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名县滑县

 zqbxi 2017-12-13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东临黄河,西傍卫水,东西长51.5公里,南北宽39.5公里,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号称“百里之县”。滑县地处中原腹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证实,从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人在此定居。历史上的滑县地域广袤,始为颛顼、地喾之都,继为诸多王侯之国。秦设东郡,隋改滑州,历有封建,代有沿革。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共有八个儿子。在周公摄政期间,他的大儿子伯禽被分封到鲁地,建立了鲁国,接着老二至老七分别被分封到凡、蒋、邢、茅、胙、祭等地,他们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只有老八伯爵年龄最小,还没有封地。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周康王钊执政期间,周王室从卫国的东北部划出一块土地给老八,准许他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老八建立起来的诸侯国叫滑国。老八也被后人称为“滑伯”。滑国人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滑姓。按照《重修滑县志》记载,滑国的位置,在卫国、郑国东北,曹国和宋国西北,东部与鲁国相邻。
  
   
   滑国在春秋诸侯国的争霸战中最终被晋国吃掉,滑国的后代被迫走上逃亡的道路,散落在晋、郑、卫等国之间。最大的一支迁往都费,位置在今天偃师市府店镇一带,在那里他们建立了新的滑国。但滑氏的后裔,不忘己之出身,定期到滑国旧地的宗庙、祠堂祭祀祖先。秦国灭掉六国后,捣毁了滑国的宗庙,拉走了祭祀用的重器,滑氏后裔停止了祭祀活动,滑国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滑”的名字得以保留,之后的滑台、滑州,其名字就来源于此。到了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追封周公为文宪王,滑伯的宗庙也得以恢复。
   滑县的历史四千年连绵不绝。据滑县的史料可划分为七个时期:上古传说时期、豕韦时期、卫国时期、东郡时期、滑州时期、老滑县时期、新滑县时期。其中的滑州时期,是滑县历史的辉煌期,滑台城作为州一级地方文化的中心,对周边县域有着广泛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卫国时期的滑县,从公元前1040年卫国建立开始,至公元前210年秦朝设立白马县的前一年止,这一时期,卫国从西周初期的诸侯大国沦落为战国末期的弹丸之国,滑境区域作为卫国的一部分,见证了卫国的兴衰。卫国建立之时,滑县原是卫国的一个邑,位于卫国的东北部。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国,都城朝歌被攻破,卫懿公被杀,卫国被迫将都城迁到滑境区域内的曹邑,后来再次将都城迁到楚丘。卫文公在这里发愤图强,大兴王道,从而使衰落的卫国重走上复兴之路,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为“文王中兴”。此后,卫国有十多位国君在此建都,楚丘城成为卫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卫国成了孔子屡至之邦,庄周常来之处。 公元前629年,卫国再次受到狄人威胁,卫成公将都城迁到帝丘。虽然说从这时开始,卫国政治中心离开了滑境区域,但在整个春秋时期,滑县一直是卫国的辖区。到了战国以后,卫国面积日益缩小,包括曹邑在内的滑境西部被魏国占有,但东部仍为卫国所管辖。
   东郡时期的滑县,从公元前209年在滑境区域建立隶属于兖州东郡的白马县开始,至公元595年废除东郡建立滑州的前一年止,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共836年。这一时期,东郡所辖区域变化很大,历经了从豫北扩展到鲁西,又从豫北、鲁西缩减到豫东北的过程,只有在滑县境内的白马县、南燕县等少数几个县自始至终属于东郡辖区,在整个东郡志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滑县曾一度占有半壁东郡。说东郡的历史可以涵盖滑县的全部。 秦朝统一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把县作为基层政权的管理单位,以郡领县,直属中央。秦朝先后在滑境区域设立了白马县、濮阳县、南燕县,隶属于兖州东郡。东郡的管辖范围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十二个诸侯国的辖区,这十二个诸侯国是邶、鄘、卫、凡、胙、邢、共、微、观、南燕、昆吾、豕韦,大致范围包括现在安阳市、新乡市、濮阳市、鹤壁市大部,具体涵盖辉县、卫辉、延津、淇县、浚县、汤阴、滑县、濮阳、清丰、范县等县市。
   
 
 西汉出于政治上的需要,采用“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存的混合制度。西汉时期,滑县仍属于兖州东郡,与秦朝相比,东郡管辖的区域有较大调整:减少了豫北西部增加了鲁西地区,东郡的辖区从豫北地区转移到横跨豫东北、鲁西地区,滑县因此成了东郡的西部边界。这时的东郡共管辖22个县,具体包括:濮阳、白马、南燕、廪丘、阳平、乐昌、聊城、畔观、顿丘、发干、苍、荏平、东阳武、博平、黎、清、东阿、离狐、临邑、利苗、须昌、寿良等。大致在今天的滑县、濮阳、清丰、南乐、范县、郓城、莘县、聊城、冠县、临清、荏平、阳谷、东明、东平、梁山、东阿等县市的区域内。其中,白马县全部、南燕县大部,濮阳县部分地区在滑境区域。 王莽代汉自立,推行新政,将东郡改名为治亭,隶属兖州。王莽改制失败后,恢复东郡称谓。东汉时期,东郡辖区面积有所缩小,主要是减少了山东西南部的七个县市,其管辖范围是: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干、聊城、博平等十五个县市。 三国时期,东郡为曹魏所有,所管辖的区域大大变小,仅有南燕、白马、濮阳、鄄城、和廪丘等五个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滑县、濮阳、鄄城和郓城等县市的面积。白马县的全部,南燕县的大部、濮阳县的部分地区在滑境区域。西晋统一全国后,将东郡改为濮阳国,濮阳国的面积与三国时期东郡的辖区相当。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濮阳国恢复为东郡。
   西晋的统一,可谓是昙花一现,建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接着就是流民起义。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势力乘机南下,纷纷在中原建立政权,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期。五胡十六国的历史相当混乱,政权更迭频繁,东郡先后被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南燕、北魏、东魏等众多少数民族政权所占领。中原百姓大举南迁,游牧民族陆续进入中原,把大片农田改为牧场,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尽管郡县制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没有被取消,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早已是已名存实亡,相反,战略要地的军事价值开始显现。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东晋济阳太守郭满攻占滑台,这是史书上第一次出现滑台的名字,从此,滑台开始活跃在南北朝的众多史志中,成为南北争夺的战略要地。当时的滑台城与金墉、虎牢、碻磝一起被称为黄河南岸的四个军事重镇。 公元388年,丁零人翟辽在滑台称帝,自称魏天王,改元建光,史称翟魏。公元390年,东晋大将刘牢之北伐,在滑台大败翟辽,翟魏遭受重创。公元392年,翟魏灭亡。 公元398年,慕容德从邺城南迁,在滑台称帝,改年号为燕元,史称南燕。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南燕将领符广叛乱,慕容德亲自带兵征讨,滑台留守将领投降了魏军,于是,滑台城被北魏军占领。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东晋大将王仲德率领水军进逼滑台。北魏兖州刺史尉建放弃滑台城北窜,王仲德占领了滑台城。东晋重新在这里设立了兖州部,历史上将在滑台建立的兖州称为西兖州,滑境区域的白马县、凉城县受西兖州节制。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北魏伐宋,东郡太守王景度战败,滑台城被北魏军占领。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刘宋北伐,南朝大将到彦之攻占滑台。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北魏反攻刘宋,将滑台城团团包围,南朝名将檀道济从山东救援,走到山东历城,粮草被焚,因缺粮中途返回。北魏军围攻滑台数月,宋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滑台城被北魏军攻破。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刘宋再次北伐,南朝大将王玄漠率军围攻滑台,围城达二百多天竟没有占领,错失了宝贵的战机。北魏援军赶到后,内外夹击宋军,王玄漠招架不住,大败而去,死伤达一万多人。 北魏初,将兖州改名为司州,接着恢复东郡称号,治所设在滑台城。北魏迁都洛阳后,东郡成为京畿十二郡之一。这时的东郡共管辖着东燕、平昌、白马、凉城、酸枣、濮阳、长垣等七个县,其中白马县、平昌县、凉城县在滑境区域内。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迁都前,在滑台东设坛祭天,大赦天下,并筑起了滑台宫。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2月,赵显德在东郡起义,杀死太守裴烟,占领滑台城,自称都督。4月,北魏发兵进攻滑台,赵显德阵亡,起义军失败。 永安二年,公元530年,徐州刺史尔朱仲远,率军进攻西兖州,占领滑台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东魏相州刺史窦泰进攻滑台城,滑台城被东魏占领。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将凉城、平昌两县撤销,其辖区并入了白马县。
   滑州时期,则从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滑州建立起,至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废除滑州止,共777年。这一时期,滑州所管辖的区域呈递减趋势,从隋朝管辖的九个县,到唐朝的七个县,再到明初的一个县。我们叙述这段历史时,把滑境区域的史志作为重点详细说,滑境区域以外的县市简略说;受滑州节制时间长的地方作为重点说,所辖时间短的地方则粗略带过。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在长安称帝,建立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西晋之后再度统一起来的封建国家。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大动乱,行政区划已相当混乱,至隋朝建立前,在北朝,州的数量已达二百一十一个,南朝州的数量也扩大到六十四个。这时,州的作用下降,郡一级形同虚设,地方行政管理已经混乱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在滑台城设置杞州,这是滑县第一次升格为真正意义上的州级行政单位。开皇十六年,取滑台城之“滑”字,将杞州改为滑州。隋朝时的滑州辖白马,灵昌,卫南,濮阳,封丘,匡城,胙城,韦城,离狐等九个县。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滑州改称兖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兖州改称东郡。 唐朝地方行政机构延续隋制。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东郡改称滑州。这时的滑州,辖白马、灵昌、卫南、匡城、胙城、韦城、酸枣等七个县。下面我们把唐朝时期滑州所管辖的七个县的历史状况加以介绍。 
   卫南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卫国的楚丘。公元前659年,在齐桓公的支持下,卫国将都城迁到楚丘。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楚丘古城旧地设立了楚丘县,隶属滑州管辖,后来楚丘县改名为卫南县。唐仪风初年,将县城迁到老城西北的黄河沿岸。后周永昌初年,把县城又迁到楚丘古城以南。宋靖康末年,宗泽大破金兵,进军卫南,一直进攻到黄河北岸。金兵占领滑州后,撤销了卫南县,改称卫南镇,其辖区并入白马县,今八里营乡卫王殿有旧县城遗址。
   灵昌县,因附近的黄河渡口灵昌津而得名。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酸枣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了灵昌县,隶属滑州。唐朝灵昌县隶属关系不变。到了后唐时期,为避皇家之讳而改名,将灵昌县改为灵河县。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灵河县被撤并,降为灵河镇,其辖区并入白马县。灵河县位于滑境区域的西南部,今半坡店乡零河、伍官营村有旧县城遗址。 韦城县,相传是夏商时期豕韦氏故国遗址。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朝设置韦城县,隶属滑州,唐朝隶属关系不变。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侵犯北宋,一直进攻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宋真宗被迫御驾亲征,曾驻扎在韦城县,因为约定的接应部队未到,在此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催促之下才勉强北上。宋真宗在韦城县的行宫,位于万古镇玉驾庄,如今,在村北面已经发现行宫遗迹。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黄河决口,韦城县县城被大水冲毁,金朝撤销了韦城县,改为韦城镇,其辖区并入白马县。今万古妹村有旧县城遗址。 胙城县是周文王第六个儿子伯分的封国,后来胙国被卫国吞并。到了春秋时期,东周在这里建立了南燕国。西汉在南燕国旧址设置了南燕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朝在此建立了胙城县,隶属滑州。从唐朝历经五代,直到北宋,隶属关系不变。金统一北方后,将汴梁改为南京,胙城县划归南京管辖。其中海陵初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胙城县又短暂回归滑州。明万历八年,胙城县城被黄河故道的风沙所掩埋。胙城县于是被撤销了,但胙城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今延津县胙城乡有旧县城遗址。
 
 
   匡城县本是春秋时卫国的匡邑,战国时属于魏国,西汉时设立长垣县,属陈留郡。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在滑台设置兖州,长垣属兖州管辖。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长垣为匡城县,隶属滑州,唐从隋制,隶属关系不变。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2月,匡城县改属开封府管辖。 酸枣县最早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禀延邑。公元前393年,魏国攻打郑国,占领禀延邑,在此构筑了酸枣城。公元前242年,秦朝在此设置了酸枣县,到了北齐时期并入南燕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隋朝重新设置了酸枣县,到了唐朝,酸枣县划归滑州管辖,后梁定都开封,酸枣划归开封府,后唐把开封府降为汴州,酸枣县回归了滑州。后晋再次定都开封,酸枣县又划归开封府。宋朝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酸枣县改称延津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其中河南道监察滑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滑州被改为灵昌郡,隶属河南道。安史之乱,成了地方行政管理的转折点。为了平息叛乱,大唐朝廷开始在大河南北的交通要道设置节度使,突出军事管理,弱化地方行政,节度使成为中央政府与郡县之间的常设权利纽带。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既掌管军事,又掌管所辖州县的行政、财权大权,专横跋扈,不受地方节制。节度使管辖的区域称为方镇,方镇逐渐取代道成为新的行政区域。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河南道被撤销,灵昌郡被改为滑州,隶属于汴滑节度使,治所在滑州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滑州改属滑卫节度使。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滑卫节度使被改为滑亳节度使。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滑亳节度使被改为永平军。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永平军被改为义成军。我们仅从滑州节度使统辖区域的频繁变动,就能看出潘镇割据时的混乱局面。 五代时期以来,滑州所辖区域逐步缩小,仅管辖白马、胙城、韦城,灵昌四县,隶属河南道灵昌郡,郡治在滑州城。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为避梁太祖父亲朱诚之讳,将义成军改名为宣义军。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xu)将宣义军恢复为义成军。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为避李存勖的爷爷李国昌之讳,将灵昌郡改名为灵河郡。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轻易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北宋吸取了唐朝潘镇割据的教训,在同一级行政级别中设置多位长官分别管理各项事务,最大限度地限制方镇权利。在地方管理体制上推行路、州、县三级,而与州平行的有府、军、监三种。与其他州郡相比,滑州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袖珍州,仅辖白马、胙城、韦城、灵河四县,隶属于京西北路。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将义成军改名为武定军。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将武定军改名为武成军。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在开封设置京畿路,滑州升格为辅郡,隶属京畿路。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京畿路被撤销,滑州隶属于京西路。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滑州被撤销,其属县划归开封府管辖。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恢复滑州建制,隶属于京西北路。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占领滑州。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北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州的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水淹金兵,引起黄河大改道,滑州大部地区由河南变成了河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南宋的叛臣刘豫,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府。滑州属于大齐国辖区,被改名为凉平府。大齐政权被废后,凉平府归属金国,隶属河北西路中山府管辖。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金世宗恢复滑州。为了便于行政管理,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滑州划归山东大名府管辖,接着,金朝撤并了卫南县和韦城县,两县的辖区划归白马县,滑州改属河北西路管辖。这时滑州的辖区进一步萎缩,仅辖白马、内黄两县和卫南、武城二镇, 嘉定十三年,蒙古兵占领滑州。元朝实行由行省、路、县三级组成的行省制。按照元朝行政区划,滑州属山东行省大明路管辖,这时的滑州,仅辖白马,内黄两个县。
   老滑县时期是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滑州改称滑县开始到1948年滑县与临界县重新进行区域划分止,包括明清及民国时期,共574年。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明军北伐,大将常遇春攻克滑州。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其下设立府、县两级,滑州改属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明朝建立后,历经战争创伤的中原地区人口稀少,大片土地荒芜,政府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这时的滑州,仅辖一个白马县,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已名存实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白马县被并入滑州。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滑州被降格为县,称滑县,从此有了滑县之名。滑县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已基本确定下来。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仿照宋代的保甲之法,承袭了元代的乡里甲之制,将滑县划分为6个乡,下设79里。这6个乡是高阳乡、仁寿乡、义台乡、太平乡、永宁乡和安民乡。另外滑县还有设有宁山卫军屯,其主要职责是屯田,也承担操练、守城和守卫京师的任务。宁山卫军屯共分为4所31营。到了明朝中后期,屯政废弛,军户逃亡现象严重。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2月,李自成部将刘汝魁攻占滑县,当年3月,起义军在滑县建立农民政权,委派刘三晋为县令。公元1644年7月,清兵占领滑县,委托邢台举人王蔚暂时代理滑县政务。清朝在地方管理体制上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滑县名称仍然沿用,隶属直隶大名府不变,但裁撤了宁山卫,把军户改为农户,将4所31营就近并入了附近乡里,左、右两所被并入了义台乡,后所、中中所附入安民乡。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滑县划归河南卫辉府管辖,滑县作为河南省的一部分基本确定下来。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胙城县城被风沙掩埋,原属于胙城县的班胜固集、常兴集、庞固社、牛市屯,划归滑县管辖。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滑县由6个乡改为16个区。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2月,民国政府撤并州县,撤销了卫辉府,滑县改属河南省豫北道,下辖16个区。 民国时期的滑县,与周围县域相比,面积还是相当辽阔的。当时,滑县北至现在的内黄二安乡刘庄村,包括内黄县中召乡、梁庄镇、浚县善堂镇大部和内黄县的陆村乡、井店镇、二安乡一部分地区,南至封丘黄德镇大关集村,包括封丘黄德镇、长垣丁栾镇、赵堤镇、佘家乡大部和樊相镇、方里乡一部分地区,西至延津位邱乡班胜固村,包括今天的位邱乡、王楼乡、朱寨乡、马庄乡大部分地区,东至桑村乡张马厂村,共辖1358个村庄,总面积2500平方公里左右。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豫边区在滑县四周与邻县交界地,先后划出部分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40年6月,在滑县东北与内黄、濮阳三县交界地建立了高陵县,滑县的善堂、牡丹街、魏庄、白道口、四间房等地共计205个村庄划入了高陵县。1949年8月,高陵县被撤销,其北部大部分地区划入浚县和内黄,只有南部的白道口和四间房一带的村庄回归滑县。 1940年6月,在滑县与长垣交界地建立了卫南县。滑县的小铺、王庄、半坡店、牛屯、焦虎、老店、上官、瓦岗、慈周寨等地共计400个村庄划入卫南县。1949年8月,滑县与卫南县合并为新的滑县,滑县划归卫南县的村庄全部回归。1943年1月,在滑县东南与长垣、封丘、东明四县交界处建立了滨河县,滑县的老岸、佘家、丁栾、官桥营一带划入滨河县。1945年8月,滨河县被撤销,滑县划归滨河县的村庄于49年建国前夕划入长垣县。1943年秋,在滑县、浚县、卫辉、延津四县交界地建立四县办事处,1945年6月改称卫滨县,滑县的牛屯、半坡店以西地区划入卫滨县。1946年4月,卫滨县被撤销,滑县划入卫滨县的村庄大部划归延津县。从抗日战争到49年建国这段时间,滑县与周边县所进行的县域划分中,滑县共划出399个村庄,划入一个镇另加31个村庄。具体情况是:划入长垣110个村庄,划入封丘23个村庄,划入延津77个村庄,划入浚县59个村庄,划入内黄124个村庄,划入濮阳6个村庄。从浚县划入滑县一个道口镇和31个村庄。
 
 
        新滑县时期是从1949年滑县与邻县重新划分县界以来至今。1949年8月,河南基本解放,新中国在冀鲁豫、太行、太岳三大根据地的基础上设立了平原省。这时卫南县已经并入滑县,合并后的滑县隶属于平原省濮阳专区。当年11月,滑县县政府从万集迁到道口镇。1952年,平原省撤销,滑县所在的濮阳专区划归河南省。1954年,濮阳专区被撤销,滑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安阳专区被撤销,滑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恢复安阳专区,滑县回归安阳。1983年,撤销安阳地区行政公署,实行新的以市带县管理体制,滑县划入濮阳市管辖,1986年2月,滑县回归安阳市,成为安阳所辖的五个县之一。从2011年6月起,滑县成为省政府直管县。 纵观滑县四千多年的历史地理沿革,就地理位置而言,因临近黄河的特殊地位,而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和乱世之中的渡口要塞,北宋之时更因靠近京师而成为京畿军事重地。就区域沿革来讲,上古传说之时即为帝都,而后,或郡、或州、或县,历代皆有建置。隋唐之时,作为州府所在地,达到了滑县最为辉煌的时期。以后逐步萎缩。自明初降州为县以来,成为中原众多县区中的普通一员,默默无闻数百年矣。 改革开放使古老的滑县又重新焕发了生机,目前滑县已连续八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成为河南第一产粮大县。三十多年的物质积累,已使滑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作为一个滑县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把滑县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挖掘、整理出来,以激发他们爱家乡、爱滑县的热情,使他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忘精神世界的富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