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聚会,谈论衣裳几乎是女士们言说不尽的话题。“这碎花裙子好像见你穿过?”“看出来啦?这还是十年前在早市买的一块人造棉,才五块钱,刚好做条裙子。我妹看着好,拿去穿了几年。这不,她不穿了,我又捡回来了……”“还说呢,我闺女一件衬衫八千块,说扔就扔了,说是扣子掉了配不上,气得我要命!现在的年轻人都怎么啦?” 我暗自捉摸:八千块的衬衫能没有备用扣儿吗?不是您闺女追时髦、找借口,就是当妈的有意显摆。你若听人说“我当年在北大读博时一顿只吃二两米饭”,你应该明白,人家告诉你的是学历,可不是饭量。 话说回来,这一裙一衫,刚好代表着两代人的生活理念,中间隔着一条“代沟”呢。“代沟”代代有,唯有眼下深。“改革开放号”的挖掘机,还在一刻不停地扩展这条“沟”——这也许不是啥坏事。 我们这代人都是乘“过山车”过来的,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记得那时听报告,号召大家“节约闹革命”。举的例子是:一枚发卡几克重,全国妇女每人节约一个发卡,就能省出几千吨钢来!账算到女人的发卡上,管经济的人应该脸红才是。 那时人们除了口粮、副食等生活必需品限量供给,大家的工资数额也都差不多,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而已。这说的还是城市,农村的起点更低。当年下乡插队,贴身衣兜里只揣了十元钱。好在农村生活简单,口粮是生产队分的,菜是自留地种的。这十块钱除了买信封邮票,还买过两条肥皂,几包纸烟,到年底居然还剩了三块多。如今标榜的“无现金社会”,我们那会儿早已体验过了。 正因如此,那时人们所能见到、想到的商品,最贵的也不过百十元,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等,当然都得凭票供给。人们的想象力也受限,压根儿没有奢侈品的概念。搜索记忆,我见过的唯一奢侈品,是陪妻子在王府井穷逛时,仰视“盛锡福”鞋帽店货架最高处摆着的一双黄褐色的皮鞋,鞋脸儿用细皮条编出精致的花纹,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售价是我月工资的几倍!那时我们并不明白,一个让百姓远离奢侈品的社会,其实是不正常的。 或问:一双皮鞋就算奢侈品啦?你们那会儿难道不买房、不买车吗?说来年轻人或许不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词典里还没有“买房”这个词儿。想要改善居住条件,唯一可做的是换房。电线杆上贴满换房的小广告:有上班远的,想换近点儿;也有一大换两小或两小换一大的。但往往是越换越小、越换越破!城市人口激增,新开工的房子几乎没有。从前一家人住的独门独院,硬要塞进八九家去。家家门前盖起小厨房,自行车进出院子都费劲儿。至于买汽车,做梦都没想过。不但有钱也买不到,买了又往哪儿搁啊? 改革开放激发出的生产潜能是惊人的,四十年来社会财富猛增。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私宅、私车,如今谈不上奢侈品,只能算“刚需”。我家住的普通小区里,路边停满锃亮的高档轿车,似乎每一辆都在述说着经济大潮中的冲浪故事。年轻人的经历、眼界和价值观念早已放飞,老妈妈还想拉着他们的手唠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不是有点滑稽? 有了房,有了车,为子女教育预备了足够的资金,年轻人的生活档次仍有提升空间,于是奢侈品便陆续登场:几千元的鞋子,上万元的衣裙、包包——当然层次不同,“奢侈”的标准也不一致,重在量力而行,切忌攀比斗富,并非越贵越好。日前见网络报道,有位富豪在国外花一万美元品尝一杯酒,结果发现还是假的,这就属于“没日子嘬(作)了”…… 年轻人出于职场需要,购置一些高档衣饰本来无可厚非。只要经济实力能达到,花的不是啃老的钱,八千元一件的衬衫也并非不能穿。不过我也听说,有能力竞争全球首富的扎克伯格,常穿的灰色T恤一件售价四百美元,也不过合人民币两千多。比尔·盖茨也说过:“我可以把钱花在任何事情上,但绝不用来给自己买衣服和珠宝。” 不过世界之大,能有几个小扎、老盖?人家有底气,用不着借助衣饰提升自信。你我泛常之辈,还是信奉“人仗衣装马仗鞍”的老例儿。只怕八千买衬衫、三万定西服,人家连带奉送一顶“虚荣”的帽子,摘不下、甩不掉,那才是得不偿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