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刹海的真面目终于曝光了!

 shudongke 2017-12-13

什刹海,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都不陌生,那你们说什刹海是什么样子的?是黑夜如白昼的喧嚣,还是无尽涌动的人群?然而你自以为看到的什刹海并不是它真正的面目。



那时候的什刹海周边和北京的其他胡同一样,住着好几辈的老北京人。河面上游来游去的野鸭子,河边是背着手拿着收音机听京剧的老人,还有提着鸟笼的大爷。



夏天,一放学,捣蛋的小小子们一个挨一个的往河里跳,打水仗,游泳比赛。冬天来了,这边就成了冰场,喊上发小儿,拿上冰刀就下场了,白口罩、大围巾、将校呢军帽、军大衣、上百人的拉龙,热闹极了。



跟着奶奶穿过荷花市场去买好吃的,回来的时候再逛逛荷花市场。看到胡同口的邻居,趁奶奶他们说话的时候,爬到树上摘榆钱也不洗直接塞嘴里吃,甜丝丝的,比糖还好吃。



那个时代的什刹海也热闹,也喧嚣,但不嘈杂、不混乱,还没有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2003年后,酒吧、夜场、各种潮流小店开始进驻什刹海畔,曾经平静的什刹海变得吵闹起来。起初的小酒吧还很有情调,带着点小文艺,一大波爱好唱歌的青年来这里驻唱,伴随着水光潋滟,月色静好。



然而,不知道何时起,这里渐渐改变了“味道”,各种南腔北调聚集在一起,夹杂着噪音、垃圾和莫名的金钱肉体,什刹海的文艺范慢慢消失,成为年轻人夜生活的聚集地。



2015年,被“改造”的不像样的什刹海成功落选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什刹海的落选很令人心痛,然而你以为什刹海只有这么简单吗?不,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



传说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想修城建墙,但修了三面发现没钱了,发愁啊。这是刘伯温拿着大烟袋抽了一口说:“这北京城有个商人叫沈万三,人称财神爷,咱们可以找他搞投资。”


朱棣大喜,连唤沈万三进城,三儿早听到了这个消息,赶紧把家产换成金子,封印在十个大坛子里,埋在不同的地儿,穿一身乞丐装进宫哭穷:“你看我穿成这样,哪有钱啊!”


刘伯温心眼多,知道三儿没说实话,举起烟袋就打。三儿肯定不会乖乖挨打,撒腿就跑,你追我跑,最后俩人都没劲儿了,三儿只好全交代了:“就这儿,挖吧,我就这么多了。”很快挖出一大坛金子,刘老觉得他还有,继续敲,终于把三儿的金子全榨干。刘老觉得还没完,继续追,谁知道年纪大了,没跑到鼓楼街,人就驾鹤西游,手里的烟袋也飞出去,变成了如今的烟袋斜街。



朱棣得了金子高兴的修墙去了,剩下的几个大坑没人管,随着雨水和小河的汇流,逐渐形成现在的几片海,当时叫“十窖海”,后来北京话连成了“什刹海”。



什刹海原名“十刹海”,刹指寺庙,十刹是说这里寺庙众多,不单单是十座庙,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大藏龙华寺、广化寺、火德真君庙等。


位于积水潭的郭守敬像


其实什刹海是由元朝郭守敬开凿,是元大都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又名积水潭)、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后来这里成为京杭大运河输送物资的码头。


什刹海附近,也是“风水宝地”,清朝的王爷都喜欢在这儿建府。


恭王府

1851年恭亲王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名字也由此而来,'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



其实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就是那个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和珅,所以可以想象恭王府其实建的很不错,后来转给号称“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庆僖亲王永璘(嘉庆皇帝弟弟),第三代主人才是恭亲王奕訢。




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醇亲王府

1872年醇亲王奕譞成为宅子的主人,醇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醇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二层后罩楼。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



这里是纳兰明珠旧宅,纳兰明珠是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傅,他的长子、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



宣统皇帝出生于此,按大清规制,光绪继位后醇亲王必须迁出,于是才有了这座醇亲王北府。


(光绪皇帝)


1963年,宋庆龄迁入此地居住。如今,府邸部分为国家宗教局所在地。


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前海西街18号,纪念馆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时曾是恭王府的马号,民国初年营建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梅兰芳故居

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1961年梅兰芳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



丁玲故居

丁玲是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晚年住在后海大翔凤胡同3号院,现在是《民族文学》杂志社。据说曹雪芹曾在胡同6号院住过。



银锭观山

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故景名为“银锭观山”。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在北京为数不多的斜街之一。其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清朝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由于对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斜街上开起了一家家烟袋铺。当时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着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鼓楼斜街”也就顺应潮流,改叫 “烟袋斜街”了。 



烟袋斜街保存完好,现在已经和南锣鼓巷等知名景区一样,是每个来北京的人闲暇时寻找美食,看古玩,赏书画古建筑的好去处。


北京什刹海体校

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始建于1958年,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什刹海西岸,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优秀体育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走上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领奖台,迄今已有38人获得世界冠军,其中有7位为奥运会冠军。马龙、张怡宁、丁宁、李连杰等都是从这出来的。




什刹海自成游人必玩地儿之后,美食店一个接一个开起来,可真正有什刹海风味的老店却难觅。



还记得前海东沿那个烤肉季吗?以前的名字叫“潞泉居”,后来因为店主姓季,改名为烤肉季,是家150年的老字号了,他们家的烤羊肉特别好吃,香飘千里。有人曾吟诗赞道:“银锭品味烤肉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坐,酒澜人醉语丝丝。



过去的什刹海集市上还有一种名菜叫苏造肉,当初是清朝的一个宫廷菜,大清亡后传入民间,现在已经难以寻觅了。



集市上必吃的一道美食就是莲子粥,用糯米烧得浓淡得宜,粥内的莲子粒粒可数都浮在粥面上,再点缀上各种蜜饯,色香味俱全。


怀念和小伙伴在什刹海钓鱼

怀念胡同口那甜丝丝的榆钱

怀念花丛中“自投罗网”的小蝴蝶

什刹海,何时再现旧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