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身带个保温杯 只能说明你老了

 昵称657285 2017-12-14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剧中达康书记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都被人觉得是气质款,要照着去买!

  但实际上,出门随身携带保温杯的,又岂止是达康书记,生活中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

  只是这个剧没出来之前,这类人基本上都遭遇的是鄙视;这个剧一出来,好像立马就自带了一份洋气。

  可是我只想说——

  服务员问点什么饮料?大家纷纷掏出膳魔师说:“续水就行。”

  ■朱殊

  年轻人对三样物件选择性失明:路边的投币摇摇车、小学的学区房、中年人带的热水杯。我知道,因为我年轻时也是如此。可等到有了牙牙学语的娃娃,我不仅心甘情愿地给路边的摇摇车投了币,还不甘人后地买了学区房。现在,热水杯也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我的视线。

  20岁奔30的路上,我的饮料清单是: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喝,康师傅柠檬红茶比绿茶好喝,冰糖雪梨最好喝。就在我东挑西拣的时候,我妈掏出随身携带的热水杯,频繁点评:“碳酸饮料不好喝,不好喝!”

  我们中间也有异类,一名25岁的同事随身带水杯喝凉水——她曾留学澳大利亚,中国买水3块钱一瓶,到了澳大利亚就是3dollars,农夫山泉都要27块一瓶。她只好随身携带透明杯子一个,喝完又在街头的水喉处接水装满。可回国之后她马上就被我们洗脑了:接冷水喝?你还是时尚现代的中国青年么?三个月后她终于加入了人手一瓶饮料下午必喝咖啡的行列。

  到了30+35+40+的年龄,伙伴们渐渐地被中年团体和平演变。聚会上服务员小妹问来点什么饮料?大家纷纷掏出膳魔师或乐扣乐扣,说:“给我续水就行。”然后热烈地交换养生经验,如何早睡早起(过去都是交流熬通宵的光荣经验);找到好的中医调理身体,分享膏方(过去都是分享美食);找到好的针灸师治疗椎间盘突出;睡眠差的诉说各种入睡经验。这样的话题每次至少交流半个小时以上,才能进入下一个议题。

  随身携带热水杯好在哪里?第一,满足个性化需求。泡药茶的养生于一饮一嘬之间,喝白开水的庆幸自己远离了糖精和添加剂。第二,养胃。就像宝钗给宝玉科普的,“若是冷酒喝下去,岂不是要用那肚肠来温它?”保温杯里的水滚烫地倒出来,点点滴滴慰藉着中年人焦虑的心。有同属初老族的同伴在纽约第五大道的五星级酒店半夜被胃痛醒,光着脚,手持药片,找了一层楼终于找到一壶冰水,此时,对热水杯的思念让她差点落下泪来。才明白,不管有没有一颗中国心,总归是有一个中国胃的。

  初老的表现是什么?就是懂得身体是自己的,不是仇人的;明白身上这些看上去平庸的所有零件都是一次性的,维修价格昂贵无比。于是愿意为了它去忍受日常的繁琐,例如,掏出杯子,出门前滚烫的热水灌进去,回家后再用刷子刷干净。

  无论到哪儿,首先问的是“你们这儿有开水不?”

  ■柳时言

  我老公很自恋,经常自我夸耀:“你看我身材保持得还可以噻,肚子都没得。”我毫不留情当场揭穿:“可是你头上的白头发已经暴露了一切。”老公很不服气,马上说:“白头发算啥子哦,少年白!”我在心里呵呵两声,然后拿出杀手锏:“晓不晓得,像你这种走到哪儿都杯子不离手的,那就是老了的标志!”

  真的,毫不冤枉啊,我老公从四十来岁开始,只要出门超过半个小时,走到哪儿都要拎着他那个水杯。有时候只是去离家不超过三站路的百花潭公园散个步,他都要把他那个茶垢多厚的象印不锈钢水杯带起。如果下了电梯没走几步,你突然听到他“哦豁”一声,不用想,也不用回头,绝对是搞忘带刚掺好鲜开水的水杯了。

  更不要说出去旅游了。他那个水杯,远的跟我们去过日本冲绳,越南岘港;近的就不用说了,平乐、安仁都留下过它的倩影。至于川西、贵州、云南、新疆,甚至黄山的迎客松,都曾一睹它的芳容。

  可这男人带着杯子上路,也不是什么省心的事儿。无论到哪儿,首先问的就是“你们这儿有开水不?”有一次去阿坝玩,中午,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馆子,两车人兴高采烈地坐下准备点菜吃饭了。且慢,我一向随和的老公发话了:“算了,换一家吧,这儿开水都没得。”同行的另一位男同胞一听,马上拎起他自己的杯子附和道:“要得,走,换一家。开水都没得咋行哦!”

  幸好现在没有开水的馆子还是少,所以跟这种男人出门,最常见的画面就是:大家在桌子上埋头苦吃,旁边,一个高高的不锈钢水杯被拧开了盖子,里面正冒出呼呼热气。吃好,休息一会儿,女人发话:“走,开车走了嘛。”男人一脸舒坦地坐在板凳上,点根烟,不紧不慢地说:“再等一会儿,水还有点烫。”

  好不容易等他觉得水不烫了,那就走吧。可是才走出没多远,背后就听到一句喘着粗气的问话:“师兄,这是你们的水杯哇?”一看,果然。千恩万谢,一派和谐。

  这样的有惊无险在经历了N次之后,就在前不久的清明节,我老公那个跟随他征战了无数个地方的水杯终于被搞丢了,据他回忆,应该是掉在了金堂淮口一家有机农场的湖边,“你们下船时叫得惊抓抓的,我忙着牵你们就随手把杯子放在了旁边的田坎上”。

  我忙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一个朋友,还把跟随了她一路的水杯掉在了台湾九份的老街上了呢。”

  从武汉到成都,我舅保温杯不离手

  ■葛艺宁

  直到今天,每次一回想起去年夏天小舅来成都探亲的画面,我脑海里就会闪现出一只高大银白的不锈钢保温杯——它伴随在舅舅身边,形影不离。

  从我到火车东站接他们开始,这只杯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舅舅舅妈一人背了一个大包从出站口出来,舅舅左手拖了只拉杆箱,右手还拎着一只半尺多高的杯子。是的,专门腾出一只手来拎这只杯子。

  我第一反应就是:啧啧,果然老年人都爱随身带杯子!可这杯子也太大了吧,亏我舅一路从武汉带到成都来。

  到了爸妈家,我妈早给他们泡好了乌龙茶,还特地用了她珍藏的一套骨瓷茶具。然而我舅悠悠地坐在沙发上,拧开保温杯猛灌一口,说:“我最近嗓子有点上火,泡了胖大海。”

  第二天,我们开车带小舅和舅妈去附近游览。上车第一件事,小舅就把他那只“大钢筒”往驾驶座和副驾之间那个专门插杯子的筒里一塞,我换挡的手动不动就要碰到那只杯子,有两次还把杯子撞倒了,其中一次更是骨碌碌滚到了我脚底下,只好在等红灯的时候拼命弯腰去捡。

  后来小舅也意识到了不妥,就主动把杯子抱在怀里。我过意不去,劝他放回来。没想到这一推一劝竟跟随了一路。

  每到饭点,找好馆子坐下来第一件事,小舅就要找老板把开水掺满。30多度的高温呀,看着那亮晃晃的大钢筒矗立在饭桌上,杯盖打开着,冒着腾腾热气,我就想冒汗。

  最郁闷的是第二个周末,去青城山那天,太阳特别大,停车场离山门又有很长一段距离。下车后一群人都沿着山脚开始往上爬了,突然听到小舅“哎呀”一声。我回头一看他两手空空,心想坏了。

  小舅也很不好意思,说:“没事没事,你们先走,宁宁你把车钥匙给我,待会儿约个地方你们歇会儿,我取了杯子就来追你们。”

  我实在忍不住,说:“舅啊,天这么热何必跑那么远,路上有好多卖水的,半山腰还有茶馆。”

  “哎没事没事,反正都是溜达,又不赶时间,你把钥匙给我就行了。”

  抬头看到我妈的眼神,我很快明白自己该怎么回答了,马上说:“哪能让你跑啊,我去拿!我年轻,跑得快!”

  于是,我含恨花了半个小时,在烈日下走了个来回,然后拎着两斤重的大杯子又爬了半小时的山,才在一个凉亭下找到了翘首以盼的舅舅。

  水开了,抓一把“三花”丢进去,然后提溜着下楼拐进单位

  ■李嘉茗

  我爸酷爱喝茶——不是所谓的茶道,就是劳动人民最爱的——加班茶。

  那时候我爸在食堂工作,是真的忙,一个单位几百号人,一日三餐全归他们管。坐办公室的叔叔阿姨到了单位,可以先泡茶、看报纸,再到食堂吃早饭,但我爸他们从进厨房的那一刻起就停不下来:那会儿的火都是自己生,烧煤。淘米、洗菜、蒸饭、炒菜,几个大老爷们还要负责洗碗。除了管人的吃喝,单位还喂着几头猪,每天还要给猪送饭。

  他们食堂一共就几个人,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讲,人人都“忙到飞起”,有时候连口开水都顾不上烧——真的没时间,那时候也没饮水机。所以我爸习惯早上5:30起床,刷牙、洗脸,烧开水。水开了,就从茶叶罐里抓一把“三花”丢进他巨大的玻璃杯里,泡上整整一大杯!这个玻璃杯还是我吃完糖水罐头剩下的,特别大,足有1000ml。刚烧开的水特别烫,我妈为此还专门给我爸这个玻璃杯织了件“小背心”,泡好茶,他就提溜着他的茶缸下楼拐进单位上班。

  食堂的叔叔每人都有这么一个大缸子,等忙过了午饭,就能歇下来烧一锅开水,再给每个人的杯子添满。所以他们人人上班都提着自己的杯子,整整齐齐地摆在进厨房的巨大案板边上,通过不同颜色、款式的“小背心”区分。后来我妈心疼我爸冬天也只能喝凉开水,就给他买了个不锈钢真空保温杯,那玻璃大缸才黯然“下岗”。

  总之,三十多年食堂师傅的工作干下来,我爸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走哪儿都带着他的茶杯,从不落下:去亲戚家串门,不用别人给泡茶——咱自己带着呢;去公园喝茶,交了茶位费,只要老板提壶开水来就行——咱自己有茶呢。为了方便携带,我妈又给他勾了一件保温杯专用的“小背心”——方便我爸走哪儿都带着,提着顺手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