小老大”为友。


梁波罗录制散文集《艺海波澜》


去年5月,我还为一位“小老大”式的前辈刘燕如老人与梁兄见面牵了线。刘老已是百岁高龄,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和“小老大”见面。我把老人的心愿告诉梁兄。梁兄说,“小老大”是根据作者的原型拍摄的,但是“小老大”式的前辈不止一个,他很愿意满足刘老的心愿。


崔杰、茅善玉、唐国强、梁波罗、李炳淑合诵诗篇


见面一刻真是感人的

刘燕如老人握着“小老大”的手不放,还紧紧拥抱,有一种历史性会见的仪式感。刘老嘱咐家人拿出人参送给“小老大”,梁波罗以自己的新书回赠。入座后,老人开讲:梁波罗同志,今天能够在这里见到您,我三生有幸……这一开讲,就是20分钟,像是作报告,而且是很高的声音分贝。刘老家人几次要打断都没有成功。家人说,其实老人平时话语不是很多,毕竟年纪大了,但是见到了“小老大”,是少有的动情,像是见到了当年的战友,甚至就是见到了当年的自己。此时的梁兄,侧身恭听,还不断点头赞同,仿佛他是在《51号兵站》开拍前,向前辈求教当年的感受。一年后的同一日,刘老作古。


梁兄很讲究修身养性,讲究礼仪道德。他身上的随和有多少,他的认真也会有多少,他的礼仪也有多少。随和是他的修养,认真是他的作风,礼仪是他的习惯。


梁波罗与母亲

有段时间

网上疯传音频《上海弄堂》,是广播电台请梁波罗朗读的,不紧不慢,很有当下上海的生活气息。我听了也兴奋不已,当即向梁兄提了一个请求,能否用上海话来读《上海弄堂》?我知道梁波罗会说极其标准的上海话,十几年前在拍沪语情景剧《老娘舅》时,他向沪剧名家马莉莉学到的,尖团音清清爽爽,沪剧也唱得有板有眼——和马莉莉、茅善玉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多次搭档。梁兄版的沪语《上海弄堂》一定灵光。梁兄觉得有道理,接受了。过了几天见面时,梁兄的脸既是笑着,也是板着:我上侬当了。我不解其意,不就是用上海话读一遍?梁兄说,普通话和上海话许多语境词汇完全不一样,比如文章中有“大妈”,上海人是叫王家姆妈张家姆妈的;文章中有一句“上海像一坛黄酒”,上海人是讲“一甏黄酒”,这样的细节必须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否则上海话讲出来不像的,啊是上侬当了?后来的梁波罗版沪语《上海弄堂》更加风靡,真就像“一甏黄酒”,不上头,有点后劲。

梁波罗朗诵《她从容走来》


梁波罗曾经写到过自己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往事。20世纪50年代初,他的父亲去香港谋生,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回到上海,一时间没有了工作和收入。当时梁波罗还在读小学,并不知道家里的窘境,照样坐电车的头等车厢去读书。当时的电车车厢是分等级的。某天他上了头等车厢落座,向车外一瞥,见到父亲正在向三等车厢挤进去……这是少年梁波罗接受的第一堂人文教育课。


梁波罗与茅善玉演唱《大雷雨》选段


不久前,我请梁兄参加文化活动,梁兄讲述了20多年前母亲的最后一段生活。我记得他的结束语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语气非常平静,却是满面泪光。文化活动,想让大家笑,不难,想让大家鼓掌,不难,但是想让大家擦拭眼泪,不易。那一天,我记得,全场大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感伤。当梁波罗起身向侧幕缓步走去时,我从另一边的侧幕看去,是一个年长者的背影,我亲爱的梁兄。


梁兄爱父母,也同样爱家人。若是在家里,梁兄下午会去接小外孙女,天伦之乐,细细密密。梁兄说到过一个有趣的细节:小外孙女样样聪慧,唯有唱歌五音不准,梁兄决意对外孙女亲自授课。他跟着外孙女唱幼儿园的歌曲,并且故意唱得比外孙女差,让她有自信心。外孙女唱歌倒是长进了,不过对外公也有了新的评价:外公的朗读还可以,唱歌实在不行……家里人一听乐了:也只有你敢讲外公唱歌唱得不好,《卖汤圆》《南屏晚钟》好听吧?外公可是这两首歌的大陆首唱,外公还出过唱片呢。


选自《红蔓》杂志2017年第六期

《红蔓》杂志为双月刊,中英双语,设计时尚,是一本全方位聚焦海派文化的杂志,邮发代码4-905,中国邮政网和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