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案例】学生向老师“贷”分数,贷出了好成绩

 桃李守望者jhw 2017-12-12


两个小学生考试成绩差两分不及格,向老师提出增加分数的要求。老师灵机一动,想出了“贷分数”的主意,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两个月以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还清了老师的“高利贷”。

学生“要分数”体现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贷分数”则突显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以及教师对教育评价功能的深层理解。


一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利贷”

 



邓老师是一名年轻的女教师。虽然年龄不大,但却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境,把握各种教育机会。邓老师讲述的是关于两个四年级小学生“贷分数”的案例,就充分地显示了她的教育智慧。

两名欲言又止的学生


那是一次考试之后发生的故事。

 当天下午,在试卷下发并完成讲评之后,邓老师正准备找几个成绩下滑比较严重的同学交流,想了解他们成绩退步的原因,以便帮助他们改变学习状态。

正当邓老师准备找他们时,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已经站到邓老师办公室门口,似乎有话要对邓老师讲。见此情景,邓老师便挥了挥手,招呼他们进来,但他们有点不大愿意。邓老师心想,可能是怕其他老师在场,他们不便讲的缘故吧。

于是,邓老师和他们一起走到学校的花坛里,拉着他们的小手,招呼他们坐好。还没来得及询问他们找邓老师的原委,两个小家伙就迫不及待地把小嘴巴凑近邓老师的耳旁,说起了悄悄话。

“老师,我们这次没有考好,都不及格。”小男孩有点不好意思地小声告诉邓老师,“我们有个请求,不知道老师肯不肯答应?”

“有什么想法,只要你们觉得合理,老师一定答应。”邓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

“要是不合理呢?”小女孩似乎有点胆怯。

“什么?不合理,你们……”不经意间,邓老师的言语中流露出惊讶和质疑的语气。

稍顿,她似乎觉察出自己的表现有点不妥。于是,她面带微笑一边摸着小女孩的头,一边亲切地对两个孩子说:“只要你们觉得有一点点道理,老师就会答应你们。”

“老师,我们不说了。我们觉得没有道理。”只见小男孩边扫兴地说,边拉着小女孩的手准备离开。

邓老师从小男孩对小女孩的表情中看出,小男孩似乎对小女孩有点抱怨。她猜想,可能是自己刚才的表情让孩子产生了顾虑。于是,她鼓励道:“怎么啦?生我气了?你们既然想请求老师,就一定认为有可取之处。说吧,只要你们提出来,老师一定会认真考虑的。”

但两个小孩无论如何就是不讲。见孩子不语,邓老师笑眯眯的说:“好既然暂时不相信老师,你们就先保留自己的秘密。等你们想好了,再找老师吧。”

“不合理”的要求


 第二天下午,邓老师就把小女孩拉到学校的心灵小屋,与孩子聊了起来,从孩子在班级的变化,到孩子的学习,邓老师和孩子无话不说。当说到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的话题时,小女孩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

看孩子有点紧张,邓老师把孩子拉到自己怀里,悄声说:“别怕,有什么事都可以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小女孩看了邓老师一眼,欲言又止。过了十分钟后,在邓老师的多次鼓励和劝导下,小女孩终于说出了实情:“老师,我爸爸对我好严厉,要是成绩考不好,会训斥我,甚至会打我。因此,我这次考试成绩离及格差两分,恐怕他又要骂我了。老师,能给我多一点分数,让我及格,可以吗?如果这样,我在爸爸、妈妈那里好‘交差’,在同学们面前也不太丢人,有面子。”

“噢,原来这样呀。你们昨天下午来找老师,就是为了这个事情呀。”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邓老师不停地思考,究竟该怎样面对孩子的请求:断然拒绝,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委婉拒绝,要求孩子自己分析,争取下次考好,也未必能产生最佳效果;答应孩子的要求,似乎又不妥。


就在这时,机灵的小男孩也站在了心灵小屋门口。


望着那个男孩,邓老师挥手示意孩子坐到自己身边。


沉思片刻后,邓老师终于有了想法。


老师的“高利贷”


于是,她这样说道:“孩子,你们听说过‘贷款’这个事情吗?”


两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缓缓抬起头,边不解地望着教师,边随声说道:“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


“你们看这样好不好?”邓老师终于有了办法,“你们回去好好查一查关于贷款的知识,查明白了。再来找老师。会有神秘礼物相送哦。怎么样,明天上午,就要把调查的结果告诉老师。放心吧,老师暂时不会给家长说你们的成绩的。”


“好。”两个孩子半疑惑半开心的说。


“我们知道了,贷款就是从银行里借钱,但借钱时,要按规定的利率给银行付利息。”第三天上午,一大早,两个孩子就来到邓老师办公室,告诉了他们调查的结果。“利息的计算方法是……”

 
“好呀,你们真厉害,连利息怎么计算都搞明白了。”邓老师给两个孩子竖起了大拇指,“现在,你们从老师‘借’分数,老师也要收利息哦。你们同意吗?”


“嗯。”两个孩子点头说到。


“你们看这样可不可以?老师给你们‘借’10分。因为刚刚达到及格分数,也不那么好看。”接着,邓老师迈出了自己的“关子”,“现在,我们商量商量给你们‘贷’分数的事情。你们从我这里借分数,我就是‘分数银行’,我规定的利息是50%,你们三个月之后还。你们计算一下要还多少?”


 “邓‘老板’,太黑了点吧?哪有这样高的利息?一年期的定期贷款利息也不过10%。”只见两个小家伙边开玩笑边小声计算。


 “老师给我们每人‘贷’10分,利息50%,下次考试应该‘还’15分,也就是比这次考试多15分。”几分钟之后,他们计算出了答案,并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一定按时还清你的‘高利贷’。”


“咱们一言为定!老师相信你们的承诺!”邓老师边和孩子们拉起小拇指边欣喜地鼓励道。


两个月之后的又一次考试中,两位同学的成绩都提高了三十多分。


试卷发给学生后,两个小家伙兴高采烈地跑到邓老师面前,大声地喊道:“邓‘老板’,你的‘高利贷’我们已经全部‘还’清了。还多‘还’了十几分呢!”


孩子们洪亮的声音中,既表达着自信,更充满对老师的敬意。



案例分析

黄建海:分数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师生双方经过协商达成协议,通过贷分数的办法,帮助学生提高了学生成绩,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无需为所谓的“欺骗”、变相作弊担忧。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教育现实下,以分数为杠杆,撬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做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

分数之于应试教育的作用自不待言。然而,分数之于教育却是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它的基本意义在于评价与考核,但这只是手段,目的是督促学习、改进学习,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效果的目的。我们并不回避考试分数对于每一个个体——学生的意义,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它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不经意间将它看成是目的。其实,就国家间的教育比较而言,同样如此。分数既让中国教育纠结,也让美国教育纠结。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毫不介意分数。中国上海参加PISA连续夺冠,仅这一点,就让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感到震惊,也让美国教育界感到了些许压力。其实,早在2012PISA成绩发布之前,《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三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已经隐约感受到来自中国教育的压力。他在《纽约时报》撰文,专门向美国人介绍上海蔷薇小学的经验。

不过,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以为真的是中国式应试教育全面战胜了美国教育。我们只是想说明这么一个道理:在追求分数这一点上中美教育似乎有相通之处。其实不然,从九歌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并不在意每个学生的分数和排名,而只关注孩子相对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至于在国际竞赛获奖,人家更不当回事儿,因为人家获奖靠的是个人的兴趣和能力,而我们靠的是举国之力。

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分数或许永远取消不了。既然这样,作为教育的各相关方,有必要重新认识分数的意义,多角度看待分数的价值,多方位研判分数的作用。战略上藐视分数,战术上重视分数,这就必然为老师们以分数为杠杆,施展教学技法,拓展想象空间提供了可能。


秦九歌:多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


在国外,小学是没有百分比的成绩单的,老师给的成绩就是一二三四五,或者ABCDE的。即便有这样的成绩单,老师也是按照很多不同因素给学生打分的,而不是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成绩。比如,学习情况一个分数,沟通能力一个分数,与朋友交往一个分数,在教室中的表现和帮助老师是一个分数。但这些因素跟成绩是一样的分数,甚至这些因素比成绩占的比重更大、更重要。每一个因素按五分评,1分最好,5分最坏。

小学每个科目的成绩都是从练习(而不是考试)得来的。很多时候,老师会把练习变成游戏。比如,我们背乘法口诀,老师就会计时看谁在单位时间背得多,也有排行榜看谁的算术最厉害。同时,还有一个评价,比如看谁收的垃圾最多,收垃圾和学习成绩是等同重要的。年终成绩单出来,每一个科目的每一门考试所有的成绩只是整个评价中的一栏。在评价过程中,老师从来都把学生是否努力放在最前面,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比真正的学习成绩更重要。如果学生学习低于3分,老师会建议这个同学找一个课外老师或者跟学习好的几个孩子多出去玩一玩。

在国外,每学期也有家长会。家长会上,老师会和家长一个一个去谈,而老师和家长讨论的并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的变化。比如,有一次,老师给我父母说,我之所以给孩子的成熟是1分,是因为我那天观察到孩子去抢那个小朋友的玩具,但是我跟孩子讲的时候,孩子很善解人意,也明白为什么不该抢别人的东西。所以老师说,这个孩子在成熟这个指标上有所进步。还有一次,我的学习成绩稍微差了一点,到了2,但是我综合从来都是1,因此老师没有跟我父母讲任何关于我学习的问题。我妈妈就很担心,她对老师说,上个学期孩子的成绩是1,今年到了2,是不是要关注一下。老师说,不用担心,孩子的综合还是1,只要综合还是1,家长就不用着急,以后成绩自然会好起来。此外,每次家长会,每个家长和孩子都分别会有一份成绩单,就像一个正式的报告,只不过,父母和学生不是完全一样的。给学生的那份都是属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悄悄话。有时候,老师在信里只会跟学生讲属于学生和老师的事情。

家长会上,孩子、妈妈和爸爸每人一个座位,老师会经常跟孩子沟通。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给孩子的父母解释,为什么某些因素是某个分数,有时还会让学生自己给家长解释这个成绩的原因。比如,有一次,我的体育是2分,我就跟父母解释说,是因为我有事情没有参加校队而少了1分。老师给家长的学习成绩报告,是希望给家长看一下孩子全面发展和品质方面的进步,而不仅仅是学习方面的进步。


房超平:充分发挥分数促进发展的功能


一般来说,教育评价有双重功能:一是选拔甄别功能,就是通过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分出好、中、差,以利于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二是促进发展功能,就是通过考试这种评价方式,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高等学校招生之类的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甄别,而平时的测试、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诊断问题,促进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种,促进发展是评价的唯一功能。

然而,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老师或家长都过于重视评价的甄别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这一更为重要的功能。也就是说,人们把主要功能没有发挥好,却把次要功能过分强化。我觉得,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以甄别为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过分关注学科(尤其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终身发展更为重要的探究、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能力或素质的培养;过分关注结果,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过程性评价,对于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性功能认识不足,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的意识不强烈;评价主体单一,“权威”垄断一切,忽视“多元”参与,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评价功能异化,评价结果不适当地滥用于给学生施加压力,使评价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因此,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异化了教育的功能,而且窒息了教育的活力;不但误导了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而且制约了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家长和社会之所以过分重视分数,是因为学校和教师把评价选拔、甄别的功能过分强化,而忽视了评价促进发展这一重要的功能。

重视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就不能对分数过分认真。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多给学生几分又何妨?!“贷”分数的做法,就充分利用了评价的这个功能,因而对孩子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老师或家长往往不这样思考问题,非得看重那么几分的价值和作用。很多家长的做法往往是,孩子分数不高,就怨天尤人,对孩子严加斥责;孩子分数高了,就高枕无忧,对孩子表扬有加。从本质上看,只关注孩子分数的多少,不关注孩子分数不高的原因,就不能有效帮助孩子解决分数不高背后的问题。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