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保护应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

 木铎图书馆 2017-12-12
来源:四川日报 
吴晓铃


  11月18日,一年一度的羌年。同一天,四川省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展在茂县举行。让人惊讶的是,舞台上载歌载舞的大多并非专业演员,而是来自茂县及周边羌族地区的普通百姓,他们唱羌歌、吹羌笛、跳萨朗,带来了原汁原味、充满生命力的羌族非遗。现场展示羌绣、羌族毛织品等生产技艺的大妈们,言及古老的羌族技艺时一脸自豪:“我们羌族的这种麻面衣服,穿一辈子都不会烂。”

  羌族大妈的自豪表情,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如何让非遗有效传承?众所周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当下鼓励传统手工艺人重拾老手艺的有效路径。但在产业化之外,显然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公众意识到非遗所蕴含的灿烂文化,自觉参与到保护中来。

  在四川省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当地的很多做法值得思考和借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当下鼓励传统手工艺人重拾老手艺的有效路径。但在产业化之外,显然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公众意识到非遗所蕴含的灿烂文化,自觉参与到保护中来。

  在四川省首届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当地的很多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无论是歌舞剧《羌魂》的打造、茂县中国古羌城对各种非遗的活态展示,还是羌年庆祝活动,当地在抢救和打捞羌族文化遗产时,用不同的形态对羌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价值意义进行了展示和推介,从而让羌族同胞更加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性。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让从汶川迁至邛崃的羌族男子陈学龙,散尽数百万家财办起免费的尔玛民俗博物馆,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开始回归羌族传统婚俗。茂县的羌族百姓还透露,他们寨子里的羌年比县城里的还热闹,他们也乐意在各种庆典上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因为国家都在保护,说明东西好。”

  正是这种朴实的逻辑,让羌族麻布、毛织品等并不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非遗,也被普通的羌族大妈们自觉传承。而跳萨朗等非遗,在羌族地区更成为百姓娱乐的一部分。

  眼下,非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层面重视。在探索非遗的产业化、让非遗产品融入当代生活的同时,还应注意唤醒公众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只有让公众充分意识到非遗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根脉,才会激发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保护自觉,从而让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事半功倍,进而生生不息。

(编辑:李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