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

 三中刘斌 2017-12-12

  

  我担任计算机老师已有几年了,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刚刚接触计算机时都兴致高涨,而过一段时间后,越来越没了兴趣,后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有一定改观。现就visual basic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发表几个观点:

  一、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前后结合,融会贯通。例如,在讲到设计菜单时,如何在菜单编辑器中编辑菜单是新知识,而事件过程代码编写是原来学过的知识,老师先设计好一个控制字体、字号和字体风格的菜单,学生有了兴趣,再针对一个个小模块进行讲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结合实际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任务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能够顺利完成。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进行成功激励或当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讲完加法器以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计算器。结果任务一宣布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积极性很高,整节课都非常投入,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问题提出后,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之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学生脑子里的弦始终绷紧。任务做完,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任务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四、注重延伸扩展,启发学生思维。

  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的任务不仅要包含基本任务,还要包含任务的引申与可扩展点。这样在完成基本任务后,不同的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这样的设计既能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欲望。例如,在讲到直线控件时,让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组直线控件的内容,再设计一个添加两组直线控件,分为水平和垂直,分别设计不同的颜色、线形、粗细,设计教学任务时,注意软件基本功能的递进性。新任务中既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使用过的功能,又必须加入新的功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功能,又必须学习、探索新的功能,达到循序渐进。任务设计的好坏,还体现在这个任务是否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有的任务在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