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政变史话19—1

 钟家台 2017-12-13

 

 

辅臣难当顾命反成夺命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

黎明时分,天边的薄雾透出一丝微红,又一个酷热难耐的夏夜终于捱过去了。延昌殿寝宫里,齐武帝辗转病榻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来,他强支病体,照常处理国家大事。他太留恋那青烟缭绕、金鳞闪耀的盘龙御座了,他太留恋那一呼百诺、发号施令的帝王生活了。

但是,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日益加剧的病痛使他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自己的大限快要到了。为了萧家天下的未来,他不能不考虑一下自己的继承人问题了。

齐武帝即位之初,就把长子萧长懋立为太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太子忠厚仁孝,处事练达,很受朝野爱戴。十余年来,从未出过差错。把皇位传给太子,齐武帝是放心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齐武帝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今年正月,太子萧长懋竟然死在了自己的前面。

太子去世后三个月,齐武帝立太子的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命太子属官改隶皇太孙。萧昭业身材颀长,容貌俊美,写得一手好字,待人接物也颇知礼节。齐武帝很喜欢这个长孙,有意以他为皇位继承人。

但皇长孙年仅二十,自幼生长深宫,不知祖宗创业艰难,亦不谙军国大事,他能负此重任吗?齐武帝心中实在没有把握。次子萧子良倒是很好的人选。他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扬州刺史、司徒等职,富有统治经验;又善于延揽人才,他麾下的沈约、王融、萧衍、范云等,皆是当时著名的才学之士。如果以萧子良为皇位继承人,他是能够胜任的。但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古训,打乱了皇位继承顺序,难免要出乱子。思忖再三,齐武帝还是决定立皇长孙萧昭业为皇位继承人,让竟陵王萧子良辅佐他。

主意一定,齐武帝感到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翻了一个身,又睡着了。

过了几天,齐武帝病情加重,他命令竟陵王萧子良带甲杖入延昌殿侍奉医药,以防不测。萧子良以萧衍、范云、王融等为帐内军主,协助他处理事务。

萧衍生于宋明帝大明八年(464年),此时正值而立之年。他自幼聪颖好学,兴趣广泛,成年后博学多才,多谋善断,兼有文武才干,颇为时人所重。起初,他担任卫军将军王俭的东阁祭酒,深受王俭赏识。王俭曾对人说:“萧郎三十岁之内当为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后累迁随王萧子隆王府谘议参军。其父萧顺之死,他辞职归建康,不久又为竟陵王萧子良起用。

范云亦为当时名士。他性机警,善属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竟陵王萧子良很欣赏他的才学和为人,早在担任会稽太守时,即把他召入幕府,担任主簿之职。

王融字元长,是东晋初年丞相王导的后代,当时任中书郎。他自恃出身世家大族,本人又才学出众,希望在三十岁之内成为宰辅之臣,因此,对目前的职位很不满意。有一次,他在中书省值班,曾经伏案悲叹:“年近三十,尚且如此落寞,真让邓禹耻笑。”邓禹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二十四岁就担任司徒(东汉时以司徒、太尉、司空为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王融当时年已二十七岁,故有此悲叹。

七月三十一日,齐武帝进入弥留状态,曾几度昏厥过去。当时,皇太孙萧昭业不在齐武帝身边。王融平时深受竟陵王萧子良器重,他想假传圣旨立萧子良为帝,登基诏书都已经写好了。

萧衍与范云私交甚深,无所不谈。他见王融想违背齐武帝遗愿,立萧子良为帝,就私下对范云说:“自古以来,凡立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王元长徒有其表,非济世之才,今日所为,必定失败!”

范云道:“国有长君,乃社稷之福,竟陵王可勘大任。王元长行此非常之事,完全是为了国家。据我看,满朝文武,能为国分忧者,唯有王元长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