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青铜专题

 RK588 2017-12-14


最近我们结束了《考通》全书内容的二轮梳理,总体结构主要遵循原参考书目中的时间逻辑框架,按照时代顺序依次整合。鉴于二轮复习有些小伙伴还有些难以吃透和把握的地方,我们计划利用剩余5周左右的时间以考古学专题为例重新进行整合,以期再度提升。





本期进入古代青铜专题


铜是人类最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天然的纯铜称为红铜。红铜具有良好的可锻性、可塑性以及一定的强度和硬度,所以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在铜中加人适量的锡而冶炼出合金铜,这种合金铜的锈常呈青绿色,因而被称为青铜或锡青铜。用青铜制造的器具称青铜器。青铜比红铜有显著的优点,一是熔点低,二是是硬度大,三是青铜铸件不易出砂眼。由于青铜有这些优点,便很自然地取代了红铜,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金属器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中国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直到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与中国的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


人类用铜的历史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最早的铜器多为一些锻打或熔铸的小型红铜饰物等。青铜出现之后,便很快广泛地用于制作工具、武器和其他日用器具,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时期,繁盛于夏商周时期。因此,中国的青铜时代相当于夏商周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秦汉以后,随着传统礼制的日渐衰微,以礼器为中心的青铜器制造业逐渐衰落。此外,由于铁器制造业的发展,使得生产工具和武器多用铁制造,西汉以来漆器的普及和东汉以来瓷器的发展,生活用器也多为漆器或瓷器。因此,汉唐时期,青铜器已渐渐被其他器物所取代,失去了先秦时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形制纹饰精美而为世界所罕见,而且许多青铜器上铸刻有铭文(金文或钟鼎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因此,青铜器的研究在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青铜铸造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铜器多为冷锻法直接锤打成型,也有一部分是单范铸的。到了夏商周时期及其以后,青铜器绝大部分是范铸而成的。在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安阳殷墟遗址、陕西张家坡遗址及东周列国都邑遗址几乎都发现有铸铜作坊遗址,往往出土有坩埚残块、木炭、铜锭、铜渣及数以万计的陶范,说明商周王室及诸侯所用的青铜器大多是就地生产的。特别是在山西侯马晋都新田的牛村古城南,发掘了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铸铜址,出土了陶范5万余块,其中完整或能配套的近千件,为研究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序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根据考古发现的铸铜遗存的研究和铜器铸造痕迹的观察,铸造一件青铜器需要经过制范、熔铜、浇铸等一系列工序。


青铜器铸造主要使用浇铸法,其可分为“浑铸法”、“分铸法”和“叠铸法”等几种。“浑铸法”是一次将整器浇铸完成。这种方法浇铸小型器物较为容易,对于大型器物,则需用大型熔铜炉熔铜,或用多个坩埚同时熔铜,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浇铸完成。否则就会形成冷隔现象。如商后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公斤,当时一个坩埚一次只能熔铜12.5公斤,则一次需要70个坩埚同时熔铜,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分铸法”常用于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器物。即分别铸出器体和附件,再将附件附在器体上,浇铸铜液后合为一体;或先铸出附件,再将附件嵌人器体范中浇铸成型。商代已经使用了分铸法,西周和东周时期更加熟练。“叠铸法”是将若千烘烤过的陶范叠合组装起来,用一个总浇口,一次可浇铸出十多个或更多的铸件。这种方法出现于战国时期,多用于铸造货币或小型器物。


青铜器装饰纹样分类

    

夏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人物及社会活动等几类。

    

动物纹样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类纹样,主要有兽而、龙、牛、羊、马、猪、虎、象、兔、鹿、鸟、龟、蛇、鱼、虹、蚕、蝉等。


饕餮纹

是一种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的一种粗眉巨眼、突鼻阔口的兽而形纹样,象征古代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故也称“饕餮纹”。


鸟纹

青铜器上的鸟纹比较形象,尖喙长尾,作前视或回首状。鸟纹盛行于商代至西周,商代早期的鸟纹多短身短尾,长冠后飘,一般不作主纹;商代末期到西周中期的鸟纹大量出现,多长身长尾,长尾后卷;鸟头上有上翘或下垂的冠者,也称为凤鸟。


蛇纹

无角及爪,身体曲折,头部较宽大,有一双突出的眼睛。蛇纹出现于商代,西周时不多见,东周时蛇纹盛行。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蛇纹均不作主纹使用,有的排列成带状。东周时的蛇纹变小,有作卷曲交连状,也称之为蟠虺纹。


植物纹样在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中并不多见。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早期仅有仰叶纹、垂叶纹、四瓣花纹等;西周晚期出现藻纹、粟纹、圆花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树木、花草纹等。


几何纹样在商周青铜器的各种装饰纹样中,数量仅次于动物纹样。常见者主要有云纹、雷纹、涡纹、鳞纹、弦纹、瓦纹、波浪纹、重环纹、圈带纹等。其中连续的圆形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称云纹,连续的方形回旋构图也称雷纹,二者也常合称云雷纹。涡纹是圆形几何图案,近似水涡。鳞纹形似鱼鳞,常上下几层重叠;最早见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乳钉纹形似凸起之乳突状,排成单行或方阵,或各置于斜方格中。弦纹为器表凸出之横线,盛行于商周时期。圈带纹由排列成带的圆圈组成,也称联珠纹;圆圈中有的有一圆点,有的没有;多饰在器物的肩部或器盖的边缘等部位。波曲纹的线条曲折如波浪起伏。瓦纹由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一排排瓦沟,也称平行沟纹或直棱纹。


商代青铜器纹样中开始出现人面纹,饰于鼎腹部正中,眉、目、口、鼻俱全,呈半浮雕状,形象生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错嵌、刻镂等装饰新工艺的出现,器纹样更加精细艳丽,产生用写实手法表现的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现实社会生活图像。


青铜器装饰工艺


范铸法

即通过陶范铸造纹样的工艺,这种工艺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一战国时期青铜器最主要的装饰工艺。即先在泥模上雕塑出所要装饰的纹样,通过翻范把纹样反印在外范上,待外范半干时,再修整并将纹样的细部雕出。也有在外范上直接雕刻纹样的。东周时期,则有采用花纹印版在泥模上捺印以提高工效。合范浇铸后,即可铸造出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来。


填漆法

即用黑或红漆装饰青铜器的工艺,它们或被填于纹地土来陪衬烘托主纹,或填在纹槽中构成主纹。填漆工艺早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在河南罗山蟒张商墓中出土的4件铜鼎,就是以黑漆填嵌在云雷纹中衬底的。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墓中出土的铜尊上的变形龙纹,是用黑漆在纹槽中填饰的;同墓中出土的饰圆涡纹的铜缶,就是这种工艺。广东肇庆战国墓出土的铜器上,通体饰勾连鸟和云气纹,其纹线细处错银,粗处填朱漆。


错嵌法

即先在青铜器上铸或凿、刻出口窄底宽的纹槽,然后将金或银或红铜的丝、条片等捶打嵌人槽内,最后错磨平整。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金属的色泽对比形成鲜丽的图案。嵌错法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


镶嵌法

玛瑙等物镶嵌在铸就的青铜器表面纹槽中。早在二里头文化中,就发现有镶嵌绿松石的铜器,商代镶嵌绿松石主要见于兵器和一些小型器物上;西周到春秋时期镶嵌工艺不很发达,这样的标本少见;战国时期镶嵌工艺发展到鼎盛阶段,不仪有镶嵌绿松石者,还有镶嵌孔雀石、玉和玛瑙者,而且常与错金银工艺同施于一器,组成绚丽的图案。


线刻法

即用刻刀在铜器表而刻出细如发丝的图案。这种工艺出现在春秋晚期,战国时期较为流行;一般刻于器壁较薄的壶、鉴等器物上。纹样主要有人物活动、车马建筑、花草树木、珍禽异兽等。如河南辉县赵固出十的“宴乐射猎纹铜鉴”和辉县琉璃阁出土的“乐舞狩猎纹奁”砚等。


包金银法

即在铜器表面包一层极薄的金片或银片。这种技术大约在商时期已出现,如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发现的青铜人头像,有的面部包有薄金面罩;河南浚县辛村西周时期的墓中曾发现包金的矛柄和兽头。战国时期的包金银的铜器发现较多,如辉县琉璃阁、寿县蔡侯墓、临淄郎家庄、陕县后川等地均有发现。


青铜器铭文

    

青铜器铭文,是指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主要是青铜礼器上的铭文,也称金文或钟鼎文。商代到西周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春秋时期的铭文有铸造的也有刻凿的,战国及其以后,则多为刻凿或错嵌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器铭文是商代晚期的。


商代青铜器的铭文字数较少,较早的铭文仅几个字,内容大都是族徽、人名或父祖名等。如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妇好”铭,司母戊鼎有“司母戊”铭等。商代晚期开始有了长达数十字的铭文,内容大抵是受赏而为父辈做器。如西安发现的商晚期“臣高鼎”,器内壁铸有4行17字铭文;河南安阳后岗祭祀坑出土的戌嗣子鼎有铭文30字,是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铭文最长者。


西周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且多长篇。内容有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册命、盟誓契约等。现存最长的铭文是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计32行、499字,记述了周宣王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的史墙盘,共18行284字,记述了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实及扒及做器者家世。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漳西周窖藏的利簋,内底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商之事,是现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具一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2003年1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的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出土了鼎、壶等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总字数超过4000。


东周时铸刻铭文的青铜器日益减少,且一般都很简短,长篇较为罕见。列国文字也不统一,吴、楚等国之器的铭文,有时书成鸟篆,如“宋公栾”戈等,装饰性的功能加强。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多为记载督造官吏与作器人名、制作地点、器物所有者等,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东周时期的铭文大都是刻成的,也有用错金、银法做成的,如著名的“鄂君启节”和“秦虎符”等。“鄂君启节”1957年4月于安徽省寿县城东丘家花园出土,共4件。其中车节三、舟节一,是研究战国时期交通及经济等方面的珍贵的史料。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特别是宫廷贵族使川的青铜容器和度量衡器上,往往也刻有铭文、铭刻一般有铸造时间、置用地、监造者和工匠姓名、容积和重量、批次和编号等内容。


商代青铜器


商代的铜器大都是铜和锡、铅合金的青铜器,为商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商代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增长,冶铸技术日趋成熟,有许多艺术珍品。至商代晚期,有的铜器上出现了较长的铭文。因此,商代铜器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分期

商代铜器可以分为早、中、晚3期。


早期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晚期所出铜器为代表。早期铜器发现较少,器形简单。铜礼器只有一、二种,胎质很薄,铸造也较粗糙,既无花纹,也无铭文。但有的铜牌饰以绿松石镶嵌出纹饰,显示出较高的技艺水平。


中期以郑州商代遗址黄陂盘龙城遗址所出铜器为代表。中期的铜器发现较多,礼器的种类增加,有鼎、鬲、觚、爵、斝、卣、罍、盘等,此外也有兵器和工具。此期的铜礼器胎质一般仍较薄,花纹也较简单,只有单线条的花纹带。但也已经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表现出相当高的铸造技术水平。


晚期以安阳殷墟出铜器为代表。这是商代铜器发展的极盛时期,发现的铜器很多,年代也较可靠,这个时期的铜器有很多新的器类,器形也有明显的变化,铜礼器一般都较厚重,花纹也较繁缛,并开始出现铭文。


器型和花纹

商代铜器按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礼器。礼器又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等。食器有鼎、鬲、甗等,酒器种类最多有觚、爵、觯、斝、尊、卣、壶、觥、罍、盉、瓿、方彝。水器有盘。


商代早期的铜礼器只发现爵和斝两种,爵多为束腰,平底,三足短小,无柱,一般也无花纹。商代中期铜礼器有很大增长,酒器以觚、爵、斝为核心,爵的形状与早期的有所不同,没有明显的束腰,三足也较长。食器中鼎有几种形式,郑州发现的方鼎为方斗形,与后来的长方形的方鼎不同,颇具特色。中期的铜礼器普遍有带状的纹饰,大都是单线条的饕餮纹,或在上下夹以圆圈纹。另外,还有乳钉纹和圆涡纹等。


晚期的铜礼器发展更快,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型,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偶方彝都是前所未见的。这个时期还盛行以鸟兽形象铸成铜器。晚期铜礼器中酒器仍占绝大多数,最主要的是觚和爵。爵的形状有较大的变化,多为圜底,高柱,三棱形足,很少再有平底的。晚期的铜器一般都较厚重,最著名的是安阳西北冈出土的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公斤。铜器花纹趋于繁缛,表现在普遍以雷纹为地纹,主体花纹的式样除饕餮纹外,还有夔纹、龙纹、蝉纹、鸟纹、蚕纹、龟纹及各种几何形纹饰,花纹往往布满全器,很多铜器的器身还有凸起的扉棱和牺首等装饰。乐器有铙和鼓。铙是3件一组大小递减的乐器,鼓发现较少,鼓面上有鼍皮纹,表明是仿照木鼓铸造的。兵器有钺、戈、矛、刀、镞、盔和弓形器等。戈的数量最多,形式上也有不少变化,最常见的有直内戈、曲内戈和銎内戈几种,晚期还出现有胡有穿的戈。钺出现于商代中期,大型的钺往往出于较大的墓中,可能是权力的象征。刀的式样也较多,有凹刃直背的,也有弧刃凸背的;柄首有作环形的,也有成兽头形的;工具有斧、锛、凿、铲、锥等;车马器有軎、辖套、踵、轭、镳等。


西周青铜器


西周时代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等,是周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各诸侯国的铜器多有发现。西周铜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时期青铜冶铸技术日趋成熟,铜器种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有许多铸工精湛的艺术珍品传世,并且这时期的铜器多有长篇铭文,因此,西周铜器的研究对于说明西周社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均有重要意义。


分期及器型

西周铜器一般分3期。


西周早期铜器是商代铜器的继续和发展,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包括方鼎)、鬲、甗、盂;酒器有觚、爵、角、斝、觥、觯、尊、卣、方彝、罍、壶及陈器用的禁;水器有盘、盉等。少见的还有乐器铙和用器铜镜。鼎一般为直耳立于口沿之上,腹较浅,多柱足。器物的铸造通用合范法,多较厚重。纹饰崇尚繁缛,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的鸟纹、蚕纹、直纹、乳钉纹等。不少器物有突起较高的扉棱和大角的兽首形附加装饰,到本期后半,鼎、尊、卣、方彝等器腹下部膨出,呈现所谓倾垂的特点。兵器常见戈、戟、短剑等。戈多为短胡。戟为浑铸,又有上端作刀形的勾戟。短剑多有鞘。总之,本期铜器器形制作凝重结实,花纹造型庄严典重,仍属青铜器的鼎盛阶段。


西周中期铜器有简朴的趋势。早期常见的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已减少甚至消失。列鼎和编钟开始出现,簠、匜等新器种出现于本期之末。器型也有明显变化,鼎的柱足逐渐向蹄足过渡,鼎腹呈长方扁形。簋有盖渐多。花纹方面,带状的花纹增多,流行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变形夔纹,瓦纹开始盛行。此时期铜器有明显的过渡性的特点。


西周晚期铜器以简朴为主,在铸造上也有粗陋苟简的迹象。常见的炊器有鼎、鬲;酒器有尊、罍等;水器有盘、匜等。新器种有浅盘的铺等。列鼎、编钟件数加多。兵器流行中胡、援末三角形的戈。器形方面,鼎足几乎都为马蹄形足,簋多鼓腹有盖,有的在圈足下另加三足。纹饰方面,夔纹、鸟纹绝迹,最常见的纹饰是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瓦纹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