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错,我们就是佛系读者

 顿悟渐修 2017-12-14

几天药姐的朋友圈90%的90后都出家了,缘起于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的刷屏文。作为一名一心向佛的00后,决定总结一篇佛系读者给大家。

 

佛系读者,主要指,已经读书100本以上,遇到过各种奇葩励志毁三观书籍,被虐后,也能放平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一种平和的态度笑看一切无脑文,甜的肉的虐的都可以。

 

有以下部分特点:

 

1、不追网红书,看哪本随缘

2、从来不为喜欢的派系或作者撕逼

3、不会主动和人交流读书心得也不会拿书里的只言片语去装逼,觉得尴尬
4、朋友圈从来不发任何和读书有关的内容,经常觉得他是个文盲

5、不加任何读书交流群

6、读不到书也无所谓,早一点读晚一点读读不读书都在那里
7、读书前的晚餐:吃草、喝枸杞菊花茶、炖的乌鸡汤

8、不管读没读完,每天晚上12点准时入睡,慈悲为怀,睡太晚对kindle不好

 

今天佛系读者本人药姐还精心为你们准备了一分佛系书单,教你如何和自己和平相处:

 

/1/

《人生的枷锁》

 

 

这本书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物形象与毛姆本人如出一辙。


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冷漠无情的牧师亲戚家。因为口吃(书中主人公的缺陷换成了瘸腿)、个头矮小而遭受欺负。压抑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敏感、自卑、对他人缺乏信任、缺少安全感的性格。


带着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枷锁”,菲利普跌跌撞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追寻。


和每个年轻人一样,他经历了求学、外出闯荡、爱情、友情、恋人背叛、朋友背叛、世俗眼光……诸多痛苦和打击之后,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领悟人生大道。


主人公最让药姐敬佩的有两点:


一是他自我剖析、自我否定的勇气。

二是他敢于为自己人生负责,不放弃生活的态度。


他也曾年少轻狂、一意孤行去大城市闯荡,虽然灰头土脸但不改初衷;出于对艺术的追求,他毅然辞掉工作去巴黎学画画;也曾穷途末路,饿到眼睛昏花差点活不下去……


但他从未抱怨过,成功和失败都老老实实地接受。药姐为他“尽管世界待我如此薄情,但我从未放弃生活”的佛系精神所感动。


 /2/

《与神对话》

 

 

这本书中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是神——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在认识与不认识、存在于不存在、天人合一与天人分离之间循环往复。这就是生活的循环,也是你所说的宇宙之轮。”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从创造宇宙万物的“神”的视角,重新讨论了人的生活和地球宇宙的方方面面。其中对于死亡的认知,显然超出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经验:生命并不会真的死亡,灵魂一直存在。


许多曾经“死去”的人并不相信死亡------因为他们并没有经验到死。与此相反,他们觉得(因为他们确实是)生机勃勃。所以他们感到糊涂。自我可能会看到身体躺在某个地方,蜷缩着,纹丝不动,然而自我突然在上方四处移动。灵魂感到奇怪:“咦,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动?”它将会发现它自身就在身体上方回旋,好奇地观察着静止的身体。


我们可以当他是胡说八道,但在真正死亡之前确实无人知晓答案。我们知道的只有,有的人死了,没有葬礼,也没有墓地,比动物还不如!有人莫名其妙打针死了,有人被画砸死了,有人被闪电劈死了,死亡都无所畏惧,“我们”有什么放不下的。

 

 /3/

《农夫哲学》

 

一位年近八旬、身患癌症的老人回到花园除草耕地,从牧场、猪草、防风树中体悟的生命真谛。


他也曾躲在麦仓里嚎啕大哭,但走出麦仓,他还是那个风趣幽默,在书中和你唠家常、聊利息的隔壁邻居。


在书中,他有一整套自己的“自然哲学”生命观:觉得自然本身坚韧,无常变迁却又能随机应变。同时也要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从中能够获取朴素的哲理,这一点很像中国的“天人合一”。


他回归自然的几年,是他向自然学习的几年,在自然佛系生命观的帮助下,他最终战胜了癌症。


 /4/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我问母亲怎么会这样,她说,愉悦不是缘于书中人物的生或死,而是他们体现或表达的东西,或者他们是否能让人们一直记住。”


得知母亲患胰腺癌晚期后,作者威尔与母亲开始了这场两个人的读书会。


他们阅读同样的书,在母亲化疗中一起讨论。有诗歌、小说,穿插着对母亲传奇人生经历的回忆。


他们从作品中聊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有的书让人充满耐性,有的书让人陷入沉思。


母亲说:“我喜欢听到他们的故事,认识他们,找到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任何帮助。这样,我的生命才得到无法用语言表述的丰富。”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生的无意义无价值,那才是真的无法超度的一生。


/5/

《假面自白》



哲学上三大终极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而《假面自白》回答了“我是谁”这个问题,只有摘下自己的面具,才能真正靠近答案。


《假面自白》中的“平冈公威”就是作者三岛由纪夫自己。他化身书中那个尚在迷雾中的、极力隐藏自己同性恋倾向的年轻人。通过丰富的内心描写,探索自我,冷静地剖析自我,并且坦诚地面对了内心最深处的本我,毫不掩饰地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青春期性心理。


虽然三岛在书中屡次提及自己的软弱,但这恰恰是十足的勇气。


摘下面具,不必为自己的另类感到羞愧,认同自己的缺点,认同自己与主流世界的不同。


从自卑到自负,继而升华为认同自我的不足,这期间所需要的勇气,大概就是成长所需要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