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说再见——向潦浒母校致敬

 初83班 2017-12-13

  消息来得有些突然,在母校(麒麟区第二中学,曲靖市第三中学,曲靖市第二中学)迎来6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却要和她说再见……我以为60年会是一个轮回,一个新的书声琅琅的九月就快来了,没想到母校再也等不来那样的九月……

  什么是母校?
  就是那个你一天埋怨她八遍,却不许别人说她一句坏话的地方。
  就是那个你刚来的时候巴不得早点走,可真要走的时候,又急切的希望能多留一两天的地方。

  难说再见,忘不了建校初期,师长们扛木料,脱土基,种地开荒;忘不了师长们植果蔬,修水池,挖鱼塘;忘不了师长们啃玉米,吃土豆,喝瓜汤……

  难说再见,忘不了清晨校园里的声声哨响,忘不了食堂飘来的酸菜土豆香,忘不了傍晚在运动场边被篮球打落的饭缸……

  难说再见,忘不了作文在《校园之声》的播放,忘不了《山泉》校刊那油墨的芳香,忘不了每年都在纪念“12·1运动”的红歌合唱……

  60年前,1956年7月,当年的曲靖县委,收到了云南省教育厅的批示,同意新建“曲靖第二中学”。选址潦浒龙凤山,划拨土地62681.9㎡。
  批示到来之前,恢复“盘江中学”的呼声,在百姓间广泛流传。

  抗日战争胜利后,曲靖县长杨玉生倡议在潦浒办一所学校,会同曲靖、陆良、沾益三县土绅协商募集资金。
  沾益何非等人捐两百亩农场,孙雨仓等人捐三百万国币。
  1946年7月正式定名为“曲、陆、沾三县联立盘江中学”,县长杨玉生任名誉校长,教师多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

  杨函清老师创作了《盘江中学校歌》。
  歌词大意是:“盘江,南盘江,源远流长。经三省,越两邦,伸进太平洋。通舟楫,灌田亩,便利农工商。文献古越州,东爨立汉唐,平罗马,曲靖与陆良,潦浒为中央。举起多事,伟伟民强,创始日,日寇伏投降。同心德,教育建国,辟穷荒。盘江,南盘江,源远流长。”
  平罗马——指富源、罗平、马龙三县。

  解放初期牺牲的革命烈士魏贤,苏绍成就是盘江中学的学生。
  1949年7月,盘江中学地下党交通战,继续开展工作,负责秘密递送文件,转送革命干部到游击区,为解放云南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8月,中共曲靖地下党党员吴跃魁以教师身份,到盘江中学开展工作,在学校秘密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负责曲靖地下党与边纵游击队龙海山区根据地的通讯联络工作。
  1949年春天,革命活动进一步发展,盘江中学成立了“黎明合唱团”,大唱革命歌曲,还创办了《盘江报》,张荣忠负责主编。
  1949年秋,由于国民党89军的滋扰,经费缺乏,盘江中学停办。

  母校的规矩——学校对祭扫烈士墓,从来都是认真严肃的,倒不是因为校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这么简单,只因母校有红色基因,革命情怀。
  我甚至认为,母校创办的时间应该从1946年7月,创办“曲、陆、沾三县联立盘江中学”算起。

  龙凤山上再一次响起上课铃,是1956年9月23日。教室墙壁没有粉刷,窗户上没有玻璃。

  学校只有一名音乐教师和一名数学教师,其余的教师,全部从机关干部中抽调。

  当年,学校杂草丛生,夜里有狼出没。幸好,当时曲靖县委发了两支步枪,各班发一盏汽灯。

  校址古木参天,俯视南盘江。建校批示要求:“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庙房,因陋就简,抓紧基建,九月按时开学”。

  学校买了辆马车,就是依靠一辆马车,和无数勤劳的双手,把学校的基础建起来。

  建校初期,饥饿威胁着全体师生。怎么才能不挨饿?学校有地,那就自己开荒种菜,种粮食,养猪……凭借这个办法,全校师生渡过了饥饿难关。

  母校的规矩——入学通知书上从来不会遗漏的一句话:“新生报到时带锄头一把。”从母校创办那天起,入学带锄头一把便是铁的规矩。数十年,这个规矩变成了一个传统。
  热爱劳动,始终是母校要求的必修课。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菜地,种植的蔬菜,可以卖给食堂,也可以拿到菜市场卖,卖得的钱算作班费。

  1964年9月,结合农村生产队缺乏会计的实际,学校招收会计班学员,先后招生2个班,为农村培训会计80人。
  1965年春,师生自己排演的花灯剧《三月三》在曲靖各地演出,受到百姓广泛点赞。

  1977年之后,母校三次高考成绩居全曲靖第一。

  1979年,曲靖师范在曲靖第二中学南侧建校,1981年曲靖师范进城,校产划归二中。
  1983年8月,校园占地面积为72556㎡,藏书12500册。

  1984年,学校更名“曲靖市第三中学”。校风:勤奋 朴实 团结 进取。数十年,校风不改一个字。

  1988年9月,共青团中央、国家农业部,国家科委授予曲靖市第三中学“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1993年学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

  1991年到1996年,五年间,母校曲靖市第三中学,先后接待了400多次6000多教育工作者,教育专家,政府官员的参观访问。

  母校的规矩——每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全校大扫除。班主任亲自带领打扫,学校领导班子负责检查,检查之细、之严,超出大多数同学的估计。就是这条规矩,培养了我们热爱生活,先从自己的床铺和课桌开始。
  这条规矩也保证了,5年间,6000多嘉宾访问母校,我们并不用突击打扫校园。

  1991年,学校藏书21269册。

  1991年5月,曲靖市第三中学,被列为“联合国人口教育”试点学校。同年9月19日,全国农村教育深化改革研讨会的400多名代表参观母校。
  1993年联合国驻华官员访问曲靖第三中学,并题词“曲靖三中是人口教育发展的榜样”。

  1996年,建校40周年庆典。我印象最深的的一句话是“建校40年,校内无一人违法犯罪。”

  母校的规矩——学校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同学之间年龄差明显,住校生占多数。学校订了条规矩,食堂买饭必须排队,排队只遵循一个原则,先来后到。排在最后面的风险是,可能只剩一个菜。
  所以,放学铃一响,就能看到同学们拿着饭盒飞奔往食堂,但一进到食堂,就是另一番景象,一列列纵队有序往前移动。
  我所有的排队习惯,全是当年在母校养成的。

  这是学校实验楼。就是在实验楼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不再抽象。
  实验室设置了音乐教室,其实只有一架风琴,实验室上音乐课的好处是可以不影响到隔壁班同学。
  我记得,上生理卫生课,男女生分开,女生到音乐教室去。

  这是学校足球场。清晨,校长吹着哨子,催促同学们起床,让大家去足球场跑两圈,然后洗漱吃早餐,这是母校的一个传统。
  学校曾经有校级的足球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赛。
  感谢母校每年一届的校运会,还有足球联赛,排球联赛,篮球联赛……让我早早的就掌握了各种比赛的规则,如果我勉强是个体育迷,那也是母校培养的。

  这是学校核桃林。核桃林里有乒乓球台。我不知道,是因为核桃林记住了乒乓球,还是因为乒乓球记住了核桃林。没有乒乓球拍,只有用笔记本外壳,或者合适的瓦块当拍子。
  记得我的整个中学时代,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只球拍,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没有的。

  母校的树,已经百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母校60岁了,现在我们却要和她道别……

  母校是平凡的,60年她默默地在龙凤山陪伴着一批批孩子成长……
  母校是谦卑的,60年她培养的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可她今天却默默离场……
  母校是伟大的,60年她敢于坚持成就了一次次教育典范,就算今天的离席,她也要留下让世人深深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薛永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