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行解第五

 传统文化网站 2017-12-14


译解  武老夫子


 

【原文】孔子在卫,冉求言于季孙曰:国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却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卫,卫将用之。己有才而以资1邻国,难以言智也,请以重币2迎之。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

【译文】孔子在卫国,冉求对季孙氏说:国家有圣人却不能用,这样想治理好国家,就像退着走而又想赶上前面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的。如今孔子在卫国,卫国将要任用他,我们自己有人才却去帮助邻国,难以说是明智之举。请您用丰厚的聘礼把他请回来。季孙氏把冉求的建议禀告了鲁哀公,鲁哀公听从了这一建议。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冉求劝说季孙氏,而季孙氏又劝说鲁哀公请回孔子的故事。

——————————————————

【注释】1.资:(zī吱)《易·巽·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管子·五辅》:“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老子·二十七章》:“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庄子·大宗师》:“尧何以资汝?”郭象注:“资,给济之谓。”《孟子·离娄下》:“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荀子·性恶》:“今之人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战国策·秦策四》:“王资臣万金而游。”高诱注:“资,给。”《篇海类编·珍宝类·贝部》:“资,给也。”《集韵·脂韵》:“资,助也。”这里用为给与、供给、给济之意。

2.币:(bì毕)《书·康王之诰》:“宾称奉圭兼币。”《周礼·大宰》:“四曰幣贡。”《管子·幼官》:“以尔封内之财物,国之所有为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孟子·万章上》:“汤使人以币聘之。”《荀子·大略》:“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记·曲礼》:“幣曰量幣。”《礼记·月令》:“用圭璧更皮幣。”《战国策·齐策三》:“请具车马皮幣。”《说文》:“幣,帛也。”这里用为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之意。

 

【原文】孔子既至,舍1哀公馆焉。公自阼2阶,孔子宾阶,升堂立侍。

公曰:夫子之服,其儒3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45之衣。长居宋,冠6章甫7之冠。丘闻之,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以乡,丘未知其为儒服也。

【译文】孔子回到鲁国,住在鲁哀公招待客人的馆舍里。哀公从大堂东面的台阶走上来迎接孔子,孔子从大堂西面的台阶上来觐见哀公,然后到大堂里,孔子站着陪哀公说话。

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吗?

孔子回答说:我小时候居住在鲁国,穿的是宽袖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缁布做的礼冠。我听说,君子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随其乡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儒者的服装。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舍:(shě摄)《管子·戒》:“桓公外舍而不鼎馈。”《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墨子·非攻中》:“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韩非子·说林下》:“许由逃之,舍于家人。”《礼记·月令》:“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这里用为住宿之意。

2.阼:(zuo)《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仪礼·乡射礼》:“席主人于阼阶上。”《礼记·冠义》:“故冠以阼。”《说文》:“阼,主阶也。”本义为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之意。

3.儒:(rú茹)《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荀子·儒效》:“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里用称为有文化知识的人之意。

4.逢:(féng)《书·洪范》:“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列子·皇帝》:“汝逢衣徒也。”《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这里用为“大”、“宽大”之意。

5.掖:(yè业)胳肢窝。后作“腋”。《礼记·儒行》:“衣逢掖之衣。”《说文》:“掖,一曰臂下也。”

6.冠:(guàn)作动词,戴。《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楚辞·九章·惜诵》:“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这里用为戴帽子之意。

7.章甫:《论语·先进》:“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荀子·乐论》;“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荀子·哀公》:“然则夫章甫、絇屦、绅带而搢笏者。”《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里指红白相间的丝织品做成的礼帽之意。

 

【原文】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曰:略言之,则不能终其物;悉数之,则留12未可以对。

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译文】鲁哀公问:请问儒者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说:粗略地讲讲,不能把儒者的行为讲完;如果详细地讲,讲到侍御的人侍奉以致疲倦也难以回答。

鲁哀公让人设席,孔子陪坐在旁边,说:儒者如同席上的珍品等待别人来采用,昼夜不停地学习等待别人来请教,心怀忠信等待别人举荐,努力做事等待别人录用。儒者自修立身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留:(liú刘)《管子·侈靡》:“贤不可威,能不可留,杜事之于前,易也。”《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行表缀之数以教民,以为烦人留日。”《易·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庄子·山水》:“无留居。”《荀子·大略》:“无留善,无宿问。”这里用为滞留、拖延、搁置之意。

2.仆:(pū菩)古时男子谦称自己为“仆”。《晏子春秋卷八·外篇第八》:“今仆托国主民,而女欲奔仆。”《战国策·燕策》:“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非敢如是也。”

 

【原文】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1,小让如伪。大则如威2,小则如媿3。难进而易退,粥粥4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56,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忠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的衣冠周正,行为谨慎,对大事推让好像很缓慢,对小事推让好像很虚伪。做大事时神态慎重像心怀尊严,做小事时小心惭愧像不敢去做。难于进取而易于退让,柔弱谦恭像是很无能的样子。儒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儒者的起居多斋戒拒斥外人,坐立行走恭敬,讲话一定诚信,行为必定中正。在路途不与人争好走的路,冬夏之季不与人争冬暖夏凉的地方。不轻易赴死以等待值得牺牲生命的事情,保养身体以期待有所作为。儒者预先准备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慢:(màn)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诗·郑风·大叔于田》:“叔马慢忌,叔发罕异。”《公羊传·隐公三年》:“不及时日,渴葬也,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这里用为缓慢之意。

2.威:(wēi)《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史记·陈涉世家》:“教我先威众。”这里用为威严、尊严之意。

3.媿:(kuì愧)惭愧。后作“愧”。《庄子·骈拇》:“永媿乎道德。”《荀子·儒效》:“众人媿之。”《礼记·聘礼》:“所以媿厉之也。”《说文》:“媿,惭也。从女,鬼声。”

4.粥:(zhōu)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孔子家语·儒行解》:“难进而易退,粥粥若无能也。”

5.齐:(zhāi)通“斋”。《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管子·轻重己》:“同族者入,殊族者处。皆齐。”《左传·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礼记·中庸》:“齐明盛服,以承祭祀。”《孟子·公孙丑下》:“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仪礼·士冠礼》:“齐则缁之。”《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6.难:(nán)《书·舜典》:“難德允元,而难任人。”《文子·上德》:“阴难阳,万物昌;阴复阳,万物湛。”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难壬人。”这里用为抵挡、拒斥之意。

 

【原文】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12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3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财货而不贪,淹4之以乐好而不淫5,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6。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7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8。过言不再,流言不极9。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宝贵的不是金玉而是忠信,不谋求占有土地而把仁爱和最佳行为方式当做土地,不求积蓄很多财富而把学问广博作为财富。儒者难以得到却容易供养,容易供养却难以顺从。不到适当的时候不会出现,不是很难得吗?不是最佳行为方式的事情就不合作,不是很难使他们顺从吗?先效力而后才要俸禄,不是很容易供养吗?儒者近乎人情就是这样的。

儒者对于别人委托的财货不会有贪心,滞留于玩乐之境而不会过度,众人威逼也不惧怕,用武力威胁也不会恐惧。见利不会忘记最佳行为方式,见死不改变操守。遇到猛禽猛兽的攻击不度量自己的力量而与之搏斗,推举重鼎不度量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对过往的事情不追悔,对未来的事情不快乐。错话不说两次,流言不去穷尽。时常保持威严,不学习什么权谋。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仁:(rén)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管子·幼官》:“身仁行义,服忠用信则王。”《老子·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说文》:“仁,亲也。”《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这里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之意。

2.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3.畜:(xù序)《书·盘庚中》:“汝共作我畜民。”《管子·幼官》:“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管子·侈靡》:“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韩非子·忠孝》:“夫所谓明君者,能畜其臣也。”《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这里用为顺从、驯服之意。

4.淹:(Yān)《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为从者之淹。”《楚辞·九章·涉江》:“淹回水而凝滞。”《楚辞·远游》:“重曰: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这里用为逗留、挽留、滞留之意。

5.淫:(yín)《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孔颖达疏:“淫,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不苟》:“小心则淫而倾。”《韩非子·爱臣》:“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6.慑:(shè摄)《管子·戒》:“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荀子·不苟》:“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列子·黄帝》:“是故忤物而不慑。”《礼记·乐记》:“柔气不慑。”《礼记·曲礼》:“则志不慑。”《说文》:“慑,失气也。”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7.程:(chéng)《管子·山国轨》:“必得轨程,此谓之泰轨也。”《韩非子·五蠹》:“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商君书·战法》:“兵起而程敌。”《礼记·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汉书·东方朔传》:“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这里用为衡量之意。

8.豫:(yù玉)假借为“娱”。《书·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管子·山权数》:“物有豫,则君夫策而民失生矣。”《尔雅》:“豫,乐也。”《庄子·应帝王》:“何问之不豫也?”《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荀子·礼论》:“说豫娩泽。”《珠丛》:“心中和悦谓之豫。”《痛史》:“致令皇帝受惊,圣躬不豫,实属罪大恶极。”这里用为快乐之意。

9.极:(jí吉)《管子·小问》:“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文子·上德》:“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这里用为穷尽、竭尽之意。

 

【原文】儒有可亲而不可劫1,可近而不可迫2,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3,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4,礼56以为干橹7,戴8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以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以逼迫,可以杀头而不可侮辱。他们的居处不奢侈,他们的饮食不丰厚美味,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指出不可以当面数落。儒者的刚强坚毅就是这样的。

儒者以忠信作为铠甲,以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作为盾牌,背负着仁爱去行动,怀抱着最佳行为方式而居处,即使遇到暴政,也不改变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劫:(jié杰)《墨子·兼爱中》:“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战国策·秦策》:“已珉欲以齐秦劫魏。”《淮南子·精神》:“不可劫以死生。”《说文》:“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这里用为威胁,威逼、强制之意。

2.迫:(pò破)《管子·心术上》:“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管子·正世》:“制民急则民迫,民迫则窘。”唐白居易《重赋》:“里胥迫我纳。”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这里用为硬逼、逼迫之意。

3.溽:(rù入)《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礼记·儒行》:“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这里用为丰厚、味浓厚,美味之意。

4.胄:(zhòu)《书·费誓》:“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诗·鲁颂·閟宫》:“贝胄朱綅。”《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于军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右免胄而下。”《荀子·议兵》:“冠軸()带剑。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韩非子·难二》:“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易·说卦》:“离为甲胄。”《礼记·曲礼》:“献甲者执胄。”《说文》:“胄,兜鍪也。从月,由声。”这里用为头盔之意。

5.礼:(lǐ李)《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6.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7.橹:(lǔ虏)《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铠襦,菹笠以当盾橹。”《左传·襄公十年》:“蒙之以甲以为橹。”《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盾、犀橹。”《礼记·儒行》:“礼义以为干橹。”《说文》:“橹,大盾也。”汉贾谊《过秦论》:“流血漂橹。”《汉书·司马相如传》:“泰山为橹。”这里用为大盾牌之意。

8.戴:(dài)加在头、颈、面、肩上、胸上,背负。《管子·内业》:“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尔雅》:“戴,覆也。”《孟子·梁惠王上》:“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孝经·援神契》:“日抱戴。”《礼记·月令》:“戴胜降于桑。”

 

【原文】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荜1门圭窬2,蓬3户瓮牖4。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士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5;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诡谄之民有比党6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竞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7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有一亩地的宅院,居住着一丈见方的房间,荆竹编的院门狭小如洞,用蓬草编作房门,用破瓮口作为窗框。外出时才换件遮体的衣服,一天的饭并为一顿吃。君上采纳他的建议,不敢产生怀疑;君上不采纳他的建议,也不敢谄媚求进。儒者做官的原则就是这样的。

儒者与今人一起居住,而以古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儒者今世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如果生不逢时,上面没人援引,下面没人推荐,进谗谄媚的人又合伙来陷害他,只可危害他的身体,而不可剥夺他的志向。虽然能危害他的生活起居,最终他还要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负,仍将不忘百姓的痛苦。儒者的忧思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荜:(bì毕)古同“筚”。用竹子编成的篱笆。泛指贫苦人家用竹子、荆条等织成的器物。《左传·襄公十年》:“筚门圭窦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说文》:“筚,藩落也。”《广雅》:“筚,篱也。”

2.窬:(yu)《左传》:“筚门圭窦()。”《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孟子·尽心下》:“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荀子·赋》:“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淮南子》:“埏埴而为器,窬木而为舟。”《汉书·胡建传》:“穿窬不繇路。”《说文》:“窬,穿木户也。”这里用为打洞穿墙过去之意。

3.蓬:(péng)草名。蓬蒿。《楚辞·沈江》:“若纵火于秋蓬。”《礼记·内则》:“桑蓬矢六。”《说文》:“蓬,蒿也。”

4.瓮牖:(wèngyǒu)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

5.稽:(jī机)《书·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周礼·宫正》:“稽其功绪。”《管子·乘马》:“春曰书比,立夏曰月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谨执其柄而固握之。”这里用为考核、核查之意。

6.比党:《荀子·儒效》:“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荀子·臣道》:“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韩非子·有度》:“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这里用为结党营私之意。

7.病:(bìng)《管子·君臣下》:“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老子·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国语·鲁语上》:“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病焉,问于展禽。”《韩非子·说林下》:“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史记·商君列传》:“利则东收齐,病则西侵秦。”《广雅·释诂三》:“病,难也。”这里用为困难、不利之意。

 

【原文】儒有博学而不穷1,笃2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3,上通而不困4。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5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6。苟7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广博地学习而不止息,忠厚实行而不倦怠,独处时不过度放纵自己,通达于上时不窘迫。社会行为规范必然以和谐待人,优闲游历必然以法制规避。仰慕贤人而容纳众人,有时可削减自己的棱角而依随众人。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儒者举荐人才,对内不避亲属,对外不避有仇怨的人。衡量功绩积累事实,不谋求更高的禄位。推荐贤能而进达于上,不祈望他们的报答。国君满足了用贤的愿望,百姓依仗他的发展规律。只要有利于国家,不贪图个人的富贵。儒者的举贤荐能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穷:(qióng)《书·微子之命》:“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郑玄注:“不穷,不止也。”《说文·穴部》:“穷,极也。”这里用为不止息之意。

2.笃:(dǔ堵)《书·洛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笃生武王。”《老子·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荀子·修身》:“笃志而体,君子也。”《吕氏春秋·孝行》:“朋友不笃,非孝也。”《史记·五帝纪》:“尧九男,皆益笃。”这里用为忠实笃厚之意。

3.淫:(yín)《书·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毋作淫巧。”《左传·隐公三年》:“骄奢淫泆。”孔颖达疏:“淫,谓耆欲过度。”《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不苟》:“小心则淫而倾。”《韩非子·爱臣》:“赦死宥刑,是谓威淫。”《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这里用为过度之意。

4.困:(kùn)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易·困·辞》:“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论语·尧曰》:“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关尹子·药》:“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广雅·释诂一》:“困,极也。”《广雅·释诂四》:“困,穷也。”意思是围尽,穷极到大地的边缘之意。后来这个字的用义被缩小,只用来形容艰难、窘迫的情形。又指处于艰难困苦而无法摆脱的境地。

5.程:(chéng)《管子·山国轨》:“必得轨程,此谓之泰轨也。”《韩非子·五蠹》:“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商君书·战法》:“兵起而程敌。”《礼记·儒行》:“引重鼎,不程其力。”《汉书·东方朔传》:“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这里用为衡量之意。

6.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诗·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7.苟:(gǒu)《论语·述而》:“苟有过,人必知之。”《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荀子·儒效》:“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这里用为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之意。

 

【原文】儒有澡1身浴2德,陈言而伏3。静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4。同己不与5,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底6789。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虽以分国,视之如锱铢10,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沐身心沉浸于人生发展规律之中,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保持自己。平静地纠正国君的过失,而君上和臣下都难以觉察。默默地等待,而不急于去作为。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显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劳夸大为多。国家大治的时候,群贤并处而不自轻;国家混乱的时候,坚守正道而不沮丧。不追随志向相同的人,也不诋毁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者中有这样一类人,对上不做天子的臣子,对下不事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厚,磨炼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刚强坚毅,广博地学习而又知所当行。即使把国家分给他,他也看做锱铢小事,不肯做别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澡:(zǎo)《庄子·知北游》:“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仪礼·士虞礼》:“澡葛綕带。”《说文》:“澡,洒手也。”这里用为洗澡或浸泡之意。

2.浴:(yù玉)沉浸、浸染。《孔子家语·儒行解第五》:“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

3.伏:(fú扶)古通“服”。保持。《管子·侈靡》:“徒以而富之,父系而伏之。”《楚辞·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4.沮:(ju)丧气、颓丧或灰心失望。《庄子·逍遥游》:“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嵇康《幽愤诗》:“神辱志沮。”

5.与:(yǔ雨)《诗·召南·江有渚》:“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礼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荀子·强国》:“故凡得胜者,必与人也。”《韩非子·主道》:“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战国策·魏策》:“与臣而将四矣。”《史记·项羽本纪》:“孰与君少长。”这里用为随从、随着之意。

6.底:(dǐ诋)古通“砥”。磨砺、激励。《吕氏春秋·贵直论·贵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

7.厉:(lì丽)古同“砺”。砺,一种石头。《诗·大雅·公刘》:“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束载厉兵秣马。”《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战国策·秦策》:“缀甲厉兵。”《礼记·儒行》:“砥厉廉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广雅》:“厉,磨也。”这里用为磨刀石之意。

8.廉:(lián)棱角。亦指物体露出棱角,有棱角。《周礼》:“进而眂之,欲其帱之廉也。”《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故臣闻仲尼居处惰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庄子·在宥》:“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礼记·乐记》:“哀以立廉。”

9.隅:(yu)《书·益稷》:“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诗·邶风·静女》:“俟我于城隅。”《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诗·大雅·抑》:“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老子·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荣辱》:“安知廉耻、隅积?”《韩非子·扬榷》:“规矩既设,三隅乃列。”《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礼记·曲礼》:“抠衣趋隅。”《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这里用为角落之意。

10.锱:(zi)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管子·轻重乙》:“亩钟之国也,故粟十钟而锱金。”《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荀子·议兵》:“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礼记·儒行》:“虽分国如锱铢。”郑玄注:“八两曰锱。”锱铢:引申为微小。锱铢不爽(分毫不差)

 

【原文】儒有合志同方1,营2道同术3。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4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译文】儒者志向合同要有准则,经营人生道路要有方法。地位相等都高兴,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厌弃。久不相见,听到对方的流言蜚语绝不相信。最佳行为方式相同就进一步交往,最佳行为方式不同就退避疏远。儒者交朋友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温和善良是仁爱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爱的基础,宽宏大量是仁爱的开始,谦逊待人是仁爱的功能,礼节是仁爱的外表,言谈是仁爱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爱的和谐,分散财物是仁爱的施与。儒者兼有这几种美德,还不敢说已经做到仁爱了。儒者的恭敬谦让就是这样的。

【说明】本节描述的仍然是孔子与鲁哀公对话的故事。

——————————————————

【注释】1.方:(fāng)《诗·大雅·皇矣》:“万邦之方,下民之王。”毛传:“方,则也。”《诗·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管子·戒》:“无方而富者,生也。”《易·恒·象》:“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这里用为法度、准则之意。

2.营:(yíng)《书·太甲上》:“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诗·小雅·黍苗》:“召伯营之。”《书·洛诰序》:“周公往营成周。”《礼记·礼运》:“冬则居营窟。”《汉书·李广苏建传》:“如有营。”《资治通鉴》:“岸上营落。”这里用为经营、修建之意。

3.术:(shù树)《管子·霸言》:“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荀子·乐论》:“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韩非子·难三》:“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战国策·魏策》:“臣有百胜之术。”这里用为方法、策略之意。

4.义:(yì艺)義: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因此是指合宜的行为。也就是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尽心下》:“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韩非子·存韩》:“夫韩不服秦之义而服于强也。”《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义在古代被解释得较含糊,其主要含义有道德、行为、道理、情谊、义气等等。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辞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等,至现代,义就被单纯地理解为义气之类的了,一提起义字,就想到为朋友两肋插刀之类的“义气”。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原文】儒有不陨12于贫贱,不充34于富贵,不溷5君王,不累长上,不闵6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哀公既得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敬,曰:终殁7吾世,弗敢复以儒为戏矣!

【译文】儒者不会失去适应贫贱的能力,不满足也不会屈服于富贵。不混同于君王,不拖累长官上司,不忧虑于官吏,因此叫做儒。如今人们对儒这个名称的理解是虚妄不实的,经常被人称作儒来相互讥讽。

鲁哀公听到这些话后,自己说话更加守信,行为更加严肃恭敬,说:直到我死,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鲁哀公翻然悔悟的故事。

本篇《儒行解第五》,主要描述的是鲁哀公与孔子对话的故事。作者通过这篇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儒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文中称儒者待聘、待问、待举、待取,但人格是自立的,容貌是礼让的。是有待、有为、有准备的。儒者不宝金玉,不祈土地,不求多积,但讲求仁义、忠信。儒者不贪、不淫、不惧、不慑、不亏义、不更守,是特立的。儒者是刚毅的。儒者戴仁而行,抱德而处,虽有暴政,也不逃避,精神是自立的。儒者处贫贱之中,屋小门敝,无衣无食,但不疑不谄。儒者稽古察今,今世人望,后世楷模,身危而志不能夺,忧国忧民,有忧思意识。这是一篇全面阐述古代有文化知识的人的品行操守的文章,也是汉代人对春秋战国时期君子品行的描述,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

【注释】1.陨:(yǔn)丧失、失去。《左传·成公二年》:“陨子辱矣。”《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2.获:(huò惑)《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小雅·楚茨》:“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毛传:“获,得时也。”《诗·大雅·皇矣》:“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诗·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杜预注:“不获,不得自安。”《礼记·中庸》:“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这里用为适应、适宜之意。

3.充:(chōng)《管子·宙合》:“讂充末衡,易政利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冠盗充斥。”《荀子·子道》:“颜色充盈。”《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言充其阳也。”《小尔雅》:“充,塞也。”《广雅》:“充,满也。”这里用为满之意。

4.诎:(qū曲)《庄子·则阳》:“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荀子·议兵》:“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这里用为屈服之意。

5.溷:(hùn)古同“混浊”。《楚辞·屈原·涉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鹖冠子·备知》:“申徒狄以为世溷浊不可居,故负石自投于河。”这里用为混浊之意。

6.闵:(min)《书·君奭》:“予不惠若兹多诰,予惟用闵于天越民。”《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闵闵焉如农夫之望岁。”《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这里用为忧虑之意。

7.殁:(mò没)亦作“没”。《管子·心术下》:“援而用之,殁世不亡。”《楚辞·九叹》:“嘉皇既殁,终不返兮。山中幽险,郢路远兮。”《国语·晋语四》:“管仲殁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广雅·释诂四》:“殁,终也。”这里用为“死”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