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孤独症的研究与应用

 伟众儿童康复 2017-12-14
         唐伟众

目的:运用《黄帝内经》的理论探讨孤独症的本相。

方法:运用五脏与孤独症、五神与孤独症、五志与孤独症的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阐明孤独症的本相。

结果:研究发现《黄帝内经》中的五行、五脏、五神、五志理论对孤独症本相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结论:孤独症本相这个世界难题在《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神、五志、五音等基础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孤独症为形神共病,治宜形神共治。根据人的心、脾、肺、肾、肝的“五脏”和神、意、魄、志、魂的“五脏神”,治疗孤独症要坚持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的原则,根据人的喜、怒、思、悲、恐“五情志”,治疗孤独症可以采取怒胜思疗法、思胜恐疗法、恐胜喜疗法、喜胜忧疗法等情志相胜疗法。这种以“五情、五神”为核心的治疗方法较既往以躯体症状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值得在孤独症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如果再把治疗孤独症的表相效果进一步量化,相信对孤独症的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孤独症   黄帝内经  研究与应用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我们至今研究七十余年,无论从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免疫学还是表观遗传学、脑功能影像学等等,都没能解开其中之奥秘,没能解开孤独症的本相,而是仅仅以语言和人际交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及行为方式刻板的Kanner三联症为主要表现的表相定为诊断标准,实在是医学界、康复界、特教界的困境。

如何解开孤独症的本相,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发现《黄帝内经》理论在孤独症领域有其研究和应用的广泛价值。

一、五脏与孤独症的关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肾精生髓,肾精气充盈,脑髓、骨髓化生。《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个伎巧就是人的灵性,具体到大脑,那就是理解、记忆、分析的能力。若肾先天或后天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孤独症患儿如先天禀赋不足或母孕期间受邪或产伤等,均可导致肾精不足,脑髓不充,以致发病。

《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孤独症患儿听而不闻等症状与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忧恚无言》“舌,声音之机也。”《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味觉正常和语言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蹇舌颤,语言障碍孤独症患儿语言障碍、五味不知、饮食偏执等症状皆由心神失养所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目”,肝开窍于目,肝经上系于目,孤独症患儿视而不见,缺少对视,逃避望人等诸表现,亦与肝失疏泄、升发不利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如果疏泄不及则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如果疏泄太过就会烦躁易怒,孤独症患儿喜怒无常、情志不畅、刻板行为等都与肝脏疏泄功能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脾生肉”,“ 肝主筋”,孤独症患儿精细动作、粗大运动不好都与脾脏肝脏有关。《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可见饮食口味及食欲全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脾气健运,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脾气亏虚,则口淡无味;脾胃湿热,则口中黏腻、嘴里发甜、食欲不振;肝脾不和,则口中泛酸。孤独症患儿的饮食与脾肝有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生皮毛”,孤独症儿童冷热、疼痛等感觉失调与肺气不足有关。《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一身之气,掌管呼吸。鼻作为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因此,鼻的通气和嗅觉必须依赖肺气。肺气调和,才能鼻窍通利、嗅觉灵敏。孤独症患儿嗅觉失常与肺部功能有关。

孤独症为形神共病,治宜形神共治。初病年少,以补精育神为法,根据在肾在心在脾在肝在肺不同,分别施以补肾填髓、滋补肝肾、润肺化痰、健脾养心之法;病延岁长,以保形健体为要,调畅气血,根据虚实兼杂在气在血,补泻兼施,分别施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疏肝泻火、化痰开窍、化瘀通络之法。疗程长,久施疏泄化通之品,要注意顾护胃气,处方选药宜平和润养,补泻调理适当。【1】并配合针灸、推拿、饮食、教育训练等手段,缓图进步。

中药膏方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综合用药,医养结合,能更好地治疗孤独症。肾虚髓亏为脑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上宜从肾虚论治,以补肾健脑、添精益髓、强筋健骨为主,此外由于病情复杂,脑病除了肾虚不足,脑髓失养外还常常伴有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虚风内动、心脾不足、痰瘀阻络等等,临床表现复杂,往往“虚实夹杂”,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随证加减药物治疗,运用最适合孩子服用的中医中药膏方治疗孤独症。

二、五神与孤独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指形体物质形态(五脏为中心);另一方面是指精神心理(在内有思想、意识决断等五脏神,在外有喜、思、忧悲等五情志)。人以五脏—心、脾、肺、肾、肝为中心。《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人的最高精神体—五脏神(神、意、魄、志、魂),【2】《内经》: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

《灵枢·本神》五神辩证理论: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灵枢·本藏篇》五神的生理功能: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心理行为异常的五神辩证:神有余时情绪激动、性情急躁、失眠、思想不集中、眼球突出、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神不足时精神不振、健忘困倦、低声懒语、怠惰乏力、动作迟缓;魄异常会出现感知觉障碍包括感觉障碍(过敏、迟钝、质变和内在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或其他)、感知障碍(幻觉、视错觉、触觉过敏);魂异常会出现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过程(思维奔逸、缓慢、阻塞、赘述证)、控制(被夺、被插入、播散)、形式(散漫、不连贯、破裂)、内容(妄想、幻想等);意异常会出现注意力障碍包括增强、减弱、狭窄、涣散、随境转移等;志异常会出现意志障碍包括增强、减弱、缺乏、犹豫不绝和意志倒错。【3】就孤独症表相而言,极度孤独为志衰魂微;强迫地坚持原样不变为意亢魄盛;社会适应性和言语交往障碍为志魂失用、阳神却闭;怪异动作为控失用、志不御意、意行失谐;异常感知反应为虚魂外显,魄弱不驭,故作聪明样为虚魂外越。【4】

治疗原则: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5】以五神藏为指导、以精神症状为主线将是中医精神科辨证论治今后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这种以“五神藏”为核心的辨治方法较既往以躯体症状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6】值得在孤独症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三、五志与孤独症的关系

(一)五志

五志,即喜、怒、思、悲、恐五种情志活动。《素问·五运行大论》论“五志”,为“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喜怒思忧恐”,因对应五脏,概称“五志”。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说明五志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动摇”,说明五志对脏腑功能、形体、官窍有驾驭作用。【7】

1.怒

《中医基础理论》则称“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素问·宣明五气》:“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素问·调经论》:“血有佘则怒,不足则恐。”《灵枢·九针论》:“阴出之于阳,病喜怒。”《素问·举痛论》载:“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郁于上,使人薄厥。”在现代情绪心理学研究中,中医学的“怒”相对应的情绪概念为“愤怒”,是被公认为一种独立的、原始的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情绪。现代情绪理论认为,怒是由于遇到与愿望违背及愿望一再受阻而致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体验。乔明琦教授认为“怒为个体气血上逆不畅及愿望受阻而导致的紧张带有敌意的情绪及相应的表情行为与生理变化”。【8】孤独症患儿刻板行为受阻就会带来敌意的情绪。

2.喜

《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喜的解释则为“喜是对外界的良性反应,有助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最早的解释见于《素问·举痛论》,指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其中“气和志达”是指心愿、目的达到,主要是从个体的心理体验方面阐述喜,而“荣卫通利”指气血和畅,是从个体生理角度解释喜。《素问·宣明五气》:“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灵枢·本神》:“自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在现代情绪心理学中,中医学的“喜”相对应的情绪概念是“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愉快的体验,是目的达到紧张接触的情绪表现。学者乔明琦将喜定义为“喜是个体脏腑气血功能协调,且愿望实现、紧张解除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及行为变化”。【9】

3.思

《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素问·热论》云:“十曰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均指前者思考、思慕之意。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玉机真脏论》倶作“喜怒悲忧恐”,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阴阳应象大论篇下对此注云:“悲,当作思”,可见“思”含“悲”之意。由此可见,思并非单指思考,而是伴随着担忧焦虑情绪的思考复合状态”。乔明琦教授对“思”的定义为“是指对所思问题不解,事情未决及个体肝脾气郁功能低下时产生的担忧焦虑的心情,是一种思虑不安的复合情绪状态”。【10】

4.悲

是与失去某种所追求的或所重视的东西有关的情绪体验,属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强调了悲哀时的内心感受。悲与心、肺两脏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脏腑气血异常导致各种病症的临床表现。《素问·举痛论》:“悲则气消,悲则心气急;肺部汁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也。”《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悲,还与个体身体状况及个体对其机体状况的敏感关切程度有关。如《灵枢·本神》记载“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中医学的“悲”相对应的情绪概念为“悲伤”,并将悲伤列为一种基本情绪。悲伤是一种与快乐相对立的情绪体验,其原因为快乐来自于需要被满足,而悲伤源于丧失。【11】学者乔明琦将“悲”定义为“个体对所热爱的人或物丧失与所追求盼望破灭及脏贿精气亏虚时,对哀痛情绪的体验。”【12】

5.恐

从情绪的性质来看,恐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素问·宣明五气》:“胃为气逆,为嘆,为恐。”《素问·调经论》:“血有佘则怒,不足则恐。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中医学的“恐”相对应的情绪概念为“恐惧”,它的内心体验主要有感受到惊吓、威胁,面临威胁又无能为力,于是产生慌乱、不安全感和危机感,这是外在事件导致恐惧的关键因素。此外,未亲身经历恐惧等事件也会引起恐的情绪体验,如听到他人讲述恐怖情境时。研究表明,恐的激动度和紧张度在所有的情绪中是最强烈,最容易激发的。【13】学者乔明琦将“恐”定义为“遇到危险而又无力应付及脏腑气血大虚时产生惧怕不安的情绪体验”。【14】

(二)情志相胜疗法在治疗孤独症中的应用

情志相胜疗法就是医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意 识地激起患者一种暂时的情志,去战胜、制止、克服 另一种偏激的情志,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15】情志相胜疗法又称为以情胜情法、活套疗法、五志相胜疗法,以情志克制情志疗法,情态相胜疗法等。

金代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中对情志相胜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描述道: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侮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

怒胜思疗法:思伤脾,思虑过度可令人神疲,懒言、失眠、健忘,心悸,不思饮食等。木克土,故可以利用愤怒情绪来克制过度思虑。孤独症患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若有所思的自我、缺乏交往情感的状态、少言寡语的表现等等都可以用愤怒的情绪图片、视频或行为等方式促进其改善。

思胜恐疗法:恐伤肾,过度恐惧会导致人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大小便失禁、腰膝酸软等。土克水,故可以采用说理开导等方法,使患者神志清醒,然后与患者理性分析导致疾病的原因,逐渐克服恐惧情绪。孤独症患儿感知觉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流障碍等因素,害怕生活活动模式被改变、害怕喜欢的游戏模式被改变、害怕喜欢的物品被剥夺等情况,都需要采取不同方式的说理开导等方法去解决。

恐胜喜疗法:喜伤心,过度喜悦,高兴可令人心气换散、神思恍惚、健忘、喜笑不休等。水克火,故可以利用恐惧情绪来克制过度喜悦的情绪。孤独症患儿自娱自乐的刻板行为、兴趣物品的自我陶醉等情况,需要用恐惧的情绪来克制。

喜胜忧疗法:悲忧伤肺,悲痛、忧愁可令人形容憔悴、悲观失望、沮丧厌世、长吁短叹、咳嗽气喘、生毛发枯萎等。火克金,故愉快、喜悦的情绪可以驱散忧愁苦闷的情绪。孤独症患儿因为我们刻意地改变他们的刻板行为,他们哭闹悲痛忧愁苦闷,若果我们采用游戏等快乐的方式,孩子们就会慢慢配合,从而得到改善。

 笔者在五行、五脏、五神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孤独症中医五志情绪图片、五志情绪视频、五行情景音乐、五志评估工具等系统方法,用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上会有一定的效果。

四、结语

 孤独症本相这个世界难题在《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神、五志、五音等基础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孤独症为形神共病,治宜形神共治。根据人的心、脾、肺、肾、肝的“五脏”和神、意、魄、志、魂的“五脏神”,治疗孤独症要坚持强魂志、收意魄、补君相的原则,根据人的喜、怒、思、悲、恐“五情志”,治疗孤独症可以采取怒胜思疗法、思胜恐疗法、恐胜喜疗法、喜胜忧疗法等情志相胜疗法。这种以“五情、五神”为核心的治疗方法较既往以躯体症状为核心的治疗方法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值得在孤独症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如果再把治疗孤独症的表相效果进一步量化,相信对孤独症的研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张奇文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69

[2]何晓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

[3]肖长国.五神辨证对中医脑病心理行为异常识别及评价.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48-49

[4]阎兆君.精神行为病中医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6.

[5]阎兆君.精神行为病中医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7.

[6] 张晓钢、贾竑晓.晓应用强肺魄理论治疗精神疾病临床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08):3121

[7]张伯华.《内经》情志治疗思想临床应用研究.山东中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

[8] 乔明琦等.七情定义新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0 卷 第 1 期 2006 (03):13.

[9] 乔明琦等.七情定义新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0 卷 第 1 期 2006 (03):12.

[10] 乔明琦等.七情定义新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0 卷 第 1 期 2006 (03):14.

[11]李莉.中医五志图片刺激材料库的初步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20.

[12] 乔明琦等.七情定义新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0 卷 第 1 期 2006 (03):14.

[13] 李莉.中医五志图片刺激材料库的初步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20.

[14] 乔明琦等.七情定义新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20 卷 第 1 期 2006 (03):14.

[15] 霍磊.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基本理论及优势.中医杂 志.2007.48( 6) : 5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