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缕鲜亮的清音——读王可的水彩画

 ljf2623 2017-12-12

金秋的一天,我走进王可的画室,看到了王可新近画的一批水彩画。在这里丝毫不见深秋的萧疏,仿佛有初春的晓风拂面。心情为之一振,从中体验到一种温馨、唯美的艺术享受。

我与王可相识多年,他有很多作品我都是第一读者。他的才气、悟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可擅长国画写意人物,兼攻花鸟,作品多次入选省、市美展。中国画一直是他的强项,怎么忽然又画起水彩来啦?一聊方知,他在鞍山老干部大学开设“国画人物技法”课程后,学员反应很好,为了满足更多学员的要求,他又开设了“色彩——水彩画·水粉画技法课”。这批水彩画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他为学员画的范画。

鞍钢厂区,城市街景,农家院落,千山雨霁,古刹晴雪,林荫积翠,小溪唱晚,飞瀑鸣泉,拱桥夕照,霞光流韵,湖畔风情,山岚雾霭……面对一幅幅澎湃着鲜活气息的水彩风景,欣赏者的思绪也和画家一起徜徉于澄澈空灵,纤尘不染的精神天地中,蓦然间,境界为之升华,情操为之陶冶,一种心游万仞,精骛入极的情绪体验油然而生。

师法造化,以大自然为师,是先辈艺术家成功的经验之谈,深谙个中三味的王可,在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实践中,拒绝闭门造车的图式游戏,反对靠临摹照片去讨生活,对脱离画家主体意识,缺失内涵意蕴所谓的肌理制作和形式构成决不苟同。

在水彩画教学实践中,王可也同样坚持到生活中去,走写生之路。他带领学生负笈走遍钢城大街小巷,每到一处无不心摹手追,画稿盈箧。在坚持写生的同时,为了开阔学员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打牢扎实的基本功,他还注意引导学员“涉猎中外,吞吐古今”,要求学员浏览和临摹世界名画,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从外国的约瑟夫、雅德利、阿尔瓦罗、比利薛科,到国内的王信、关维兴、蒋智南、蒋跃、车秀成等水彩画大家的作品,王可和他的学生们都不止一次临摹过。在王可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员们的水彩技巧进步很快,大家越学越有兴趣了。

这里,笔者想就王可的水彩画,谈点读后的感受。

彩画是很优美的画种。它以透明、湿润、轻快见长。由于工具材料的简洁轻便,很适合画家进行色彩训练,户外写生。色彩、水份、笔触是水彩画的三要素,也是衡量水彩画品位高低的标准。王可画水彩画充分调动和掌控了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不论是画静物、风景还是人物,在注重色彩分析,形体塑造,追求色彩的冷暖强弱,素描的明暗虚实,形象的块面结构时,从来不忘在用笔、用水、用色时对温润透明,水色淋漓,自然渗化,清新明快效果的把握。王可画水彩很少使用白粉,很多部位都是一次性完成,画面感十分清爽纯净。这里尤其应该说到的是他在鞍钢现场画的那些钢厂系列组画,那些繁杂的劳动场面,那些形神兼备的钢铁工人肖像,画得准确生动,十分到位,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水彩画对技巧难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像画油画、水粉可多次敷彩,反复修改,一笔下去既要是笔触又要是形体,有时一笔之误就会毁了全篇。画水彩颇像画大写意国画,没有眼手的高度谐调,没有圆熟的笔墨功力是绝对不行的。

王可的水彩画,除了在笔、水、色等技法层面上形成的美学韵味外,在画面构成的情趣格调上,也就是对意境美的营构,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

王可画水彩对景写生,忠于自然,但绝不是对物象外表的翻版,在写生具体景致时,必须得经过主观提炼,艺术加工的过程。王可画风景不是只对客体物像做表面逼真的复制描摹,而是在对浸透了画家感情色彩人格化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塑造。是在践行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我之境,以我视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美学理念。

王可构图中的景物,是画家主观取舍,集中整合后的心中之象,是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的意象载体,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情感升华。

生活积淀,学养积淀,自然的审美观照,人文的审美关怀,生发了王可水彩写生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品质。画家通过心与物的交感作用,把物象(自然)的真实上升为意象(艺术)的真实,终于使他笔下的水彩画开出了气韵生动,蕴藉邃密的新生面。

中国传统画论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谢赫在绘画六法中,提到的第一法就是“气韵生动”。东西方绘画形异质同,原理相通。王可的水彩画融绘景、状物、抒情、写意于一炉。在构思立意,章法布局,用水用色诸方面刻意营造节奏感、音乐美。通过对事物外在形态的审美处理,形成了开阖有致的艺术效果。这一切自然是画家精神气度物化的产物。或者说,正是由于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才引发了画家的灵感,于是就有了以视觉感应和形象思维,把艺术感受催化成浓缩状态,达到象与意,景与情顺理成章的相会相通。

王可无功利心,有真性情,无论创作与教学都把艺术本真做为自己审美价值取向的坐标。用慧眼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捕捉美,用画笔去塑造美。这在喧嚣浮躁之气尚有市场的画坛,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感谢王可以对水彩精神家园虔诚的坚守与追随,为画坛交响演绎了一缕鲜亮的清音。

2017年9月于鞍山

作者李德义:著名文艺评论家、辽宁省传记学会特约编辑、记者、辽宁省文化艺术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