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甘肃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建筑数量庞大,因此只对44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做一展示,先是一张图片,之后是简要介绍。
1、万里长城—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嘉峪山西麓的嘉峪塬上,自古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有“西襟锁钥”之称。关城平面呈梯形,面积3.3万多平方米,由外城、内城、罗城、瓮城及城楼附属建筑等组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拉卜楞寺

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鲁土司衙门旧址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清时期甘、青地区颇具影响的鲁土司的衙门建筑群。原占地约4万平方米,今存3.3万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筑面积2877平方米,分衙门、官园、妙因寺三部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兴国寺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城北街,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占地2204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上现存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和般若殿。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武威文庙

位于武威市城东南隅,座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 30096平方米。文庙由文昌宫、孔庙、儒学院三组建筑群组成。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张掖大佛寺

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南大街。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原名迦叶如来寺,又名睡佛寺,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坐东向西。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包括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卧佛殿、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
7、圣容寺塔

位于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金川西村。有大小二塔,两塔隔溪相望,遥相呼应。大塔平面呈方形,面积116平方米,塔基边长10.8米,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通高16.2米,第一层正面辟门,密檐用砖砌迭涩,挑出13层,第4、第8层挑出菱角牙子。小塔造型同大塔,通高4.9米,实心。
8、伏羲庙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伏羲庙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占地1300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为明代建造。坐北向南,主体建筑沿中轴线排列,廊庑式布局,四进四院,有大小建筑88间。
9、胡氏古民居建筑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是明代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俗称“南宅子”,因与胡来缙之子胡忻的北宅子隔街相望,故名。现存房屋建筑8座26间、垂花门1座、影壁3座。
10、圆通寺塔

位于张掖市民乐县六坝乡六坝城内东南角,是一座砖土混筑的金刚宝座式塔,建于边长17米、高2米的台基上,塔座为三重方形束腰须弥座,底部二层须弥座平面为方形,边长8.7米。
11、武康王庙

位于平凉市崇信县城东街。又名李元谅寝宫,俗称城隍庙,为奉祀唐代武康郡王、陇右节度使李元谅而建。占地3337平方米,由寝宫和拜殿组成。
12、东华池塔

位于庆阳市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的大风川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宝塔山,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底边边长3.29米,无基座,通高26米。
13、凝寿寺塔

位于庆阳市宁县政平乡政平村泾河北岸。平面方形,通体用砖和黄土胶泥砌筑,无基座,五层楼阁,单壁中空,通高21.2米。第一层边长6米,南面辟一券门,门高2.2米,宽1.58米,塔身上部四周砌一层普柏枋,枋上每面施补间铺作二朵。
14、红城感恩寺

位于永登县红城镇永安村内。明弘治五年(1492年)始建,弘治八年(1495)建成,明嘉靖、清咸丰年间增修。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
15、永昌钟鼓楼

永昌钟鼓楼位于甘肃省金昌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内置钟、鼓,晨钟暮鼓,声闻四达。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雄伟壮观,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古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以来古代汉族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16、后街清真寺

位于天水市秦城区成纪大道西段人民西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历经明、清及民国重修扩建。现存大殿1座(新旧建筑共计11座),明、清石碑2通,清代楹联1幅,民国匾额2幅,陨石1块及手书经卷多册。
17、秦安文庙

位于秦安县城内。创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明洪武初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大殿坐北朝南,占地140平方米。殿前现存元至正、明嘉靖和清道光石碑各1通。
18、玉泉观

位于天水市城北天靖山麓。始建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大德六年(1302)建三清宫(即老君殿),构成了以玉泉阁、三清宫为主的建筑群。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修。清代多次维修。
19、张掖会馆

位于张掖甘州区张掖二中院内。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892),现存建筑多建于1921年。1997年进行过大的维修,古建筑群现保存完好.。
20、西来寺

位于张掖市内民主西街西来寺巷.始建于明,为慈云精舍,清康熙年间甘州番僧阿札木苏(法名郎法)创建该寺,清雍正十年(1732)由郎法弟子刘劳藏等主修完工。
21、张掖鼓楼

位于张掖市中心。又名“镇远楼”、“钟楼”、“靖远楼”。砖、土、木混合结构。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重建,乾隆、光绪年间修葺。砖土木结构,分楼台、楼阁两部分,通高21米。
22、延恩寺塔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曾为明代韩王专有的延恩寺主体建筑,塔高33.3米,为七级八面楼阁式空心砖塔,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内有木构楼梯可供登临,保存完好。
23、湘乐砖塔

位于宁县湘乐镇正街。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各边长6米,共7层,通高约22米。第一层南面辟券门,北开佛龛,檐下施斗拱及替木,二、三层施平座。
24、罗川赵氏石坊

位于正宁县罗川镇正街。始建于明万历四十至四十二年(1614--1617)。共3座,面阔8米,高10米。东西向排列,自东而西为“奉天敕命坊”、“天官坊”、“清官坊”。
25、兰州府城隍庙

兰州府城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创建于北宋,之后各代屡有维修,现存古建筑群为清代建筑。占地906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70平方米。
26、五泉山建筑群

五泉山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南皋兰山北麓五泉山公园景区内。主要包括庄严寺、浚源寺、二郎庙、文昌宫、大悲殿、武侯祠、地藏寺、嘛呢寺、酒仙祠、千佛阁、三教洞、清虚府、万源阁、青云梯、木牌坊、山门、半月亭、企桥、秦公庙、太昊宫、澄碧滴翠水榭和漪澜亭,共22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27、金天观

金天观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肃庄王朱瑛始建。经明、清两朝屡次修缮、增建,形成了现布局规模,占地面积2601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28、青城古民居

青城古民居位于榆中县青城镇青城、城河、新民、瓦窑村。青城古民居分为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民居建筑三类,占地面积约29000平方米,均为砖木结构。
29、海藏寺

海藏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金沙乡李家磨村。据《重修古刹海藏寺劝缘信宫檀缘记》载,寺院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奉敕建造。总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
30、圣容寺

圣容寺位于民勤县南大街大寺庙巷14号。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崇祯二年(1629年)重修,清代至民国不断补筑扩建。占地面积7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
31、酒泉鼓楼

酒泉鼓楼位于酒泉市肃州区老城区四大街中心位置。据《西凉旧事》记载,鼓楼原为东晋时酒泉郡福禄县城东门楼,系前凉永乐元年(346年)酒泉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福禄城的东门楼,时称“谯楼”。清同治四年(1865年)遭兵变焚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三层木楼。
32、崆峒山古建筑群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
33、塔儿庄塔

塔儿庄塔位于宁县盘克镇罗山府林场子午岭西麓。约始建于五代,清咸丰五年(1855年)维修。
34、白马造像塔

白马造像塔位于华池县白马乡王沟门村柴砭自然村白马河北岸第一阶,约建于北宋。
35、脚扎川万佛塔

脚扎川万佛塔位于华池县紫坊畔乡川畔村杨道坡自然村北部的塔儿洼。约建于宋。
36、环县塔

环县塔位于环县环城镇红星村北关组环江东岸第二级阶地上。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37、肖金塔

肖金塔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街道中心,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
38、塔儿湾造像塔

塔儿湾造像塔原位于合水县太白乡苗村川塔儿湾村,现位于合水县博物馆院内,建于北宋徽宗崇宁年(1102~1106年)。
39、双塔寺造像塔

双塔寺造像塔原位于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双塔沟与张岔河交汇处的半山腰,2001年9月迁建于柔远镇东山森林公园。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间(1156~1189年)。
40、周旧邦木坊

周旧邦木坊位于庆城县南大街水利局巷。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41、兴隆山古建筑群

兴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环县四合原乡四合原村东北四合塬以东6千米处,现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间曾两次修复和扩建,总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
42、威远楼

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中统二年(1261年)移置于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旧址重建,清代维修。
43、栗川砖塔

栗川砖塔位于徽县栗川乡郇家庄东侧台地上。始建于宋,第一层镶清道光十二年(1879年)所立《修补塔序》。
44、洮州卫城

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据《卫城竣工碑》记载,卫城筑于明洪武十二年(1397年),同时隍庙亦告竣。洮州卫城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总周长5400余米,总占地面积2.9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