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本是上好的璞玉,奈何生不逢时

 金凯苑 2017-12-13

01

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相必曾经的慈禧也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有心爱的少年郎,也爱在手帕上绣上自己的花枝。奈何她生在叶赫那拉家族,进宫是她不能阻挡的命运。

1852年,年仅17岁的叶赫那拉氏(慈禧)进入皇宫,被赐号兰贵人。从此开始了她的传奇人生。

她苦练书法,就是要自己与他人不同,就是要在众多后宫佳丽中脱颖而出,她不要一生在深厚的宫墙里哀怨的死去。终于待她产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时,机会来了,她被册封为懿妃。

而当时的咸丰皇帝身体状况日益低下,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说是内忧外患,不足以。咸丰皇帝急需一个能代笔的自己人,于是她抓住机会博得皇帝的青睐。

经常代笔咸丰帝批阅奏章,就在这时她再次被册封——懿贵妃。并且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允许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那个被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男权社会,他们的言论怎能由一个女人妄加评论,所以他们极度不满,想尽办法要除掉她。

在咸丰皇帝死后,留下来的老人看同治皇帝年幼,而慈禧不过是个女人,他们日益膨胀的欲望已经将理智狠狠的丢弃。他们要专权。

可是这大清百年的基业怎能在他人手上,她垂帘听政,处死八大臣,将一切不满于他的人全部停职。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02

其实,她心中有爱,延至整个清王朝。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而慈禧是大力支持的,她也希望她的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1884年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对法战争,之所以可以先败后胜,转折点就在“甲申易枢”——暮气沉重、对法作战态度消极的恭王,以及其领班的军机,被全部撤换,慈禧亲自过问和主持对法战事,朝野上下,统一思想,消弭了原先和战不定的分歧,战场上的劣势,随之扭转,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慈禧的这份历史性的功绩,是不可以否认的。倘若如果中国输掉了这场战争,法国之后,其他泰西诸强,见猎心喜,必然纷纷跟进,则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就会提前掀起,就等不到甲午,更加等不到庚子了!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慈禧面告光绪:“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发布了由翁同龢起草的《定国是诏》,把讲求西学,变法自强,作为清王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

但是这场运动越是发展就越是要改变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形式,这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的。现在再回看这段历史,没念过多少书,也许慈禧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她从一生下来就接受的事封建礼教的思想,她看到国家需要更新需要改革,却无法找到任何一点理论来支撑自己想要改变的决心。

所以最终我们看到的,是因为慈禧的不同意,维新运动失败了。所以从这时开始,各种谩骂扑向慈禧,没有谁真的去想想为什么。

03

她的一生,经历了5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而在此之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是清王朝的最高统者。她希望她的国家可以长存,所以她从主战到一次又一次的退让,因为这样国家还在,带有朝一日,还可以崛起,而不是被兼并。

虽然,她执政的那些年。并没有让中国崛起,但是她尽她的全力去保全这个国家,至少清王朝因为她的存在而续命数十年。只是她所在的环境,那个社会已经到了晚期,气数将尽。总是政治手腕再强悍干练,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但是中国太大了,惯性太大了,这艘巨轮的掉头,还需要更长的、几倍于三十年的时间。她做了所有她能做的、该做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史无前例的大冲击中,维持了国土的基本完整和政治的基本独立,为中国日后的崛起,保留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钱。

但是撰写历史的人看不到这些,因为历史是成功的人写的,失败的人,没有功劳只有过错。

所以她给人们留下了诸多不好的印象。说她对列强的懦弱与无能,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中国人屈辱了几十年。因而无论从教科书到视频文字,只有她的弱小。可一个民族的兴衰怎是由一人决定的了的。

她本是上好的璞玉,奈何生不逢时。倘若换在她时,定能如武则天一般功名磊落, 芳名一世,流传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