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熙攘的都市之外,静谧的温榆河畔,一道素雅的白墙隔开了城市的喧嚣。走进墙内一眼望去,碧草连天、峻松静立。置身于这里,处处入目有松,而心境却似无物。这如梦境一般的地方,便是松美术馆。
“
我觉得这个美术馆的定位
首先要特别讲究
要让国外朋友
也看到中国人做美术馆的态度
”
王中军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创始人兼主席
近几年,优质的私人美术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国内。它们主要集中在上海一地,而北京目前相对较少。松美术馆无疑是目前地处北京最值得关注的私人美术馆之一。
松美术馆具有着强烈的东方属性,无论谁来此一行,都能够感受到这是一家中国人建造的美术馆。它为中国当下的艺术开辟了一片净土,静候着更多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踏足。美术馆总占地面积22000余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约2200平方米,是由艺术品收藏家,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军创办的私立美术馆。关于建造这座美术馆的初衷,他自谦“随性而为”。
▲
松美术馆外景
这里原先是王中军的马会场所,多年来他一直在那骑马。近几年,马会逐渐闲置了下来,也与他的生活关系逐渐变得淡了。于是,长期被闲置的马会让王中军感到有些浪费;另一方面,近20年来他的艺术收藏也一直梳理得不够系统。因此,决定用这块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艺术空间。
在构想松美术馆主体建筑时,有两个初衷:一是节约,充分利用原有设施;二是简洁,以服务艺术为宗旨。本着这样的理念,建筑师去除了原始建筑的符号,将一切转化为几何、净白,使“松”成为一座极具东方气质的“艺术容器”。
▲
明代的碑楼
起初,只想单纯地造一座小美术馆,对名字并无过多思索,偶然的一次出行启发了他。在旅途中,王中军见到一片老松林,让他倍感震撼,松林自身散发出的东方气质令他着迷。“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格外纯粹而峻然,象征着君子风骨。无论视觉美感还是精神寓意,都十分契合王中军对艺术的理解与深植于内心的艺术使命感。于是,他很快下定决心,就以“松”来为自己的美术馆命名。同时参照朋友的提议,种下99棵苍松。但之后,那99棵松树在视觉感受上并没有成林,与周围的空间也没能达到理想预期。之后又种下了100棵。最终,199棵苍松成为了这里的标志,耸立在美术馆的院子里,达到了心中所期望的模样。
松
君子,其性直上
虽数尺,自亭亭也
▲
夜色中的“松”
王中军对松美术馆的定位,就是要特别“讲究”。“一要让人家看到中国人做美术馆的态度,会说中国人这一代在美术馆硬件上就超级讲究。松美术馆落成后我第一次来,就对工作人员重申首先要干净,路边草坪都得修剪成最美的姿态。讲究就体现在这种细节之中。第二是建筑要讲究,白墙衬着松树的影子极具中国味道,园林中还有明代的碑楼。第三就是每个展览都要是付出巨大心血,没有策划好哪怕馆藏展延期,也不许凑合开幕。”
穿过绝美的松林,当你踏入这幢洁白的建筑内部,美术馆拥有12个展厅,艺术融入建筑之中的整体氛围,实在可遇不可求。而松美术馆,似乎就为了这种期待出世。
▲
松美术馆内部空间
2000年之后,王中军开始收藏雕塑,从2011年-2012年起,莫兰迪、莫奈、雷诺阿、塞尚等欧洲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也开始纳入他的收藏范围,2014年11月,王中军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会上竞得梵高的博物馆级作品《雏菊与罂粟花》,创下中国藏家海外竞拍西方艺术品中的最高价。半年后,2015年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晚拍上,他又拿下来自“高文家族艺术收藏”的毕加索肖像画《盘发髻女子坐像》。
回顾过往,王中军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藏历程:“我的收藏线路图趋向简单,更多是随着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及那个阶段的财务能力进行和展开的。这几年和喜好中国古代书画的朋友们接触得越来越多,就开始理解它们的美,也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如果不去看不去研究,就体会不到那种美。”
松美术馆 | 部分藏品
《雏菊与罂粟花》
布面油画,1890年,66 × 5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