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晓音专栏 | 园长告诉你,如何选择安全的幼儿园!

 快乐老人fnv6sk 2017-12-12

Q1

最近幼儿园各种安全事件频频被曝光,这让全国人民震惊:他们怎么能对孩子下得去手!继而是不安:我孩子在幼儿园安全吗?我怎么判断一个幼儿园是不是安全?


今天,我就想通过自己多年管理幼儿园的经验,跟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老师虐待儿童的情况,家长又如何判断一家幼儿园是否会虐童。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1、老师为什么会打孩子?

2、家长如何判断一家幼儿园是否打孩子?

3、幼儿园如何通过管理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很多观点跟现在流行的管理思路不一样,但它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

文章有点长,希望大家有耐心。



01

老师为什么打孩子?

老师为什么会打孩子?这件事情非常挑战正常人的想象力,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想清楚这些行为背后极其复杂的的成因。细思下来,伤害事件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情绪失控且无法约束;二是需要外部环境的许可。


网上前段时间有很多人说因为幼师工资低;也有人说老师工作繁重,压力大;缺乏技术手段处理孩子的事情,容易烦。这些当然都是导致当事人情绪失控的原因。谁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情绪失控后理应有约束机制。让老师突破职业操守和普世道德的双层底线,一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内部情绪的共振,这个是行为发生的主要情绪驱动力。

另外,伤害行为的发生还需要外部环境的许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已知的伤害事件都是当众发生的:要么旁边还有其他老师,要么本身就是老师的群体行为。只有所有老师都认可“打孩子”是可以选择的一种管理孩子的方式,“打孩子”不会被环境里其他人指责、制止的时候,伤害行为才有发生的环境条件。

搞清楚了行为发生的条件,我们就有可能分析行为发生的原因了。


产生第一个条件的原因一定是“我厌倦这份工作”。如果老师喜欢一份工作,他们会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给自己建立有效的情绪约束机制。只有本身对这份工作是讨厌的,底层情绪和瞬间情绪高度共振,情绪才会失控变成能够行凶的恶魔。

 

一个幼教机构有义务、有责任让自己的老师喜欢自己的工作,最起码没有那么“讨厌‘自己的工作。如何让老师喜欢自己的工作呢?答案其实很简单。

第一,收入,这个当然很重要。这个重要性不用说了,地球人都知道。

第二,更重要的是,单位要有凝聚力,能让员工从工作中收获社会成就感。管理者按照正确的价值观,带领员工做正确的事情,就能让员工收获成就感。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正能量,都希望自己做有价值有意义对别人有帮助的事。不幸的是,很多人带着这样的理想进入社会,却越来越失望。我知道,很多虐童的老师,在她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也并没有想成为这样的老师。是周围的环境,让她变成了这个样子;或许有时她自己想想也会对自己很失望。这次改造小平房,很多家长误以为李爷爷有没有房子住了,想给李爷爷提供住处,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他绽放出了阳光一样的笑容,我知道那一刻他是被幸福感包围了,他从这份工作里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

当一个幼儿园,做的都是为孩子好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事情动摇这种决心,这种态度本身对老师们就是一种激励,激励着他们在这个行业里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如果这两件事情有一件没做好,讨厌自己工作的老师就产生了。当这种感受在老师群体里蔓延的时候,伤害行为的第二个条件:环境条件也就产生了。

搞清楚这些,我们就知道,被伤害的孩子,其实是老师长期积累的对工作的负面情绪的发泄口,是幼儿园烂透了的管理的替罪羊。没错,糟糕的管理解锁了人性中的恶魔,无辜的孩子变成了任由宰割的羔羊。




02

家长如何判断一家幼儿园对孩子好不好?


有没有方便操作的办法来判断一家幼儿园会否伤害孩子呢?

这是家长最关心的部分。家长通常只能参观幼儿园几次,有些幼儿园甚至根本不让参观,在对幼儿园还没那么了解的情况下,家长们就要做出一个特别重大的决定:把孩子交给这里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交给一个陌生人带,那可得多不舍得,多担心。

教师收入不方便问,问了幼儿园也不一定说;凝聚力更没法观察。怎样在匆匆几次的参观中判断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好不好呢?(我不想说**孩子了,因为不**孩子不意味着好)

我想有几个关键信息或者指标,家长要关注:

1、老师流动率。如果老师对一家单位满意,不会轻易离职。对管理来说,流动是必然的,吐故纳新有时也会带来好的一面。但是如果比率太高,就说明这家园所老师对工作普遍不满意。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可能不喜欢自己的单位,甚至有可能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当我提到老师流动率时,指的是整个园所的师资流动比率,而不是班级老师的变化,因为班级之间出现人员调配,把每个人调换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这是幼儿园的正常管理需要。

我准备以后每年公示上年教师流动率。我们的比率相当漂亮,我很愿意公示。很多老师、后勤员工,带过哥哥带弟弟,孩子毕业回来还能叫出名字。很多在幼儿园工作六七年的老师。连一般流动率很高的外教,也全部在我们幼儿园工作很多年了。

2、老师和孩子的整体面貌。无论是参观,还是趴在园外看,都可以看到老师的状态。老师是开心的还是情绪不高的。孩子是放松的自在的欢快的,还是中规中矩甚至垂头丧气的。曾经有一位家长参观了一次碧桐书院就决定把孩子送来,她的理由就是:这里的老师看着都很高兴,互相之间看着关系也很好,所以我放心。

3、如果有可能,面见园长。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幼儿园,一个幼儿园就是一个独立实体。实体里,管理者的风格对园所文化影响深远。跟园长的交流可以帮助家长直观判断园长的个性、作风,从而判断他/她的管理风格,价值取向。无论是一对一的面谈,或者园长团体接待,都非常有价值。

 

03

如何带出一批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


这是我最想谈的一部分。当我提到“面见园长判断他的管理风格价值取向”时,一定会有人说,那么什么样的管理风格是好的?对此,我有很多想说的话。我经常在家长群、朋友圈看到家长对幼儿园的赞誉。做到这些,靠的是不是营销,不是宣传,是适合教育行业的管理方式,和扎实的管理基本功。

我必须说,现在社会上通行的管理模式,很多方法并不适合幼儿园。

首先,我要说一个大的管理思路。这些年,管理学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其中一种管理思想就是尽量细化、标准化工作的流程,降低对具体岗位上任职者的要求。但是这一套真的不适合教育机构,最起码不适合幼儿园。幼儿园不是生产产品的工厂,不能用生产型企业的管理思路管理幼儿园。教育机构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教育服务,这种服务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提供的。君子和而不同,在教育理念一致的前提下,教师有权利释放自己的个人魅力,幼儿园的管理者要鼓励每一位老师成为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幼儿园应该是一个生产幸福的地方,每一位幼儿园的工作人员都是幸福的生产者和分享者。老师、园长、厨师、看门的大爷、保洁阿姨、班车司机,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被幸福笼罩的人。如何既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点,又能把控教育结果?这是教育机构管理面临的最大的矛盾。

我的解决方案是相信老师,相信他们能自己管理好自己,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而且经过这么多年实践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能管理好自己



常见的幼儿园管理制度里,有三个我特别不认可的地方。

一是孩子出勤率跟老师工资挂钩。一些幼儿园有出勤率奖,孩子出勤率越高,老师就会拿到越高的奖金。这个制度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老师照顾的细,孩子少生病,出勤率自然高。用这种方式鼓励老师带孩子更细心。但最后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孩子生病本身难免;又或者是请假出去玩。这些情况并不在老师的控制能力内,却要跟老师工资挂钩。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一层含义是,如果天下人各司本职,就不需要制定规则,也就没人破坏规则了。管理角度可以借鉴的是,要鼓励员工自己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各司其职,而不是用制度让员工被动地遵守,执行,再用一个管理层级监督员工有没有做到做好。用各种量化指标去考核教师的工作状态,只会让教师离尽心尽力的工作状态越来越远。


还有一些幼儿园,老师也参与招生。这就更不可忍受了。

 

我也不赞成幼儿园使用等级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下,层级分明,有很强的行政化色彩。园长、教学园长、年级组长、主班、配班、保育员……一层一层。分层会增加不平等,不利于发挥教师个性。


淡化这种等级化管理方式还有几个好处。一是老师们反馈的情况会对幼儿园管理发生很大影响,他们是最直接面对孩子的人,他们的反馈会帮助幼儿园做出最适合孩子的判断。以前幼儿园外出参观,刚入园的孩子也去。后来老师们发现,对这些孩子来说,出去一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并没有那么喜欢外出参观,反而很容易闹情绪。老师反馈之后,幼儿园马上做了调整。

另一个好处是,老师们之间的团队氛围非常好。在很多幼儿园,主班老师、配班老师、保育员,各自做自己的工作,往往是主班老师把脏活累活都留给新手老师,或者保育员;老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取消层级管理,所有的活大家一起分配一起干,关系自然更融洽。根据各自能力分配工作,而不是论资排辈,这样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得到发挥,工作热情也高。

对孩子影响也很好。大人总说孩子要热爱劳动。孩子是非常敏锐的环境的观察者。他们会迅速发现:班里有几个老师不怎么干活儿,把脏活都留给了另外几位老师。看来干活儿并不是老师说得那么好,孩子自然不爱劳动。

 

在我们幼儿园,教学上有很多细则,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如何引导他们的这些能力,在哪些教育环节存在实现它们的机会,都会写的很清楚,每学期初都会带老师重温这些内容。

但是,关于人的管理,连一份制度都没有。最基本的考勤,比如几点上班几点下班,都没有记录。是这个幼儿园没有规则吗?不是。是因为我相信他们。我相信他们都是负责任的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不需要人评价,也不需要被人“盯着”。

刚建园的时候,不少老师不理解这种管理方式,觉得我们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逐渐老师们感受到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他们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面对每个具体问题。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特别的个体,老师有宽泛的空间,才有可能给每个个体宽泛的空间。

幼儿园还要有给老师卸压的机制,才能让老师用饱满状态面对这群孩子的每一天。幼儿园服务的是每个家庭,老师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客服人员”。家长有误会、有情绪,第一个接收到这些的往往是一线老师,但这又是他们最不擅长的领域。每出现一次这类事件,处理完家长意见,我的工作只做完一小半,还有一大半的工作是给老师卸压,疏导老师情绪,让他对这份职业依然充满热情和信心。老师,或者幼儿园里每个员工,他们是直接面对孩子的人。希望他们用包容的心对待孩子,他们本身也要被包容对待;希望他们尊重孩子,他们也需要被人尊重。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必须对老师情绪保持足够敏感。


我一直不认可在教育领域推行标准化管理方式,老师是人,不是机器人,不能被标准化。仅从这个角度,我就有充分的理由反对幼儿园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

 


幼儿园各种安全和管理问题事件之后,大家在追问为什么经常爆出此类新闻的同时,也在追问,什么样的机制才能直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网上大多数的建议,都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意思。答案其实很简单:这个世界上谁最能监督好幼儿园?在园学生家长嘛!幼儿园安全管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幼儿园保持开放心态,不排斥家长,不要把家长关到铁门之外,关到管理之外。比如组建家委会,或者通过某种形式让家长有机会多来幼儿园看看。哪怕只是时不时地走进幼儿园,了解孩子们和老师们的日常,伤害孩子的行为就没有存活的土壤。家长,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自己孩子的人,打死我也不相信有别的人能比家长更关心孩子的成长。管理部门应该立法,要求每一所幼儿园都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家长能近距离观察、监督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管理,别的任何做法都是管理者想多了,把自己的能力想的太大了,是“我是上帝“的思维模式。


但确实有些幼儿园保有传统的管理观念,对待家长参与不够开放。有些园长担心家长“什么都不懂,尽添乱”。出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时机,家长发出的疑问,正是家园沟通,建立信任关系的好时机。我个人是不推荐这样的幼儿园的,因为这样的幼儿园从态度上,就把自己和家长放在了对立的两面。幼儿园和家长始终是共同体,是陪伴孩子成长的伙伴。


让童年就像童年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让教育回归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