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韵概要

 杏坛归客 2017-12-13

声韵概要


伦炳宣


    无论作新诗还是旧体诗,都离不开声和韵。特别是写旧体诗,对声韵要求得更为严格,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和推敲。如果对字词的发音和平仄押韵的技巧一窍不通,就很难写出合格的诗词。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音韵学方面的常识,把握好声律和韵律,是创作格律诗词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第一节 声调与平仄

 

    声调和平仄是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应当遵循的一种格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声调和平仄也经历了一次次的进化和演变,形成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在声调和平仄方面的种种差异。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对应关系。


    一、什么是声调

    声调也叫“字调”。主要由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构成,即音节发音时高、低,升、降的变化。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音,都可以念出四个声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声。现代汉语中,普通话通常分为阴平、阳平、上(读赏,下同)声、去声四个声调,分别用“-” 、“′” 、“ˇ” 、“`”四个调表示,标在韵母口度大的主元音的上方。例如mB这个音节就可以分别读作(妈)、m‚(麻)、(马)、m„(骂)。四种声调有着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一种口诀来概括和说明:阴平高而平,阳平往上升,上声先降后上有拐弯,去声高处往下冲。

  普通话中,除通常的四声外,还有轻声。轻声不标调号,如“啊” 、“呀” 、“吗” 、“啦” 、“呢”等。也有一些字单独念时并不是轻声,当它与别的字组成一个词汇并做为词尾或者作为叠词词尾时,应当念轻声,如“呐喊”的“呐” ,读作去声,而“唢呐”的“呐” ,就应当读轻声。又如“嚷”字,单独念时为平声(阴平),若组成叠词“嚷嚷”时,后一个“嚷”字就应当读成轻声。轻声在诗词创作中很少使用。

    古汉语的声调(这里主要指中古时期,因为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下同)由于受当时语音及各种方言的影响,与现代汉语的声调有很大差异。古汉语的声调也分为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同时还有阴阳之分,即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共八个声调。四声的名称,由南齐武帝(萧颐)、永明末沈约、王斌等人首先确定,后世沿用至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就演变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入声。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发展到现代,已分别被派入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

    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音韵学上用三句话来概括:

     1、平分阴阳,清阴浊阳。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分为阴平和阳平,其分化的标准是按这个字声母的清或浊,清声母的变为阴平字,浊声母的变为阳平字。

     2、浊上归去。古汉语中的上声字,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仍是上声字,只有全浊声母的上声字才变成了去声。

     3、入派四声。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原属于入声的字,已经分别属于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关于声母的清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拼音方式有很大区别,音韵学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又分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在这里只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二、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研究字的声调的一个术语。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容易懂了。“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在诗词的写作上,让这两类声调互相交错,就能使音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这样一来就造成诗词的节奏美。平仄的规则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格律。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平仄是:阴平和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合称为仄声。古汉语中,平声只包括平声一类,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三类。

    平声音调的字声音较长,没有升降或升降极少,平声字把音调拉长不变音。如“家”字的读音,你可以试着尽量拖长地发“ji”的读音,就可以感觉到在发音的过程中,口腔中发出的声音始终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通过声带的气流十分平稳地从口腔中流出,这个“家”就是平声字。仄声音调的字声音短暂、急促、升降较大,拖长了就会变音。比如“假”字,你可以试着尽量均匀地拖长发“jŒƒ”的读音,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声音从口腔中出来的时候,呈一种波形,首先高一点,然后中间低一些,再又升高,这是因为“假”是个上声字,属仄声中的一类。再比如“嫁”字,发音时由高而低,短暂急促,因为它是去声字,属仄声。古入声字,音调短促,有塞音韵尾,或收-g-k]、-d-t]、-b-p],如“六” 、“八” 、“十”的广州音;或收[?],如这些字的上海音。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如长沙音。总之,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发音也不同,我们暂不去考究。


    三、怎样区分平仄

    平仄的区分,作为现代汉语来说比较容易,通过多学多练,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就可以正确区分。而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要用旧声韵创作诗词,如何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来判断某字在古汉语中是平还是仄。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即:

     1、普通话中读阴平和阳平的字,大都属于古汉语中的平声字,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由古汉语的入声字变化而来,可从本书诗词韵表(附录)中分辨。

     2、普通话中读上声和去声的字,古汉语中都是仄声字。

    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区分古汉语的平仄,难度最大的是区分入声字,这里介绍几个巧识入声字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根据《中华新韵(十四韵)》推导出来的。

   1)韵部排除法。从“十四”韵列表中可以看出,有八个韵部的字不含或极少含有入声字。如果把这些韵部排除在外,入声字的记忆范围就大大缩小。凡是韵部中含有“n”的,如“an、ian、uan、üan,en、in、un、ün,ang、iang、uang,eng、ing、ong、iong”等,在“十四韵”中属“寒、文、唐、庚”韵的,都没有入声字。而在“微”(ei、ui)韵中仅有一个“北”字又读入声,在“开”韵(ai、uai)、“豪”韵(ao、iao)、“尤”韵(ou、iu)中分别只有少数几个入声字,很容易记牢。如此排除以上八个韵部以后,只对其余六个韵部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了。

  2)拼音确认法。在“十四韵”中,入声字相对集中在“麻(aiaua)、波(o、e、uo)、皆(ie、ue)、齐(i、er、ü)、支(-i)、姑(u)”等六个韵部中。从中可以看出,①凡由卷舌音声母“ch、r、sh、zh”与韵母“uo”相拼而成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如“绰、若、说、茁”等;②凡由“c、d、l、n、s、t、z”七个声母与韵母“e”相拼而成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如“策、德、勒、那、色、特、仄”等;③凡是韵母为“ue(üe)”,除“嗟、靴、瘸”之外的字都是入声字。④声母是“b、d、g、j、z、zh”,现在读作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如“白、泊、跋;答、敌、叠、读、夺;阁、国;及、颊、结、局、决;杂、凿、泽、贼、族、琢;扎、宅、折、职、筑、桌”等。掌握好这几个规律,不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识别大部分入声字。

  3)入平单列法。所谓入平单列法,就是把派入平声的入声字,除去拼音确认法所确认的入声字以外,分别从各韵部中单列出来专门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在研读或用旧韵创作诗词时准确区分平声和仄声。因为中古时期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如果记住派入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作为仄声字使用,对其它入声字无论记住与否,均可按现代汉语的读音(上声、去声)作为仄声。这样,就可以得心应手地研读和创作。但要注意,填词作韵脚字时,只能和其它入声字通押而不能和非入声字的仄声字通押。

    正确识别入声字,可以帮助我们正确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词。如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诗中“绝”、“别”、“隔”在旧韵中读入声,属于仄声字,符合该诗的格律特征。如果用新韵去对照,这三个字又都是阳平,属于平声字,这三字又正好在节奏点上,就会误认为该诗违犯了律诗的平仄格律,使你心生疑窦。

 

第二节 韵母、韵部和押韵

 

    诗词及其它的韵文作品,区别与其它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押韵。它借助诗词句末同韵字有规律的反复,造成回环相押的旋律,使人产生一种和谐的感觉,读之爽口,听之悦耳。要掌握押韵的技巧,就必须熟知韵母、韵部和押韵的基本常识。


    一、韵母的结构和特征

    什么叫韵母呢?韵母就是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其余音素。我们知道,汉语里的每一个字音,通常是由声母和韵母拼成的。如“河南焦作”四个字,依次拼写成 he nan jiao  zuo ,其中 h  n  j z 是声母, eBniBouo 是韵母。只有极少数字,没有声母,是由韵母读音直接构成的。如B(啊)、Bi(哀)、Bn(安)、Bng(昂)、Bo(熬)、o(喔)、ou(欧)、e(鹅)、=(诶)、ei(欸)、en(恩)、eng(鞥)、er(儿)等,这些字在拼音时,称为零声母字。

    我们在诗词创作中讲究韵和押韵,只和韵母有关系,同声母没有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韵和韵母的关系,了解韵母的结构特征。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汉字的韵母共有39个。拼音方案韵母表中已标出的有35个即:i(衣)、u(乌)、<(迂)、B(啊)、iB(呀)、uB(蛙)、o(喔)、uo(窝)、e(鹅)、ie(耶)、<e(约)、Bi(哀)、uBi(歪)、ei(欸)、uei(威)、Bo(熬)、iBo(腰)、ou(欧)、iou(忧)、Bn(安)、iBn(烟)、uBn(弯)、<Bn(冤)、en(恩)、in(因)、uen(温)、<n(晕)、Bng(昂)、iBng(央)、uBng(汪)、eng(亨的韵母)、ing(英)、ueng(翁)、ong(轰的韵母)、iong(雍)等。另外,还有er(儿)、=(诶)、-i〔前〕(资z、雌c、思s的韵母)、-i〔后〕(知zh、蚩ch、诗sh、日r的韵母)等四个韵母。其中韵母iouueiuen因和其它声母拼读时发生音变,根据拼音方案规定,可以分别省写为iuuiun。韵母-i〔前〕、-i〔后〕中的标号“-”,并不是韵母的组成部分,只是为了和韵母i(衣)相区别才附加的。又因这两个韵母发音部位不同,一个跟在舌尖前声母zcs的后面,一个跟在舌尖后声母zhchshr的后面,才又以〔前〕、〔后〕相分。〔前〕、〔后〕也不是韵母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韵母通常都不单独标列,不能自成音节,只能附在zcszhchshr的后面。

    韵母又分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由一个元音单独作韵母的叫单韵母,有Boe=iu<-i〔前〕、-i〔后〕、er共十个;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合成的韵母叫复韵母,有BieiBoouiBieiBoiouiu)、uBuouBiuei<e共十三个;由一个或两个元音再带上一个鼻辅音nng合成的韵母叫鼻韵母,有BnenBngengongiBnienin)、iBngienging)、ionguBnuenun)、uBngueng<Bn<en<n)共十六个。

    韵母的结构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头又叫介音,韵腹又叫主元音,韵尾又分元音韵尾、辅音韵尾两种。其中韵腹不可缺少,韵腹之外,或有韵头,或有韵尾,还可以同时又有韵头又有韵尾。韵母中只有一个语音单位时,它就作韵腹,如dB(答)”中的“B” ;有二至三个语音单位时,开口度大的作韵腹,韵腹前边的是韵头,韵腹后边的是韵尾。如“duo(多)”中的“o”是韵腹,“u”是韵头;又如“dBng(当)”中的“B”是韵腹,“ng”是韵尾;再如“huBng(黄)”中的“u”是韵头,“B”是韵腹,“ng”是韵尾。

    韵母在结构和发音上还有其它特点,因和韵的关系不大,就不再讨论。


     二、韵和同韵

    所谓韵,就是一个音节的收音。构成韵的条件主要取决于韵母中的韵腹和韵尾,与韵头(介音)没有关系。如妈(mB)、家(jiB)两字音节中的“B”就是这两个字的韵。同样,山(shBn)、河(he)两字音节中的“Bn” 、“e”分别是这两个字的韵。

    我们在写诗填词时讲韵,实际上是为了追求一种音韵上的和谐之美,而产生这种美感的基础则是音节上的同韵。何为同韵?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音节的收音相同。例如,妈(mB)、家(jiB)两个字音节的收音都是“B” ,山(shBn)、川(chuBn)两字音节的收音都是“Bn”,我们就可以说,“妈”和“家”同韵,“山”和“川”同韵。

    哪些韵母在一起才能称为同韵呢?根据韵母的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没有韵尾,只要韵腹(即主元音)相同,就是同韵。这类韵母有三组:

  一组是B(啊)、iB(呀)、uB(蛙),主元音都是B(啊);

    二组是=(诶)、ie(耶)、<e(约),主元音都是=(韵母ie<e中的e应读作=);

    三组是,韵母都是u”的字。这种韵,因主元音相同,收音也相同,可称作同音韵或叫音同韵。

    2、没有韵尾,只要韵腹(即主元音)相近,也是同韵。这类韵母有两组:

    一是e(鹅)、o(喔)、uo(窝),虽有eo两个主元音,因它们的读音很相近,不仔细分辨,很难分清,且发音部位也接近,所以同韵。凡是这种类型的同韵就叫做大致相近的韵或叫音近韵。

    二是i(衣)、<(淤)、-i〔前〕、-i〔后〕、er(儿),这五个韵母虽都是单韵母,但读音较接近,所以也算同韵。其中韵母er的读音与i<-i〔前〕、-i〔后〕有较明显的区别,因读音为er的字极少,总共只有十几个常见字,所以也归并到这一组。

    3、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这类韵母共有六组:

   第一组,ai(哀)、uBi(歪),韵腹都是B,韵尾都是i

   第二组,ei(欸)、uei(威),韵腹都是e,韵尾都是i

   第三组,Bo(熬)、iBo(腰),韵腹都是B,韵尾都是o

   第四组,ou(欧)、iou(忧),韵腹都是o,韵尾都是u

   第五组, (安)、 iBn(烟)、 uBn(弯)、<Bn(冤),韵腹都是B,韵尾都是n;

   第六组Bnng(昂)、iBng(央)、uBng(汪),韵腹都是B,韵尾都是ng。这类韵也可算作同音韵。

    4、韵腹读音相近,韵尾相同,也是同韵。这类韵母有两组:

    一、en(恩)、in(因)、un(温)、<n(晕),韵腹ei<读音相近似,韵尾n相同;

    二

eng(亨韵)、ing(英)、ueng(翁)、ong(轰韵)、iong(雍),主元音eio读音相近似,收音ng相同,韵母的整体读音很相近,这两组韵母构成的韵,都是近音韵。

    以上四种情况总共可以列出十三个同韵,“十三辙”就是依此为依据划分的。但随着语音研究的深入,又有人把“-i”不作为韵母。与其相拼而成的“zi(资)、ci(雌)、si(思)”和“zhi(知)、chi(蚩)、shi(诗)”以及“ri(日)”便成了零韵母。《中华新韵(十四韵)》就将其专门列成一个韵部。


    三、韵部、韵目和韵书

    我们了解了韵和同韵,就不难理解韵部和韵目的划分。什么是韵部和韵目呢?韵部就是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为一部,韵部的标目及其次序叫韵目。“平水韵”分为一百零六个韵部,其中平声上卷又分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最早的韵书是魏人李登的《声类》、晋人吕静的《韵集》,久已不传。隋朝陆法言的《切韵》,不仅是实用的书,也是审音的书,原书亦不传。近代发现唐写本《切韵》残卷,有人认为其中的一种,最接近陆氏原本,因而考定《切韵》分一百九十三韵。此书以当时洛阳语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它方音,为唐宋韵书的始祖,音韵学上推为重要著作。唐朝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为增订《切韵》而作,分一百九十五韵,今尚完整。北宋初年陈彭年、邱雍等奉命编写的《广韵》,稍晚由丁度、刘淑等增补《广韵》而成的《集韵》,都是以《切韵》为根据进行修订的,分二百零六韵。《广韵》分韵太繁,不便于应试作诗文之用,金人将其合并为一百零六韵,即后来所谓“平水韵”。这以后的《韵府群玉》、《佩文诗韵》等韵书,都是“平水韵”的翻版,都属于《切韵》一系的韵书,无论如何改编,都不符合实际语音。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北曲而作,根据北方语音编制,分十九韵,每韵再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用反切注音,这是韵书上的一大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明清以后,就已经形成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官话”,一九五五年,中央有关部门着手进行文字改革,并逐步形成了《汉语拼音方案》,从而诞生了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韵书。二○○四年,《中华诗词》编辑部集中全国著名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博采众长,编写了《中华新韵(十四韵)》。

    在当前诗词创作的两大主流中,一是依据旧声韵,一是依据新声韵。用旧声韵创作诗词所依据的多数是“平水韵”,用新声韵创作诗词所依据的多数是《中华新韵(十四韵)》。下面,我们就将这两本韵书作一简单介绍。

    1、“平水韵” 。“平水韵”原为金代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原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又将原不同用的上声“迥” 、“拯”及去声“径” 、“证”,分别合并为一部,成为一百零六部。其中,上平声、下平声各十五部,上声二十九部,去声三十部,入声十七部。每一个韵部中,又包含着多少不一的字,为元、明、清以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又一种分一百零七韵,上声“迥” 、“拯”不合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现已失传。(“平水韵”韵部、韵目及字例,可参看本书附录:诗词韵表)。    

    了解“平水韵”相关知识,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用旧韵创作诗词,还有助于我们阅读古典诗词。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韵脚字“哀、回、来、台、杯”在“平水韵”中属于平声“灰韵” ,是“灰韵”相押。但“哀、来、台”与“回、杯”其韵腹不同,在实际语音中又不属于同韵,如果不了解“平水韵” ,就会认为这首诗不合韵;再看其中的“急、白、百、独、浊”都是入声字,“急、白”又在节奏点上,若无“平水韵”知识,就会错误理解诗律;“独”字的位置也很关键,如按现代汉语拼音,是个平声字,若不了解“平水韵” ,就会把这一句看成“三平调” ,犯了律诗的大忌。

    2、《中华新韵(十四韵)》。《中华新韵(十四韵)》 是在传统诗词蓬勃发展和诗韵改革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它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又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韵母划分为十四个韵部,即:“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 ,较之“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部,减少了九十多个韵目,为诗词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中华新韵(十四韵)》以“同身同韵”为韵部划分的标准,将韵身(韵腹、韵尾之合称)相同的字,归于同一个韵部,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中华新韵(十四韵)》按照“只分平仄,不辨入声”的原则。把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定为平声字;把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定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需要用入声韵的词牌曲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每个韵部的后面还标出该韵部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便于使用时查找。同时还根据“音随意定,韵依音归”的原则,对多音字按不同的读音,分别归于不同的韵部,使用时。可根据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中华新韵(十四韵)》与旧韵相比,要简单、宽泛得多,且容量大,又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也不妨碍使用更为严格、更为详细的韵目。对于繁荣诗词创作是有促进作用的。


  四、诗韵改革

  诗词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沿用旧韵创作已形成了共同遵守的规范。在现代诗人中,仍有一大部分习惯于用旧韵写作诗词,这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语音的形成和完善,旧韵的发音方式和现代语音越来越显得不协调、不融洽,如果一成不变地仍旧沿用旧韵创作诗词,就会影响诗词的健康发展。所以诗韵改革势在必行。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主张,也是进行诗韵改革的指导方针。这个方针摆正了与旧韵书的关系,提倡使用新韵创作旧体诗,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同时又要求,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用新韵写旧体诗,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音韵范围宽泛,便于诗人在创作诗词时更加灵活地选择韵字,减少“出韵”的发生。我们知道,“平水韵”是从《切韵》演变而来,并不都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和现在的普通话差别就更大。例如,“空”和“龙” ,在实际语音中韵腹韵尾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平水韵中,却分别属于“东韵”和“冬韵” ,用旧韵写格律诗不能互相押韵;但在填词的时候,“东韵”和“冬韵”又同属第一部,又可以互相押韵。再如,“门”和“轩”在实际语音中并不同韵,其韵腹完全不同,但在平水韵中又同属于“元韵”,若用旧韵写格律诗,可以互相押韵,但在填词的时候,“门”属于第六部,而“轩”则属于第七部,又不能互相押韵。 这种错综复杂的韵目划分,很容易妨碍诗人在创作时的思路。如果用新韵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本人曾用新韵习作一首七律《山韭菜》:

根红苗正在寒门,多见石头少见人。

夹缝求生生性强,壁岩立脚脚根深。

风摧枝萎群芳悴,霜打叶肥独自馨。

过往游仙皆见爱,攀崖走峭漫山寻。

   该诗首句入韵用“门” ,这在“平水韵”中属于“险韵”或者“窄韵” ,但用《中华新韵(十四韵)》就宽泛得多了。诗中“门、人、深、馨、寻”在新韵中,同属“文韵” ,可以通押。而在平水韵中,则分属“元韵”(门)、“真韵”(人)、“侵韵”(深、寻)、“青韵”(馨)四个韵部,不能通押。由于采用新韵的方式,就使思路更加开阔,而且方便快捷。

    二是符合现代语音,可以使诗词韵律更加优美,和谐上口,便于吟诵。前面说过,由于旧韵并不都符合实际语音,所以用旧韵写出来的诗词,有些读起来并不能让人感到押韵。如刚才所谈到的平水韵中的“元韵” ,假如把“门”、“轩”分别用在同一首诗的韵脚字上,这首诗读起来就会感到不顺口。再例如前面所举杜甫的《登高》,其韵脚字“哀、回、来、台、杯”按平水韵是“灰韵”相押。但“哀、来、台”与“回、杯”其韵腹不同,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拗口。像这类情况,在古诗中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依照新韵(尤其是《中华新韵》)进行创作,此类现象就不会发生。即使用旧韵写诗,若能避开使用这种韵部收音不同的字,其韵律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诗韵改革势在必行。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字旧时的读音和现在的读音明显不同,如“斜” ,旧时读作“xia(霞)” ,在平水韵中属“六麻” ,依此为韵的诗为数不少,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如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假如还用这三个字作韵脚字,写现代诗词,“斜”字就要读现代音,其韵律美就会大打折扣。再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忧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该诗首句入韵,韵脚字迟、悲、时、知、涯,属平水韵“四支”,其中“涯”又分属支、佳、麻三韵。若与佳、麻两韵中的字相押,读起来较顺,在此处与支韵的字相押,读起来就显得拗口。而且该诗中还有一个“悲”作为韵脚字,使该诗的五个韵脚字就有三种韵身,使人读起来韵味大减。


    五、几种特殊的押韵方式

    何为押韵?按字典的解释,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诗词押韵,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作品有节奏、声调之美。押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最早的诗——《诗经》中的作品就已经开始用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一直流传下来。在没有韵书以前,诗人都是根据语音来押韵的。魏晋以后,开始有了韵书,人们在创作诗词时,须按韵书规定的韵部、韵目相互押韵,但也有少数变格。新诗押韵则不受韵书的限制。纵观古往今来诗坛的押韵方式,可谓百花争艳。因以下各章在介绍诗词格律时要分别阐述各自的押韵要求,下边仅就几个特殊的押韵方式作以简单说明。

    1、邻韵。在旧韵书中,如果某几个韵部的韵尾相同,韵腹也比较接近,就称为邻韵。在“平水韵”中,其邻韵情况是,平声韵:东冬、江阳、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青、覃盐咸。此外,歌、麻、蒸、尤、侵五个韵部的字不能和其它平声韵的字通押;上声韵:董舯、讲养、纸尾荠、语麌、蟹贿、轸吻阮旱潸铣、筱巧皓、梗迥、感俭豏。此外,哿、马、有、寝四个韵部不能和其它上声韵的字通押;去声韵:送宋、绛漾、寘未霁、御遇、泰卦队、震问願翰谏霰、啸效号、敬径、勘艳陷。此外,个、祃、宥、沁四个韵部的字不能和其它去声韵的字通押;入声韵:屋沃、觉药、质物月曷黠屑、陌锡、合叶洽。此外,职、缉两个韵部的字不能和其它入声韵的字通押。在新韵(中华新韵)中,因为实行的是同身同韵,凡是韵腹韵尾相同的字都归并在一个韵部,因此,也就没有邻韵。

    2、、通押。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其中一部分相通的韵部,作诗时可以互押。如上述“平水韵”中的邻韵。

   3、叶韵。也叫“谐韵” 、“协韵” 、“协句”。指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它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读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朝陈第根据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音,不应随意改读。这种“谐韵”的方法流传下来,成为一些人读古诗的习惯,即便今人也有受此影响的,如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中的“回(h’i”字读作“h’Bi怀)” 。再如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李奶奶的唱词:“……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叫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斜” ,其中的“斜”按现代读音应读作“xŠe” ,但此处为了协韵而用古音读成“xŠB” 。

   4、险韵。作诗时,选用艰涩生僻的字押韵,让人读起来觉得惊警险峻而又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唐宋诗人中曾有故意押险韵以炫奇的,唐韩愈就喜欢用险韵。宋苏轼有《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其一: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其二: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

    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用“尖” 、“叉”二字押韵,虽属险韵而造语自然,被推为险韵中的名作。后因以“尖叉”为善用险韵之代称。

    5、唱和。亦作“唱酬”、“酬唱”。其用韵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依韵,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2)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4)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相同。如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就是一首次韵(步韵)的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挠头。

再看一看乐天(白居易)的《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新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两首诗中的韵脚字,都是同一个字,而且位置相同。

    6、分韵。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 ,一称“赋韵” 。古代诗人联句时多用之,后来并不限于联句。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素壁联题分韵句,红炉巡饮暖寒杯。”

    7、进退韵。“进退韵”又叫“进退格”,邻韵通押格式的一种。两韵间押,即第二、第六句用甲韵,第四、第八句则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例如,第二、第六句用“寒”韵,第四、第八句则用“删”韵。若第二、第六句用“鱼”韵,第四、第八句则用“虞”韵。一进一退,别具一格。其例式如下图:

   ① □□□□□□□,

   ② □□□□□□□。(“寒”韵)

   ③ □□□□□□□,

   ④ □□□□□□□。(“删”韵)

   ⑤ □□□□□□□,

   ⑥ □□□□□□□。(“寒”韵)

   ⑦ □□□□□□□,

   ⑧ □□□□□□□。(“删”韵)

    8、辘轳韵。“辘轳韵”又称“辘轳格”,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辘轳韵者,双出双入,即第二、第四句用甲韵,第六、第八句用与甲韵可通的乙韵。如先用“七虞” ,后用“六鱼”等,双出双入,此起彼落,有似辘轳。其例式如下图:

   ① □□□□□□□,

   ② □□□□□□□。(“寒”韵)

   ③ □□□□□□□,

   ④ □□□□□□□。(“寒”韵)

   ⑤ □□□□□□□,

   ⑥ □□□□□□□。(“删”韵)

   ⑦ □□□□□□□,

   ⑧ □□□□□□□。(“删”韵)

    9、葫芦韵。“葫芦韵”又称“葫芦格”,与进退格同为用韵的一格。葫芦韵者,先二后四。如“东”、“冬”通押,先二韵“东”,后四韵“冬”。先小后大,有似葫芦。其例式如下图:

   ① □□□□□□□,

   ② □□□□□□□。( “一东” )

   ③ □□□□□□□,

   ④ □□□□□□□。( “二冬” )



(摘自伦炳宣编著的《诗词格律简明手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