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五十三)肥城路

 rongma 2017-12-13


岛城人每每走过中山路,到了肥城路,都会不自觉的顺着上坡看一眼,这里有着凝望大教堂最美一面的视角。作为出镜率较高的一条青岛老街,一段尚存的石块路,记录着城市的过往,几家特色的小店、旅舍,为老街带来一股文艺气息,被外地游客和婚纱摄影所钟爱。

青岛市因为依山傍海,市区内的道路走向大都不规则。肥城路大体上是东西走向,在东端和浙江路相接处是著名的青岛天主堂,从天主堂沿着肥城路大体往西走,会经过中山路、河南路、新泰路、泗水路、宁阳路,在最西端和大沽路、天津路、北京路、济南路、泰安路交汇于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旧址,靠近火车站(约两百米)。

对于肥城路的历史,鲁海先生在《老街故事》里有过详尽介绍,胡拍便借花献佛,与大家共享。肥城路初名不莱梅街(亦译柏门街),日占时期曾叫马关町,在原青岛区内。过中山路后,经原德国巡捕房(警察署)之后到铁路。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先后宣布脱离清廷。年幼的宣统自无主张,隆裕太后几次与大臣商议,决定“退位”,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逊清贵族、官吏还不清楚新的民国政府如何对待亡国皇亲、大吏,一时间纷纷离开京师及地方官衙署,逃往天津租界、日占下的大连、德占下的青岛。

上图为泗水路,德占时期名为但泽街(Danziger Str),但泽是波罗的海沿岸重要的航运和贸易中心,如今是波兰的一座城市,但在600年的历史中,它的归属一直是德国和波兰两国争议的焦点。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先后宣布脱离清廷。年幼的宣统自无主张,隆裕太后几次与大臣商议,决定“退位”,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逊清贵族、官吏还不清楚新的民国政府如何对待亡国皇亲、大吏,一时间纷纷离开京师及地方官衙署,逃往天津租界、日占下的大连、德占下的青岛。

从历史上看,新朝成立往往捕杀旧吏,这些官员托庇于德国,在心理上觉得要靠外国人保护,有些人于是在巡捕房周围购地筑房,以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安慰。曾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曾居肥城路4号。住在巡捕房前的有两江总督周馥、学部副大臣刘廷琛、邮传部副大臣于式枚等,住在巡捕房西边的有军机大臣吴郁生等,住在巡捕房东边的有军机大臣徐世昌等,住在巡捕房北边、肥城路上的有盛宣怀、杨度等。

盛宣怀,曾任邮传部尚书(部长),他在清朝后期致力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当时的现代工业,策划了“铁路国有”。他在民国政府成立前已到青岛,“初寓西洋亨利大饭店,继乃出资自买大洋房一所居住,其家眷则时来往青沪间。盛在青岛,出入均有德兵保护,异常戒备”(见《申报》1912年1月7日)。德国当局拟聘他任德华银行买办,他不就,去了上海,其家人在青岛住了很长时间。


杨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清末“特科”考试得中,当过学部侍郎,早期又是孙中山朋友,民国政府成立后为袁世凯左右手,积极筹划袁世凯称帝,后期又成为共产党员为革命作出过贡献。1912年,他初次来青住于胶州旅馆。1916年,再度来青在肥城路上住了一年之久。他的住宅带有中国风格,在旧青岛区十分少见。清末有四位学部副大臣兼京师大学堂总监(校长),而其中劳乃宣、刘廷琛、杨度三位都曾客寓青岛。这几座建筑因在中山路以西,不在旧城保护范围之内,近些年先后拆除建了新楼。



肥城路、河南路口是岛城优秀建筑之一的金城银行,也是一处写字楼,华成保险公司、太平保险公司等均在这座写字楼内。其旁为青岛市农工银行。(在河南路一期内有详细介绍)

张济卿为院长的柏林医院在肥城路57号,曾是青岛一家较大的私人医院,这条路上还有琴圃儿科医院。解放后两家都合并于市南区医院,搬到河南路口的金城银行旧址。

肥城路17号。文史研究学者王栋先生曾介绍,这栋房子是1905年由德国人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开发建设,设计这个房子最初的功能是当做长租式公寓,是他在青岛建造的众多建筑之一。这些建筑大多是民居,由于年久失修,很多都已经成了危房,亟待维修和保护。

包括肥城路17号在内的这批上世纪初的德式建筑,也带动了未来几十年的潮流。除了花纹装饰外,二层的长廊设计也是德式建筑的代表特征之一,这样的设计有助于通风散热。


敌伪时期,“中统”青岛站站长谈明华,公开职业是明德小学教师。抗战胜利后他公开身份,便居住于肥城路17号。

肥城路、中山路口是两座德国老楼,一座是海恩大楼,一座是带有塔楼的二层建筑,长时间是小洞天餐厅,相传曾是一家德国旅馆。肥城路原还是新闻一条街,《平民日报》《正报》《青岛日报》《青岛广告报》(英文)以及青岛通讯社、新闻通讯社都曾设在此。

《平民日报》社长张乐古,系一政客,后曾任参议员。该报抗战期间停刊,胜利后在安徽路复刊。张乐古是“青帮”头子,但又是反帝爱国战士。日本帝国主义曾捣毁《平民日报》社。《正报》社长为吴炳宸,该报日出对开三大张。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日报在10种以上,《正报》是当时四大报之一。1934年,郁达夫来青,该报记者蜂巢(赵怀宝)即作了访问报道,后又作追踪采访,与郁达夫成了朋友。


从中山路肥城路交界处上坡到天主教堂,曾是一段马牙石路,现在的石块路是已经翻新过的。石块路也是青岛马路的特色,现在一些电视剧、电影,还专来这里拍摄石块路。

据说,青岛多石块路是因为地形多山岭丘陵,马路有坡度,雨中、雨后路滑,车辆易出事故,所以铺上石块有摩擦力。这有一定道理。但冬天雪后结冰,石块路特别滑,车辆行人都视其为畏途。“二战”以前如柏林等德国城市,并非山城,也有一些石块路。

肥城路11号,毗邻天主教堂的一栋老楼,不知其具体建造时间,周围的居民都只知道它“很老”。整个建筑外表看起来还很周正,长条窗户,红瓦屋顶,木门、木地板,镶着石头的墙面,这里有欧式老建筑最鲜明的特征。但建筑内部的却是破败、杂乱、骚臭、昏暗,完全不具有可供参观的美感。游客行人多将其作为背景墙,拍照留念。

从上面两张老照片可以看出,原先在路南侧的所有房屋在改造中已经全部拆掉,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大型商超。


圣心修道院旧址西侧的这条小路是肥城支路,一直连到德县路。

圣心修道院也称爱道院、圣神院、圣灵女修道院,建于1902年。其西侧的这个门洞是肥城路2号。现在里面是居民住户。


肥城支路西侧是早先的中国公寓,原想办成公寓式旅馆,后成为民居。德县路口有家商店叫“小巴黎”。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