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人,就该这样霸气活着!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7-12-14

 1:

你有体会过失去一个人的滋味吗?


就好像原本满是你的味道的房间,突然清空了,所有你的物品和味道都带走了,连心也一起,空了。

 

也许只有在真正失去一个人的时候,我们才会学会珍惜。我们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懂得拥有的含义。以为属于自己的就会永远属于,所以任性。

而所有珍惜的可贵,都只有在失去后才懂得。可是当你明白这一切的时候,失去的东西早已与你毫无瓜葛。



 2:

于歆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工作能力强,更是一个贤妻良母,下了班就是在家陪着孩子和整理家务,看似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却在她快三十岁的时候在离婚书上结束了


原来婚后,于歆的老公整日忙碌,在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她也体谅丈夫工作辛苦。可是日子一长才发现,丈夫不仅对自己漠不关心,对家庭更是不闻不问。



每次回到家什么也不做,只会躺在沙发上问着饭有没有做好,于歆想着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这一切就默默的忍住了。


可直到有一次,儿子突发高烧,于歆给他打电话,还没来得及说孩子生病了,对方就以忙的理由匆匆挂掉,那一次难言的体会让她彻底凉透了心。为什么老公在婚前婚后变化会这么大?如果是为了伤心而结婚那我还结这个婚干什么?


 3:

有人说,离开一个人,放弃一件事,从来都不是突然的决定。于歆对先生的期待感越来越少,渐渐产生了离婚的念头,她不知道的是她先生也是同样的想法。


和平谈完离婚的最后于歆才得知,先生竟是嫌弃她的不修边幅?于歆有些失控,为了婚姻和爱情她抛下了爱美之心,做起专职太太,没想到先生竟如此在乎自己的外在,同样是因为这点对自己产生了厌恶的情感。


都说男人是视觉动物,这话错不了。



去民政局那天,于歆盛装打扮,把被柴米油盐熏染的暗黄的肤色盖上了厚厚的粉底,又黄又枯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穿上了特意新买的连衣裙,整个人看起来精神了不少。为了祭奠她的婚姻,也是为了迎接新的生活。


不知情的人,真会以为她这是要去参加宴席,而不是去离婚。



一开始她先生还后悔了,拼命和于歆道歉说自己不该这么肤浅,想挽留彼此的婚姻。


于歆算是看清了一个男人,也看清了自己,有些东西可以舍弃,可是不能为了其他东西舍弃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本钱。


 4:

半年后再见到于歆,整个人都不一样了,摆脱了消耗自己的婚姻,认真对待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去做了很多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去跑步、去旅行、去感受这个世界。


现在的她看起来就像个还没结婚的小姑娘,不论从内在气质还是外在的穿衣打扮,从以前的一层不变的灰姑娘,摇身一变成白雪公主,我开玩笑的问她:你最近变化好大?是因为离婚心境产生变化引起的吗?


她笑着说:婚只是让我走向自信道路上的第一步,只有离开错的人,才能遇见最好的自己。除此之外我要感谢闺蜜给我介绍的一个品牌顾问的微信给我。


她是一个女装品牌的时尚顾问,一开始我只是想随便挑几件新衣服穿穿而已,可是通过和她的交流,渐渐熟悉起来发现她人真的很不错,还很敬业专业,最后做起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她真心为了我解决了不少烦恼,当然很多是关于穿着打扮上的建议,是她让我更明白女性要独立自强,我的外貌我做主。现在的我丝毫没有受到上一段失败婚姻的影响,而是在爱自己道路上越来与自信。




曾经有很多年,每当提起爱打扮爱化妆的女人,总会有满脸鄙夷地说“肤浅、虚荣”,好像只有不修边幅的女人才是真的高级无染。


然而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成功女性,从不会在外表放松自己,她们把保持健康的身材、精心修饰的面容作为自律的一部分,同样也活得精彩。




 5:

张爱玲小的时候非常渴望长大,而她心目中的长大表现为:“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


因为长大意味着可以更自由地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能够逃离家庭掌控自己的命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于是,她9岁时画画给杂志投稿,得到了第一笔稿费,便迫不及待地去买了一只口红。


对于她来说,口红是她对原生家庭,对那个时代的反抗。花钱就能买到的口红,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比这个物品本身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


我从不否认心灵美的重要性,也不拒绝拥有“有趣的灵魂”,但我更希望这颗有趣的灵魂能够包裹在“好看的皮囊”之下。许多年来,有不少人探索买新衣服对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也有人质疑女人为什么爱买衣服。


我想答案应该很简单,因为它是取悦自己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又是下定决心改变的第一步。


你的新衣是爱的催化剂,是生活的兴奋剂,更是人生的棉花糖。




你,准备开始换新衣服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