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么看张良对刘邦说的“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这句话”?

 昵称4705243 2017-12-13




图片源自网络
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这句话貌似与得民心者得天下冲突,其实两者都非常符合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不仅如此,这两句话其实是相得益彰的,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为什么老慢如此结论呢?


公,八口。古文字中,八:分别的各个维度,各方面;口:天理,合理的;故,“公”字的造字本义是:方方面面都好,都非常合理的,即,从整体角度讲最符合公共需求的东西。

人心,就是人的天性。客观上,每个人都是习惯于从主观个体自我角度看问题的,凡事都凭自己的好恶,凭自己的价值观,凭自己的私欲去为人处事。

所以,中华智慧是:你要想为社会整体和公共需求办事,尤其是办成大事,就绝不能凭自己主观上的好恶去做,也不能听信其他个人的意见,更不能听信51%大多数人的意见。因为,天性上,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主观的私欲。

不听自己的,也不能听别人的,即便是51%的大多数人的话也不能听,那么,听谁的呢?只能听天命的,听时势的,说白了,就是听客观发展规律的,这就是老慢一直在讲的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凡事都要与当前的客观环境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动态匹配,如此才能产生对天下普遍且持久好的结果。

所以,这句话,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时势,没毛病,非常符合中华智慧。

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贝又行。古文字中,贝:各方面都匹配得严丝合缝的;又:积极有为;行:客观的决策;故,“得”字的造字本义是:你的行为决策,与当前大趋势的客观需求匹配得天衣无缝,且客观上产生了对各个方面和绝大多数人普遍好的结果。这才是“得天下”的根本原理。

各方面都好,绝大多数人都好,肯定应该超过85%的人吧。所以,得民心,指的是:客观上产生了85%的人都比原先过的好一些的结果。

我们看,前者说的是,谁的也别听,只听时势的,听当前环境需求和客观发展规律的,讲的是决策过程的原理。后者说的是,要产生客观上85%的人比过去都好的结果,讲的是结果和衡量决策好坏的标准。两者正好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欢迎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谢邀,小编哄我又读了一遍史记中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淮阴侯列传。均未见此语,到网上一搜,才知此话出自港剧《楚汉骄雄》。难怪,初看此题就心中起疑,智绝人寰的张良会说此眼光短浅的昏话吗?查了史记与张良有关的篇章,才发觉上当。这话原来出自戏说的港剧,有人居然以此写论文我真是服了。

这是一句彻头彻尾哄世人投机的昏话,只要真正读懂了史记楚汉相争中各人的命运,按此话的逻辑行事者,都没有好下场。公道是什么?时势是什么?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把这弄清楚了,就知道这话是多么的混帐。公道就是大道,就是社会普遍价值认可的规律,它不在人心,还会在哪里?时势只是这大道的阶段性表现,顺从大道,虽然时势艰危,仍能锲而不舍者昌,刘邦是也。背逆大道,虽然不可一世,即便力敌千钧者亡,项羽是也。秦之所以能灭六国一统天下,顺大道也。二世暴虐,民不堪其苦,失人心也。六国贵族,借此复辟,迷于时势的短视,终为刘邦各个击破,恢复大汉之一统,虽汉初亦有刘姓之封王,巳与六国贵族割据的梦想不是一回事,刘姓封国的相权为中央所控制,而且这种封藩只是一种久乱之后的过渡。到了武帝时代,一纸推恩令就化解了地方势力的坐大。公道自在人心,这是亘古不变的大道,就是看你能不能体会到这种人心所向,是天下人之心,还是部分人之心。是明白之心还是蒙蔽之心。时势往往是部分人蒙蔽天下人造就的,它瞬息万变,有为者要把握时势,但不能让它迷了双眼,看不清真正的大道。不然你就会成为一个攀炎附势之人,一只被风吹起的猪,一旦风势一歇,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张良是这样的人吗?张良总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当天下大定之后,他就云游去也。他怎会说如此昏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