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九城(北京城门总称)

 老先生书斋 2017-12-13

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1 概况

北京城城墙划分,大体可分为四层,即 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所谓“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门和内城的九门。皇城四门分别是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这些城门的称谓也是有一番说词的,皇城四门的含义比较明了,就不再赘述了。内城九门的含义大体是这样的,正阳门取“圣主当阳,日至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崇文门指“文教宜尊”; 宣武门指“武烈宜扬”;朝阳门指“迎宾出日”; 阜成门指“物阜民安”;东直门、西直门取民兴教化东至东海西至西垂的含义;安定门取“文臣翊赞太平,交待而后安享”之意;而 德胜门是指”武将疆场奏绩,得胜回朝凯旋”,凡此种种,均是对当时封建王朝的赞美和祝愿。

北京城自 明代后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设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是指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内、外、皇城统一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 行政区。清代 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 汉民全部驱至外城居住,腾出内城住 八旗军队及所携家眷(直至中后期,方有高级汉官被特赏内城居住,如 刘墉 刘罗锅的父亲 刘统勋)。这样,一个北京城被人为地划分成两部分,内城成为军事驻防地兼家属区,外城则是单纯的 居民区。内城、外城 泾渭分明旗人、民人界限森严。当时的 八旗很为自身的 特权地位 自豪,称自己的所居地为“四九城”,来标明自己是拱卫 紫禁城的高于他人的特殊群体,以区别居住在外城的民人。

这个“四九城”,即 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由此可知现在以“四九城”代替“北京城”的称谓,是不全面的。从地域上看,它把外城排斥在外;从历史来源上看,它是因民族歧视而产生的区域概念。倘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而使用“四九城”这个词无可非议,但是,今天如若用来特指“北京城”则有缺欠。

城之形制

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对于 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城墙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军事防御。而国都的城墙不仅仅是一种防御工事,而且还是统治中心象征,这就是 北京城墙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城墙和其他城市的城墙的最大不同之处。我国历史上的城墙主要以矩形为主,北京城的形状为近似矩形。

说到北京城,原来有4道城墙,在城市的中心,皇宫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墙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墙,虽然它也代表着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它的外面围着一圈更大的城墙,叫皇城,皇城的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城墙,此外北京的南边还有外城城墙。

紫禁城 宫城高墙环绕,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护城河,又名 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门楼,南面叫 午门,北面叫 神武门,东边的叫 东华门,西边的叫 西华门。有城就一定有门,否则就只能叫墙而不能叫城墙了。中国对于门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们常见到的西式建筑,差不多就一大门,其余多是小门,西方文化是开放的,可是建筑却是相对封闭的独立的。中国古代,从院落建筑到城市建筑,总是不厌其烦的 大建其门, 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封闭,可是建筑却相对开放。

现存的北京皇城始建于明 永乐年间(1406—1420年),它是用砖砌成的城墙,城墙的外面还涂了朱红色,墙的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门叫做大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民国时又改叫 中华门),东侧的叫“ 东安门”,西侧的叫“ 西安门”,北边的名“北安门”,清代改叫 地安门

北京从前的内城是在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内城周长约24里,一共有9个城门,老北京话说的“四九城”,就是内城东西南北的四面城墙和它的九个城门。

外城,明代时,正阳门外人口增多,为了防止外部的侵扰,1542年 刘伯温等人建议明政府修筑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给事中朱伯辰上书也建议说应该修。另外我国古代城市本来就有“内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于是 嘉靖帝下令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财政吃紧, 严嵩下来到工地巡视了一番之后,提议先修筑南面城墙,等到以后有钱了再续修其他几面。最后把已经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墙,“东折转北,接城东南角;西折转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费了十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历史

北京古城墙,目前可见到的城墙遗迹,只有金、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远古的城墙已没有了踪影。明代城墙最宏伟、最完整、最坚固。

北京的城墙历史大约起源于 商代后期。当时在北京地区有燕和蓟等自然生长的 方国

公元前1045年周灭商后, 分封诸侯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封 召公 于燕。后来燕的实力强大了就把蓟吞并了,并迁都于 蓟城。据已发现的燕国文化遗址。其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 古城区3部分。从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长方形,东西长850米,南北长约600米,城墙厚约4米,以土夯筑而成。城墙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还应当是我们北京最早的城墙了。 燕都蓟城成为战国时的名城。

战国时期,燕为七雄之一。相传 燕昭王即位后筑了黄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许多人才都跑到燕国来打工,燕国也因此而强盛起来。后来燕昭王派其中的一个叫 乐毅的人为上将军,率领大军讨伐齐国,把齐军打的大败。战国末年, 秦国派大将 王翦领兵攻破燕国, 蓟城也跟着被占领。从秦、 到西晋, 蓟城一直都被视为北方的重镇。西武帝封其子 刘旦为燕王。他在蓟城建有 万载宫、明光殿。

金中都时候的城墙是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扩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金中都是辽南京城的升级版,从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于正方形了。

据说为了扩建金中都,建城墙,当时动用了数十万劳动力,对于当时建城情景有这样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 原州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 蒙古军队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烧了整整一个月, 金中都城从此全毁。到元代至明初其遗址还有残留,等到嘉靖时修筑外城以后,这些遗迹几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 凤凰嘴村一带,还能够看到一些断断续续的土岗,那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痕。

元大都城没有在金中都基础上扩建,金中都毁成那样也没法再扩建了。于是元朝人只好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处另起炉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状也是矩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筑而成,其中有竖柱和横木用来加固城墙。这样的城墙,遇上雨天很容易被 雨水冲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在城墙顶部用苇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却是简易版的城墙,难怪明朝的时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个门。 建国门南侧的观象台,就是元大都东南角楼的旧址。

明朝皇帝决定把现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积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墙往里缩了2.5公里,又把 南城向南推进到 前门一带。城门起名叫: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等,这些名字到还在用,只是见不着城门楼了。明1564年,又修筑了包围在 南郊外面的 外罗城,也就是从前人们所说的北京外城。明朝时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门———永定门,为 中轴线的起点。整个城墙围绕着中轴线呈现一种平衡对称的审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没有做新版,只是沿袭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 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安定门内,正黄旗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朝阳门内,正白旗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 正红旗西直门内;两 蓝旗居南: 镶蓝旗驻宣武门内, 正蓝旗崇文门内。顺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门,改称 天安门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爆发,大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帝都的历史从此结束。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文明记》中对于当时的城墙有这样的描述,书中说当时的北京城分为内 外城,它们“均有坚固之城墙环绕”,那时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墙”,书的作者被“城墙之壮大所惊倒”并赞美说:北京的城墙“真正之金城铁壁”,站在城墙上“最能将北京之大观收入双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内中央与 正阳门相接之皇宫。”

城之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北京的城墙存留发生过一场论战,结果是废城派占据了上风,北京的城墙从此灰飞烟灭。

当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城墙作为古代防御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现实应有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反它的存在还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另一种意见城墙是古代文化的遗存,应该保留。保留的方法, 梁思成建议,把宽阔的城墙顶部开辟为登高游览之处,再把墙外的护城河加以修整,护城河两岸加以绿化。可以说这是一个“环城立体公园”的建议,可惜没有被采纳。否则我们今天就不会见不到北京的城墙了。

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等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观赏了。

如今北京城墙的遗迹:有 广安门外的凤凰嘴村一带残存的金代中 都城墙的遗址,和“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等几处。

自元至清,几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体现了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有的审美原则,又体现了北京作为帝都的审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和考古情况相反,对于北京来说,是城市保留了下来,而最能够体现城市格局特点的城墙却没有留下来。

城墙是农业时代系统的防御工事,对于稳定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都城,它又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是威严与神圣的象征,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象征。 北京城墙的气势是其他地方城墙无法与之比美的。

但虽经巨大的变迁,以皇城为中心的地区,还是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皇城居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观念。“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中国传统建城的理想模式。《 周礼·考工记》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 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边有太庙,即今天的 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有 社稷坛,即今天的 中山公园皇城前边是朝廷,而后面则是市场。这种格局自元大都时起,就十分准确地被体现了出来。

从北京城的平面形状上看,城墙基本是按着中轴线对称展开,这种形式体现了一种平衡美。这种平衡美,是 中国古代中庸和谐之美,在城市建筑中形象的反映,这在今天的旧城区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