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2日)是南社忠孝文化节的最后一天,在东莞茶山南社举行了千叟宴,在东莞南社谢氏宗亲的邀请下,我们深圳一行十多位宗亲走进了南社明清古村落。 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建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村内古建筑众多,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一派桃花源风光,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人材辈出,为茶山一大村庄。目前村内拥有谢姓3000多人。宗祠二十座。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走进东莞南社的明清古村落,去了解这些百年谢氏宗祠,去感受场面盛大的千叟宴。 从深圳出发,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来到了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在村委会前往古村落的路上,我们看到了节日的气氛,写着“南社忠孝文化节暨非遗香文化美食周”,从12月9日开始,到12日,为期四天的忠孝文化节在南社开启。 我们来到西门,一个家族姓氏荣誉“谢”字旗帜,高高挂在古村落的城门上。让你倍感谢氏荣光。 城门的两边立满了南社村所获得的荣誉,其中南社村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列为中国景观村落;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历史名村;被广东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文化部、财政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被中国民族建筑学会列为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莞南社谢锐斌宗亲的引领下,从西门进入,我们走进了古村落。跟随地图来了解下这个谢家荣耀的南社明清古村落。 沿着大路往前走,我们来到第一座祠堂“任天公祠”,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为南社谢氏十四世祖谢任天房祠。1996年重建,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142平方米。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任天公祠(建于清同治十二年) 该祠堂堂号为“敬思堂” 由于是南社谢氏古村落的第一座祠堂,该祠成为了南社的村史陈列馆,展示了南社谢氏一族75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和发展过程。 宋淳熙初年(公元1178年),谢元伟出任南雄司马,率全家迁徙广东南雄。 谢元伟之子谢希良,为南雄节度使推官。 1238年,谢希良第三子出生,取名尚仁,号东山。1275年,37岁的谢尚仁辞别父母,雇船南下,经广州,再到东莞茶山芦狄墩暂住,后迁居来到南社,成为南社的谢氏开基始祖。
该祠堂堂号为“福荫堂” 第三座祠堂为“间斋公祠”,建于清乾隆十八年,简斋公祠建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面积143.4平方。
在祠堂的门口,我们看到了一座小炮,炮的两边坐着两位“清兵”,还以为自己穿越了。 接下来第四座宗祠为“藮谷公祠”,该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三年( 1664年),为南社谢氏八世祖藮谷公而建,公祠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四合院落式布局,硬山顶抬櫟与穿斗混合棵结构,两侧廊房为歇山顶,中间留有天井,便于采光及空气流通,建筑面积约116.3平方米。 该祠堂堂号为“於一堂” 第五座为“百岁坊”,该坊建于明万历年间(1592-1598),时东莞县令李文奎为南社百岁老人谢彦庆、谢实斯、谢彦眷妻叶氏、谢振候妻黄氏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前坊、后祠布局,占地面积150.66平方米。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檐下施如意斗拱,心间为庑殷顶,次间为歇山顶,设整台。坊后设影壁,灰塑及红砂岩基座雕刻精美。二进祠堂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梁架木雕精美。 该坊的堂号为“仁寿堂” 在百岁坊内,我们看到了宣统登基赏老执照 还陈设着“百岁夫妻”十世祖卷石公及妻子叶氏 还有十一世祖百岁老人爱简公 十世祖百岁老人社田公 百岁老人青山公 十四世祖东来公 还陈列着两座百岁老人雕像谢彦疾和谢实斯 第六座祠堂为照南公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 《南社村志》载:谢照南,谢氏十五世祖,生于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岁(1680年),卒于乾隆八年癸亥岁(1740年),享年64岁。 第七座宗祠为念菴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九年。 第八座为谢氏大宗祠,该祠为南社谢氏家族的总祠,谢氏族人十分重视宗族的血脉关系,大宗祠既是南社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村里集约议事总部。该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这是有建造年代记载众多祠堂中最早一座。位于村中心祠堂塘北岸,前有樟岗岭隔地相望,拥抱其前。远可遥见梧桐宝脉围绕,枕靠马头岭,背负罗浮山。 祠堂不仅踞有全村的中心位置,论风水也可以称得上有山有水的幽美环境,是难得的风水宝地。正是: 前拱樟岗盘旭苍箐气势峥嵘如锦绣,后负马头奔腾澎湃春风回鹤映山河。 大宗祠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两进天井。设有包台、乐事、享堂、后寝等。纵深二十五点五米,横宽十二米,占地面积为360平方。大宗祠的后寝租先牌位分层自上而下,以长者居中,坐位“左为大、右为小”对称式排列。供奉着始太祖谢希良,始祖谢尚仁,等明清时期最受人尊敬的谢氏族人八十六位。谢族历代宗祖之牌 位。并保存有始建时用的“崇思堂”汉白玉香炉,以及明朝万历四十一年 岁次癸丑十二月吉旦,镶嵌的红石碑志....,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崇恩堂谢氏族人祭租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和九月十二日。堂内供桌上摆放着放烧猪等三牲祭品。由有成望的长者主持,领头三脆九拜、仅式结束后,将祭品及利是分赠给族中男丁。每人一份,六十岁以上分得更多,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在南社,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要在来年正月初一到祠堂向宗族理事“报灯”,将孩子的名字载入族谱,并接受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对其的祝福和训勉:快高长大,聪明伶俐,尊敬长辈,兄弟和睦,大话细听,今后出人头地。”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村中举行统一的开灯仪式。并以自愿为原则在祠内摆灯酒,宴请六十岁以上男女老人。 第九座位云野公祠,该祠为纪念十一世祖谢云野而建,二进三开间布局,重建于2002年,面积158.8平方米 第十座为东园公祠,新东园公祠建于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于2011年。二进三开间布局,面宽9.9米,纵深15.9米,面积157.4平方。原为谢文卓 而建,谢文卓号东园故开始称为东园公祠。后因谢尚仁故居改建后称为东园公祠,故东园公祠改称为新东园公祠。 该祠目前为岭南婚俗博物馆 第十一座为应洛宗祠,应洛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纪念南社谢氏十四世祖谢应洛。2004年重修。坐百北向东南,三何三进合院式布局,头门设两整台。占地面积约22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项,治梁与穿于混合式木作采架。为东莞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二座是晚节公祠,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节房祠。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2004年重修。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头门设四整台。占地面积约265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现存清乾隆四十四年重修碑2通。彩绘壁画、封檐板及梁架木雕精美。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晚节公祠左侧是望月楼。 第十三座是晚翠公祠,晚翠公祠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翠房祠。1937年、199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二进合院落式布局,头门设两整台。占地面积21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本作梁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四座宗祠为少简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四于一年(1776,为南社谢天十一世祖谢少筒房祠。1997年重修。坐南向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91平方米。砖术结构,硬山项,拍梁与穿斗混合式本作梁架。为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 在少简公祠内我们看到明清时代所用的房契地契等。 我们走进小巷,看到了小巷里的一座宗祠,该词只有72平方,为南社第十五座公祠东园老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以纪念南社谢氏始祖谢尚仁。万代均有修革。据说当年始祖尚仁公刚来时就住在这里,该祠坐西北向东南,祠前有小院落,大门位于东侧。一进三开同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治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现存清同治七年(1868) 重修得2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在巷子里我们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居不计其数。 第十六座祠堂社田公祠,该祠为纪念百岁老人谢社田所建,同时该祠也是南社村的武术馆。 在柳树下巷有几口古井 我们看到了一号古井,该进挖于明代,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七座宗祠为谢氏宗祠,该祠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 为南柱谢天尤世祖谢西圃房祠。是南社族谱中记载最早的一间祠堂。清代、1995年重修。坐东意向西北。三同二进合院式布局,头日设两整台。占地面积约122平方米。砖术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 随后小编来到了谢遇奇故居,但是故居并没有开放,故居目前已经列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十九座祠堂黄辉公祠,该祠建于明弘治十七年。 第二十座祠堂为伦学堂公祠,该祠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 在南社谢氏祠堂一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南社村谢氏宗祠曾经出现过32座公祠,都是建于明清时代,有些或已倒塌,或在修缮中,这或许是全国谢氏拥有最多祠堂的一个村落。 4点多钟,陆续有老人前来参加千叟宴。六七十岁谢氏老人被安排在大宗祠前共享晚宴。 村里老奶奶们也拄着拐杖前来赴宴。 东莞南社谢氏族亲为我们深圳安排了两桌,我们作为贵宾安排在舞台前。 饭还没有开,深圳谢树英宗亲带我们前往参观南社的资政第。
屋内雕梁画洞,让我们非常震撼当时谢氏该有多么的荣耀及辉煌。 在资政第的后面有一颗富贵古树,该树传说为谢元俊祖父所栽,种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至今170年的时间。该树也称为“进士树” 当我们回来时,陆陆续续不断有许多前往赴宴的谢家人。 在我们坐的旁边,一位102岁的老人也如约前来赴宴 还有前往义务帮忙的义工们 小编找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拍了几张航拍,场面非常壮观,万人赴宴千叟宴。 正要准备出炉的美味佳肴 坐着大宗祠前享受晚宴的老人们 干了,共庆美好日子 村里的女长着们也如约前来赴宴,开始享受美味大餐 不时有广东电视台前来采访,问阿姨们开不开心 深圳的宗亲们也开始动起了筷子,享受着这万人大宴,吃的非常开始 最后我们告别了南社,返回了深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