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历史的天空】南夫余国百济

 墨香笙樵 2017-12-12

公元前一世纪东北地区的汉水流域又一个奴隶制国家诞生了,这就是和夫余国有着千丝万缕血肉联系,受夫余文化影响较深,历史上被称为南夫余国的百济。

百济在高句丽之南,东邻新罗,西濒大海,初为三韩之地的一个小国。三韩是指马韩、辰韩、弁韩,当时有多少个部落小国,古代的典籍记载并不完全一样。《后汉书》记载是七十八国,《三国志》、《翰苑》记载是五十六国,《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是七十八国,百济是其中的一个。后来百济在众多的小国中脱颖而出,统一了三韩之地。《三国史记》的记载,高句丽的第二个王琉璃明王的第二年(前18)“百济始祖温祚立。”这是古代典籍关于百济建国时间准确纪年的记载。百济初建国时国力较弱,疆域较小。百济一方面加强内部的管理,一方面实行友好外交政策,尤其是注重与中原大国的交好。当时汉朝设立的辽东太守是公孙度,代表汉朝皇帝管理塞外的边疆事务,对于诸多边疆小国来说,公孙度的权利是比较大的。百济首先靠近公孙度,与其搞好关系,背靠大树好乘凉,百济王靠上辽东太守,实质上是靠上了中原汉王朝大国的这棵大树。百济逐渐强大起来,与高句丽、新罗成为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大国,成鼎立之势、互为对峙,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朝鲜半岛上的“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大国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统治的稳固,和百济友好相处。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等国都下诏百济国王“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

古代所谓的国的发展和强大,很大程度上是靠土地兼并和战争掠夺所取得的。百济也是如此,它从三韩之地众多小国中的其中一国,迅速兼并其他小国成为“三国”之一的同时,也时时刻刻小心翼翼提防周边邻国的侵犯,边境摩擦在所难免。百济尤其对它的北邻高句丽更是用心提防,因为高句丽与百济的关系素不相合。公元431年的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让百济和高句丽走上了彻底敌对的道路。根据《魏书·高句丽传》的记载,前燕王慕容钊攻高句丽,破丸都山城。高句丽王钊败走,进入百济境界,钊被百济所杀。北魏延兴二年,即公元472年,百济给北魏所上的奏表说,钊是越边犯境才被百济所杀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百济杀死高句丽王钊是事实,这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导致高句丽开始对百济兴兵动武。百济立国比高句丽晚,国力也不如高句丽强,所以两国相敌百济总是处于弱势,百济才向魏上表求援。我们看《北史·百济传》百济在给北魏孝文帝的表文中是这样写的:“臣与高丽,原出夫余,先世之时,笃崇旧款。其祖钊,轻发隣好,陵践臣境。祖臣须,整旅电迈,枭斩钊首。自尔以来,莫敢南顾。自冯氏数终,馀燼奔竄,醜纇漸盛,遂见陵逼,構怨连祸,三十馀載。若天慈曲矜,逺及無外,速遣一将,来救臣国。当奉送鄙女,執掃後宫,并遣子弟,牧圉外廐,尺壤疋夫,不敢自有。”

百济说“臣与高丽,原出夫余”见诸多种史料。《旧唐书》和《新唐书》称:“百济国,本亦夫余之别种。”百济对夫余有着较深的依恋情结,认为夫余是祖宗的发源地,是百济的根本。百济的王族大姓都姓夫余氏。尤其高句丽越用武力侵掠,越是增加百济对夫余的怀念。百济的都城原在固麻城,由于高句丽的步步南侵,百济的都城屡屡南迁,于公元371年迁都汉城。公元475年迁都熊津城,公元538年迁都泗毗城,又名夫余邑,改国号南夫余。今天我们到韩国旅游,有一个忠清南道扶余的城市就是当年的泗毗城。

唐朝时期,半岛上的政治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南夫余国百济的命运也随之在变化着。百济的东邻新罗原先的疆土较小,国力较弱,随着百济和高句丽的相互侵伐,新罗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时而帮百济打高句丽,时而与高句丽夹击百济。高句丽的百姓和士兵不堪战争重负,纷纷逃往新罗,同时新罗也兼并不少百济的土地,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并且新罗一直和唐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始终向唐朝中央政府称臣纳贡。新罗的渐渐崛起让百济和高句丽有所警觉,它们不能容忍新罗的强大。这时的百济和大海之东的倭国(今日本)交好,两国人员往来交往甚密,当时中国的文化多半都是通过百济传到倭国的,尤其百济当时的佛教非常兴盛,成为与倭国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唐朝初年,唐高祖为了稳定半岛形势的安宁,于武德四年(621)对百济王扶余璋安抚册封。《旧唐书》说“遣使就册为带方郡王、百济王。”641年,百济王扶余璋死后,唐太宗下诏册封了扶余璋的儿子扶余義慈“遣使册命義慈为柱国,封带方郡王,百济王。”就在唐太宗册封的第二年(642),百济王扶余義慈一面和高句丽和亲同好,一面向新罗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连拔四十余城。新罗急忙向唐王朝上表求援,唐王朝虽屡次向百济下诏以示祸福,但百济并不听唐的劝告,仍对新罗进行进攻蚕食其国土,阻断新罗通向唐王朝的贡路。唐显庆五年(660),唐高宗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带兵讨伐百济,灭百济国,俘获百济王扶余義慈及太子扶余隆。

百济灭国时,其王子扶余丰正在倭国学习,扶余義慈的旧将福信和僧人道森把扶余丰接回百济拥立为王,居周留城。662年,唐将刘仁轨带兵讨伐扶余丰,扶余丰急向倭国求援,倭国派大批船队战舰前来增援扶余丰。刘仁轨带领的唐军与新罗军和倭国战舰在熊津白江口相遇,大破倭与百济的联军。《旧唐书》记载这一战的情形是“仁轨遇扶余丰之众於白江之口,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艘,贼众大溃,扶余丰脱身而走,伪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率士女及倭众并降,百济诸城皆复归顺。”从此南扶余国百济彻底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